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耐心引导 关注生成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耐心引导 关注生成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语文课堂教学就是要善于唤起学生探究的欲望和热情,点燃学生探究智慧的火花,开启学生思维智慧的闸门,让学生充满灵气的大脑和充满创造的双手充分活动起来,使学生在探索语文知识的过程中学会学习,在学习中学会创造。在实施语文新课程中,我们怎样引导学生探究新知呢?

一、真诚耐心地等待“发现”

1.引导质疑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与疑从来就是须臾不可分的。清代学者刘开知言:“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训。”所以,“问题”往往被视为探究学习的核心,学会学习最重要的是在纷繁杂乱的情景中学会捕捉信息,提出问题,探究问题。教师教学的艺术就是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激励学生主动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老师应以足够的耐心,真诚地等待孩子们的发现。等待是尊重,等待是艺术,教师要相信每一个孩子都具有不同的潜力可以挖掘,相信每一个孩子都可以在原有的基础上学好语文。因此,教师应努力创设一个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要满腔热情地鼓励学生质疑,即便开始提出的问题有些可能是幼稚可笑、漫无边际甚至离题万里,但也不可以一言否之,应耐心地提示孩子换个角度再思考,教师要多一些宽容,多一些等待,期盼着孩子们在学习中的“发现”。

教师的引导,学生质疑的艺术一贵在“问”――设疑,二贵在“导”――释疑。“问”的方法一般有:①探寻发现。教师找出课文中关键所在,然后设计富有启发引导的问题,让学生无意处发现蕴藏的“真金”达到四两拨千斤,一通百通之效。教师注意“道而弗牵”。②调换比较。将文中要提问题解疑的内容与其他相关的内容进行调换,要求学生思考调换前后不同的效果,在比较中掌握知识。教师要注意“强而弗抑”。③延伸创造。设计出在课文原有的内容或结果的基础上加以延伸拓展的提问,启发学生通过想象和联想加以完善或补充。教师要注意“开而弗达”。“导”的一般方法有:①“边缘”暗示。围绕疑难问题,教师提出一些有关的“边缘”问题作设问,逐步导入并接近问题的核心。②“原型”触发。即拎出一般人头脑里常有的原始想法,再把它推到眼下新问题、新现象的特定场合下加以审视,就容易发现原型思维的缺漏,从而自觉地愉快地矫正思路。③设疑暗示。教师不正面导入问题,而有意识地变换角度设疑问难,促使学生积极思维,逐步接近本质问题,直到打开通向真理的大门。

总之,“问”和“导”密不可分,相辅相成。往往是“问”中有“导”,“导”中有“问”,其关键在于必须具有科学性和实效性。

2.引导争辩

语文课堂教学法的开放性,离不开生生、师生之间的争辩。“无疑生疑,组织讲座看准时机、点拨引导”这是语文课堂教学的规律。因此,我们对有分歧问题的争辩,要引而不发,可以打开思路,发挥议题:对有推测性问题的争辩,要引“异”求“常”,以一反类。引导学生争辩一般办法是:①直观式。即教师提供与学生思考的问题在某点相似或间接联系的直观演示,促进学生思维通畅。②递进式。即从学生已知的问题,引导他们纵深发展,连续思考,探根究源。③迁移式。引导学生从已知问题中去思考与之类似、相关问题的一种方式。这种方法可以帮助学生拓宽知识,实现思维“迁移”,“举一隅而以三隅反”。在引导学生迁移时,可以从两方面入手:求同存异。求同,就是引导学生关注现象的共同点。在讨论中取得一致的意见。例如,学习了散文的线索,可以归纳出作文“线索”的多种方法。求异,就是引导学生关注现象之间的差异,提示现象与本质的区别,并允许讨论中有多种意见存在。如学习《祝福》可与《故乡》比较,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可与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相比较。让学生从主题、风格、表达方式等多方面比较,提高鉴赏能力,实现“举三归一,以一反类”的知识与思维的迁移。④诵读式。利用对课文的反复诵读,力求争辩的统一。

二、满腔热情地关注“生成

教学艺术既要关注生成,同样也要关注预设。预设与生成和谐地融为一体时,课堂教学才会精彩纷呈,闪现出教学艺术的光辉。

课堂教学是在教师指导下的一个有组织、有计划、有步骤的学习活动,正是由于课堂教学的本质决定了教师要精心预设教学方案。从另一角度看,学生是具有鲜活个性的生命体,生命是有差异的,生命是具有潜力的,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表现出不同的情感、态度和认知差异。课堂上常常会出现教师想不到的“意外”。因此,教师必须关注生成,满腔热情地善待生成,使课堂不断生成的故事成为学生互动交流、深入探究的重要资源,设计好引导方案,教师要引导好学生,必须胸中有数。也就是设计好引导的方案,编制好自学提纲。具体体现在自学要点的提示、自学后应达到的基本目标和规定、自学方法的启发三方面。对自学要点的提示,可结合单元训练要求、自读提示和课文隐含的阅读训练要素的属类,去精心设计出几点,在自学前向学生公布,让他们带着这些问题和要求去自读课文。对学生自学的目标规定不宜过高,要让多数学生能通过自身的努力就能完成。对于自学方法的点拨是重点,要注意引导学生充分利用“自读提示”中提示的学习内容和方法。这些提示里面除有自学课文的一些必要条件(如关于课的背景、作者、体裁等)外,还有教学的重难点(如情节分类、人物性格、线索顺序、主题思想等等),还有学习方法(课文重点词语、提纲挈领的句子、引入思考的提问及课文相联系的材料等)。学生可利用这些有重点的自学,教师则利用这些有重点的启发引导。

不论是预设还是生成,教师的课堂教学引导要收放得当,活而不乱。语文课堂教学要有放、有收。所谓放,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放手让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分析问题、理解和掌握课文中的知识内容。收,指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教师强化指导,使学生获得的新知识明确化、系统化、完整化。成功的语文课应该放得开,收得陇,收放得当,活而不乱,表现为放与收高度和谐和统一。

放要有明确的目标。放正与撒网一样,撒网的目的是为了捕鱼。离开了捕鱼这个目的,撒网就失去了任何意义。学习新知识,主要大胆放手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潜能去自学。但教师应给学生提供明确的目标和思维导向,以免学生放开后南辕北辙或误入歧途。放还应该心中有数。这个“数”,一指吃透教材,二指掌握学情。只有充分把握教材,教师的引导才有的放矢、恰如其分;只有切实掌握学情,教师引导才有针对性和实效性。另外,放还应该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由慢到快。放要放得科学,放得系统,从而让学生在接受新知识的道路上脚踏实地走下去。

有放必有收,正如捕鱼,撒网必须收网,才能捕到鱼。放是前提,收是目的;放是条件,收是结果。放寓着收,放得准确是为了收得充分;放得系统,是为了收得有效。那么,又如何收呢?首先,收要做到鱼满而网合,水到而渠成。即收的时间要及时,鱼群未至而收网,是为时过早,网中无鱼;水到而渠不成,是为时过晚,水就会四处漫延。教学中,教师提出问题,指导学法之后,其观察和检查工作应贯穿于学生全部学习过程,时时反馈信息,把握他们认识和理解的过程。到了估计学生将知识领会得差不多了的时候。便要及时指导作业、改错和小结。小结时对优生及时肯定和强化加深,对后进生又是一种及时拨迷、修正和补足。其次,收要准确无误,简洁利落。准确无误指对知识归纳总结应该科学正确,使新知识在学生认识中理性化、系统化。简洁利落指收的时候不要拖泥带水、支离破碎、模糊不清。

教学艺术要讲求预设的科学性,同样讲求生成的有效性。预设的教学目标应具有弹性,为接纳生成而留有空间。生成既有来自教师预谋中的生成,又有伴随课堂波澜起伏过程中的自发生成。因此,教师除了要有关注生成的意识,满腔热情地善待生成,还有责任调控、筛选、升华生成,使新生成的课堂资源能有效地引发学生的深入思考探索,为学生的后继学习服务。同时,预设是生成的基础,它会随着课堂的生成而有效地调整,生成是预设的更高境界,它也会随着预设的关注而更加精彩。教学的艺术不仅要激发起学生探究学习的热情与需要,更要有效地引导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学会探究,体验探究的过程,享受参与探究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