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寻找根源顺错思措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寻找根源顺错思措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文章以作三角形的“高”为例,多维度寻求想源,探究出错成因,提出“以探明理”“以变促思”“以错纠错”的教学改进策略,帮助学生有效突破作“高”困难,实现高效课堂的构建,以求一线同行更多的思考与探索。

一、缘起――由三角形“斜着放”引发问题

一次随堂听课,一位教师执教《三角形的特性》一课,在揭示了“高”的定义并加以演示其作高方法后,出示了一道作三角形“高”的习题。大部分学生虽然能基本完成,但也出现了以下几种错误:(1)没有标直角符号;(2)“高”与底没有垂直;(3)作“高”不规范。

而在钝角三角形上作“高”时,学生更是困难重重,甚至有学生拿着三角板不停转动,就是不知如何摆放。其中,一个男生跟他同桌说:“怎么这个三角形斜着放?”不经意的一句话,让我们陷入深深地思考之中……

二、思考――“多维度”寻根思源

为了弄清学生出错的主观原因,课后对学生进行了访谈,发现他们的困惑主要来源于以下方面。

(一)源于生活经验的负迁移――高要“直”

对学生而言,“高”在生活中已有所接触。如测量身体、大树和大山的高等,这些都是学生关于“高”的生活经验,他们认为物体的高总是以水平边为底,并且是“直”的。

(二)源于直观感知的不到位――尺怎“放”

小学生的感知比较粗糙,洞察能力不强,容易受到物体外在因素的影响。当三角形“斜着放”时,作图的三角板就不能按平时习惯的方向摆放,就要反复旋转试位置。究其原因,主要是学生对“高”的正面感知不够,面对变化的图形,没办法在头脑里反映出正确的“高”来指引操作。

三、实施策略――“全方位”加以改进

作“高”是建立在理解“高”的意义之上的,我们必须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及己有经验,以新知最核心的点为突破口,实施有效教学,并浓墨重彩地层层推进,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形成基本技能。

(一)以探明理,做中感悟

作三角形“高”的教学关键在概念上。而学生空间观念的形成要经历“具体―半具体、半抽象―抽象”的阶段,在这一过程中,需要教师给学生提供“梯子”才能实现有效过渡。其中,操作就是一把“梯子”,对学生空间观念的形成具有重要性。

教学时,分散“高”的难点。在认识三角形各部分后,让学生分别指出顶点A、B、C的对边,并利用课件动态演示。理清“顶点”和“对边”等概念,突出对应关系,帮助学生形成直观感知,为“高”的构建扫清认知障碍,然后再来教学做高便能水到渠成了。

(二)以变促思,变中建构

1.变――聚焦矛盾沟通“高”

在生活中,学生对于“高”的理解往往定格在“竖着”这一层面,以至于面对三角形“斜着放”就难以作高。鉴于此,可分三个层次推进教学以化解矛盾。

聚焦一:沟通共性,化解矛盾。为了打破学生的思维定式,减少生活经验对其心理层面上的影响,教师应该直面学生的认知偏差以求化解。例如,设置“旋转三角形”由静到动的情景,将“高”从学生习惯于“生活中的高”的认识位置“旋”到非水平方向位置,引发思考:“现在AD是不是三角形的“高”?”并抓住“高的本质特征”启发学生对不同观点进行辨析,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中的高是“垂直”而不一定“竖直”,从中化解其认知矛盾。

聚焦二:顺势而变,明确画法。对学生而言,作直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的高具有一定的难度,若教师在此为学生的思维提供“脚手架”,利用课件动态演示,移动顶点,实现三角形从一般到特殊的巧妙转化,就会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之间的变化与联系,体验变与不变的辩证思想。

2.变――凸显本质建构“高”

首先,化繁为简,回归知识原点。利用过一点向直线作垂线的训练,排除干扰,进一步理解“点到直线”作垂线,垂足在直线上。其次,巧变图形,凸显知识重点。同时,通过变换三角形摆放等非本质特征,促使学生把操作与思考充分结合起来,不断积累“高”的表象,并根据头脑中所反映的“高”来指引操作,促进知识的建构。

3.变――学以致用活化“高”

数学知识只有在实际运用中,才能更好地加深理解,并体现价值。基础训练后可设计一些变式题,让学生在寻找对应的高和底和“折高”的过程中,进一步明确高和底是相对的,他们是一组互相垂直的线段,从而“活化”三角形的高。

这样,学生画三角形的“高”就不单是方法的教学、技能的训练,学生的活动也不只是停留在画的层面,而是深入到对三角形高的意义的理解上。

综上所述,唯有将问题聚焦于学生理解知识的核心部位,清晰梳理,深度反思,帮助学生打开心结,突破作“高”困难,提升他们思维的灵活性,让我们的课堂变得丰富、厚实,这样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