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河谷里有着史前民族的迁徙回忆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河谷里有着史前民族的迁徙回忆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残存的200余座大石墓蜿蜒分布在河谷两岸,石块动辄数吨,重的甚至有十来吨,这种奇怪的墓葬,全中国只有安宁河流域才看得到。

由古道一路行至尔洛巴呷、登相营、泸沽驿,便进入了安宁河谷。此前的灵关道如同巴蜀人的断代史,记载了他们的光荣与梦想;翻越大、小相岭之后,“丝路”风格迥异:地理上,有山隘、渡口、河谷;民族上,邛人、笮人成为丝路主人。

将安宁河流域称为中国历史的晴雨表一点不为过。汉武帝在邛、笮故地建越Q郡,大汉王朝的势力由此进入安宁河谷;南诏两次经丝路进犯成都,西昌一度为南诏、大理占据,宋朝开国皇帝赵匡胤无暇应付,竟然玉斧一挥,大渡河以南尽为弃地;到了明代,中央王朝才重新强硬起来。南方丝绸之路如同历代王朝的标尺,如实记载了它们的血泪抑或荣辱。

安宁河发源于菩萨岗,从牦牛山脉与螺髻山脉之间缓缓南流,是雅砻江最大支流,途经冕宁、西昌、德昌、米易,留下了一连串冲积盆地,形成天然的交通走廊,有这样的条件,历史上西昌、德昌开发颇早、成为丝路重镇也就不足为奇了。

汉代西昌又称邛都,正是得名于古老的邛人。从地图上不难看出,安宁河与南方丝绸之路的走向几乎一致,而邛人正是沿安宁河分布。历史上的邛人没有自己的文字,汉代以后,在安宁河谷留下数百座巨石墓葬之后,邛人甚至就此神秘消失。

残存的200余座大石墓蜿蜒分布在河谷两岸,石块动辄数吨,重的甚至有十来吨,这种奇怪的墓葬,全中国只有安宁河流域才看得到。现在凉山州的居民有彝族,也有清朝湖广填四川迁来的汉族,他们不知道这些“大石包”的历史,将大石墓称为“月鲁坟”,说里面埋的是元朝降明大将月鲁帖木儿。

墓里究竟有着怎样的秘密?

前苏联学者雅•雅罗金斯基在《人类学》一书中,曾就中国西南民族的来源有过精辟的论断。他认为中国西南民族的先民来自于中国西北地区,当年有过一次由北向南、中国古代历史上最为壮观的大迁徙。

直至今日,中国西南各民族仍流传着有关这次史前迁徙的传说:远古时代,一支羌人从岷江上游而下,在天神几波尔勒帮助下,在成都平原开创了三星堆古国,其首领便是蚕丛。芦山的青衣羌古国,大相岭一带的牦牛夷也是羌人后裔。宜宾一带的k人,《史记》称之为“羌之别种”。此外,中国古代尚有杜宇羌、武都羌、金羌、钟羌诸多部落。

学者费孝通也在上世纪70年代提出过“藏彝走廊”的概念,将藏彝走廊与西北走廊、岭南走廊同誉为中国史前民族大通道。沿南方丝绸之路而下,分布着岷江、大渡河、雅砻江、金沙江、澜沧江、怒江六条由北向南的大江以及众多支流,这些河谷、山脉间纵横交错的阡陌小道,都是古羌人迁徙的“藏彝走廊”,南方丝绸之路则是其中最为重要的干道。

在凉山州博物馆库房我看到了从大石墓发掘出来的邛人遗物,似乎正好验证了以上的猜想和传说。

遗物只有陶器以及发簪、铜铃、耳环、手镯等简单青铜器。博物馆副馆长唐亮曾参加过大石墓的考古发掘,他说,别看大石墓看起来光鲜,墓主其实都很穷,对他们而言,大石墓已经是一项巨大的工程了。大石墓中尸骨遍地,且都不完整,这种葬式被称为“二次葬”:先人死后,先采用埋土、风化、架树、水浸、置洞等方式处理肉身,然后挑个黄道吉日,或择地重葬,或把尸骨迁往一处。中原地区有“入土为安”之说,意思是人死了最好就不要打扰了。那么这种奇怪的葬俗是来自哪里呢?

一种属于西北风格的陶身刻着“水波纹”的双耳陶罐的出现,让修建大石墓的邛人与游牧民族联系在了一起。一个民族不会无缘无故使用其他民族的陶器,种种迹象表明,邛人的来源应该与西北游牧民族不无关联。

种种联系在告诉我们,那条史前民族迁徙走廊的确存在。数千年前,古羌人从中国西北而下,沿着横断山脉众多河谷穿行迁徙,最终成为中国西南民族共同的祖先。而一条条蜀道之上,除了文明的传递,还有过更早的种族的迁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