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引入实训体系,培养应用型软件人才的探索与实践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引入实训体系,培养应用型软件人才的探索与实践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1引言

随着IT企业竞争的日益加剧,为了降低成本,企业都希望能够招聘到理论基础扎实,掌握行业主流技术,具有一定的工程能力,进入企业后经过简单培训就能直接参与到团队工作中的软件人才。然而,IT技术更新速度较快,高校教师普遍缺乏参与企业实际软件开发的机会和时间去掌握行业主流技术,积累工程经验,并将这些技术及经验传授给学生,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高校人才培养与实际人才需求脱节的现象。2006年,国家教育部颁发了关于《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发展战略研究报告暨专业规范(试行)》进一步明确了高校计算机人才培养的结构层次,指出计算机人才培养也应当是金字塔结构,与社会需求的金字塔结构相匹配,才能提高金字塔各个层次学生的就业率,满足社会需求,降低企业的再培养成本。这里所说的“金字塔”,即为如图1所示的一种层次结构,“这三种类型的划分主要是从学生毕业后从事工作性质的角度产生的”,处于底层的人才是社会需求量最大的。

图1 计算机人才层次结构

为了能使高等院校的软件人才培养与社会对人才的要求相一致,几年来,教育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指委陆续下发了一系列指导意见及规范,明确指出计算机科学是实践性极强的学科,必须培养学生具有很强的实际动手能力,对高校计算机专业办学提出了一项很重要的建议,即大力加强教学活动中的实践环节和动手能力的培养。在计算机专业中工程型及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成为了教学研究的重点,并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关注的热点。

东软信息学院计算机系与实训中心合作,将实训融入软件相关专业的本科教学计划之中,构建可教学化实训体系,探索出一条培养应用型软件人才的实践之路。

2引入实训体系的思考

由东软信息学院大学生创业实训中心创建的可教学化实训体系,是在企业实际项目的背景下,将项目分解为若干个相应的知识点,采用小班型教学的模式进行授课。从基础知识的讲解到最终项目的完成,边讲边练,并穿插相应的阶段考核,形成全方位一体化的实践训练体系。实训过程中,教师担任项目经理,学生转化成“企业员工”,采用日报制等企业式管理模式,构造虚拟企业开发环境,使学生在实训过程中既掌握企业所要求的各项技术技能,又实现了对开发流程、管理规范和团队合作深入了解,实现与企业需求的无缝链接。

在大学生创业与实训中心目前构建的实训体系中,Java项目实训与嵌入式项目实训是两个比较成熟的实训体系,每个实训体系都分为四个阶段,在四个月左右的时间之内完成,其内容及考核要求如表1所示。

表1实训安排计划表

其中的技术基础讲解阶段是在复习以往学过的基础理论知识,项目开发专用技术讲解及练习阶段是通过一个小型项目的开发来巩固已学过的基础知识,并且使学生了解项目开发流程,而实训项目开发测试阶段才是实训的真正核心,最终在实训项目总结考核阶段检验学生实训的成果。

按照传统计算机专业的实习教学安排,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相对独立,与课堂教学之间是一种“松耦合”状态,虽然体系相对严密,但并不能构造一个完整的教学体系,毕业生在前三年学过的课程与毕业前的实习和毕业设计存在着一定程度上的脱节。而且单纯的实训更强调实践能力,着重于技术工具的运用,不利于学生后续的发展。同时,由于学生在毕业前才进行某个方向的实训,只能掌握某一项技术,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专业拓展和就业面,因此,只有将实训体系合理融入教学计划,才能优势互补,发挥实训教学的作用。

3坚持实践不断线的探索

东软信息学院一直秉承“知识的应用比知识的拥有更重要”,致力于培养“理论知识够用,实践动手能力强”的应用型人才。从建院初期,就强调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率先在国内提出了“1321”模式,即一个学年分为三个学期,其中两个理论学期,一个实践学期。在引入实训体系之前,安排实践学期教学内容的思路是:强化理论学期课程,并补充理论学期由于课时限制而无法开设的课程。因此,三个学年的实践学期分别定义为概念实习、技能实习和项目实习,各年度的实践学期之间缺乏整体的联系,内容相对独立,体系不够完善。

引入实训体系之后,安排实践学期内容的思路调整为:以毕业实训为最终目标,贯彻“实践不断线”,强调实践的延续性及关联性。因此,在理论学期的课程安排上也为最终的实训为目标,并补充必要的理论知识,提供给学生后续发展的动力。同时,前两个学年的实践学期分别进行两个小型项目训练,第三个实践学期与最后一学年上学期一起进行项目实训,下学期进行毕业设计,整体的安排如图2所示。

图2 工程型软件人才培养路线图

从图中可以看出,在第一学年和第二学年的前两个理论学期中,除了在课程设置上融入了原本在实训第一阶段讲解的基础理论知识之外,还添加了多门理论课程,可以为学生打下足够的理论基础,有利于今后在企业中的进一步发展。在第一学年的实践学期(第三学期),将进行嵌入式实训方向中的小项目训练;在第二学年的实践学期(第六学期),将进行Java实训方向中的小项目训练。这样,所有学生在低年级就已经掌握了将来两个实训方向所需要的知识基础和实践基础,既有利于学生在高年级的专业方向选择,又有利于学生就业时选择就业方向。从第三学年开始,学生可以选择在Java方向或者嵌入式方向进一步通过全面实训提高实践能力,进一步强化专业知识,在第三学年的实践学期(第期),开始进行该方向的实训,一直持续到第四学年上半学期(第十学期),第四学年最后一学期进行毕业设计,使学生综合运用三年所学的理论知识和刚刚结束的实训中所学到的知识及实践技能,在教师的指导下,相对独立地完成毕业设计课题,从而强化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进行了优化安排之后,理论学期课程与实践学期内容之间结合的更加紧密,学生学完理论后就进行实践应用,有利于对理论知识的进一步强化理解,也将掌握得更加牢靠;而且,整个课程体系与实训体系呈现“紧耦合”状态,实训主线贯穿清晰,层次分明,每门课程的教学目标以及教学要求也更加具体化;同时,所有的实践学期都相辅相成,安排更加合理,也贯彻了“实践不断线”的整体思路。

4 实践成果及总结

目前东软信息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08届学生已经进入了实训阶段,明年将走向社会,接受市场的检验。从目前实训学生的反馈来看,学生对实训乃至整个实践体系都给与了充分的肯定,认为在在学习期间不仅在理论知识上而且在实践动手能力上都有了长足的进步,特别是毕业前的实训,更增强了他们的就业核心竞争力,也增加了就业的自信心,是非常必要也是非常重要的。

学生的体会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实训体系的成果,但是还需要听到用人单位的反馈意见,相信在08年这一批学生毕业时,必能显现出我院培养应用型软件人才的突出能力。同时,我院也将继续完善实训方案,继续探索一条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创新之路!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学指导委员会. 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发展战略研究报告暨专业规范(试行).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