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旅游院校学生的应对方式特征与社交状况的关系研究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旅游院校学生的应对方式特征与社交状况的关系研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随着旅游行业的大力发展,旅游行业的竞争逐渐演化为旅游人才的竞争。由于旅游行业培养的人才主要是从事与人打交道的职业,人际技巧、应对挫折或压力的方式等非智力因素显得越来越重要。本研究采用应对方式问卷和社交回避及苦恼量表对678名旅游院校的学生进行实测,结果发现:旅游院校学生的应对方式存在显著的性别、生源类型及所处地区类型差异(p

[关键词]旅游院校学生;积极应对;消极应对;社交回避;社交苦恼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5006(2010)07-0077-05

1 问题提出

应对方式是个体面对挫折或压力所采用的认知和行为方式,它是一种意识性的心理策略和行为策略,是处理应激的可利用的个体内部资源…,通常被分为积极应对方式和消极应对方式。研究表明,不同的应对方式可以降低或增加应激反应水平,从而影响应激和情绪障碍的关系,良好的应对方式可减轻因压力造成的心理反应;男性较多采用积极的应对方式,性格外向者多倾向于采用成熟的防御方式,并积极应对外部刺激;而性格内向、情绪不稳定者多倾向于采用不成熟及中间型防御方式,并消极应对环境刺激。安德鲁(Andrews)研究表明,个体在高应激状态下,如果缺乏社会支持和良好的应对方式,心理损害的危险度可达43.3%,为普通人群危险度的两倍以上。社交回避行为及苦恼是指回避社交的倾向及其身临其境时的苦恼感受。回避是一种行为表现,苦恼则为情感体验,意即在社会交往情境中有负向情感和不舒服的体验。近年来。随着精神卫生事业的发展和服务领域的拓宽,对社会交往的研究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许多学者经过研究认为社交回避及苦恼体验是一种持续、显著的对社交情形的焦虑导致不敢进入社交场合的行为和体验。其基本特征是对暴露在陌生人面前或可能被人注视的社交场合产生过强的畏惧,外表表现为孤僻、独来独往等。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和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化,人际间的社会交往日益频繁。旅游是一 个服务行业,培养的人才主要从事与人打交道的职业,调查表明,影响旅游院校毕业生成才最重要的因素为良好的社会交往能力。作为一种中介因素,应对方式影响着应激反应的性质和强度,进而调节着应激与社交能力的关系。社交成功与否,将直接影响旅游院校学生的生活和工作质量。因此,探讨旅游院校学生的应对方式与社交状况关系,对培养旅游院校学生良好的应对方式,形成较好的社交状况,有着较为重要的价值。本研究采用问卷法,通过对旅游院校学生施测应对方式和社交回避及苦恼,拟探讨以下问题:(1)了解旅游院校学生应对方式和社交状况的人口学特征;(2)探索旅游院校学生应对方式特征与社交回避及苦恼的关系,以期对旅游院校培养高素质人才,尤其是重视其社交能力的培养提供参考依据。

2 研究方法

2.1 研究对象

本研究采用分组随机抽样的方法,对地处北京市、上海市、深圳市、江西省九江市、四川省巴中市、甘肃省酒泉市、河南省信阳市、安徽省蚌埠市、吉林省通化市的10所旅游院校的700名学生进行施测,回收有效问卷678份,有效率为96.86%。其中按照生源类型分为本科生、高职生和中职生,分别为184人、350人和142人,比例为1.30:2.46:1,基本符合国家培养旅游专业人才的结构分布;其中男生242人,女生436人,年龄18~24岁,平均年龄为18.66±1.584;按照国家2009年城市GDP排名,将排名为前10名的北京、上海、深圳等直辖市或沿海地区的学生划为发达地区组,共计188人,将排名在60名之后的九江市、巴中市、酒泉市等内陆省市的旅游院校学生归为欠发达地区组,共计492人。

2.2 研究工具

应对方式的评定采用简易应对方式问卷(simplified coping style questionnaire),共由20个项目组成,采用李克特4点量表评分,问卷包括积极应对和消极应对两个因子,其中积极应对维度由12道题目组成,消极应对维度由8道题目组成,最终取每个维度的平均分作为积极应对和消极应对程度的衡量值,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90,积极应对分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89,消极应对分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78;社交状况的评定采用社交回避及苦恼量表(social avoidance and distressscale),共由28个项目组成,其中14条用于评价社交回避,14条用于评价社交苦恼,计分使用“是否”方式,均值与条目总的相关系数均值为0.77,内部一致性较高,最终取每个维度的平均分作为社交回避和社交苦恼程度的衡量值。

2.3 施测程序

被试以班级为单位集体测试。主试先统一交代指导语,确定每一个被试确实明白题目的含义后,由被试者自行笔答。所有被试者均自愿参与调查。

2.4 数据处理

使用SPSSl3,O进行数据录入及统计分析。

3 研究结果

3.1 旅游院校学生应对方式的特点

本研究考查旅游院校学生的性别、生源类型、所处区域类型等不同背景变量在积极应对方式、消极应对方式、社交回避及社交苦恼上的差异(见表1)。结果表明,在积极应对上存在性别差异(p

3.2 旅游院校学生应对方式与社交状况的相关分析

本研究对旅游院校学生的积极应对、消极应对、社交回避及社交苦恼进行了相关性比较(见表2)。结果显示,积极应对与社交回避和社交苦恼均存在 显著负相关(p

4 分析与讨论

本研究结果显示,女生在积极应对方式上得分显著高于男生,这与以往的研究是截然不同的。以往研究认为,女生较男生更多地采取消极被动的应对方式,事实上这只是一种社会刻板印象。旅游院校女生得分高可有两种解释:一是旅游院校的女生比例大大超过男生,以笔者所在的学院为例,连续5年的生源分析表明,女生数量都是男生数量的两倍甚至更多,这就导致女生在就业时面临更加激烈的竞争,使得女生会采取更加积极、主动的方式来应对求学或求职中遇到的挫折或压力;二是旅游行业是一个服务行业,女性在语言沟通等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使她们更加善于与人沟通,表现出更加积极的一面。

应对方式与生源类别有一定关系,学历层次越高,越易于采用积极的应对方式,这个研究结果与其他研究结果相一致。中职生较本科生相比,更不善于利用积极的应对方式,可能是因为中职教育在国内已相当普及,学生对个人的学历层次认同感低,自我价值感偏低。研究表明,自我价值感是个体对自己的重要性和悦纳感。自我价值感的高低是由于个体对自己的力量、品德和能力的自我评价不同而形成的,高价值感者有关于自己的一系列正面看法,普遍认为自己比较出色,有能力,受人喜欢,对自己有信心,相信自己有能力克服困难,因此,自我价值感高者更多与积极的应对方式有关。

发达地区的旅游院校学生较不发达地区学生具有更积极的应对方式,这个结果与其他研究相一致。原因可能是:(1)发达地区学校有着更加优良的教育资源,学校注重校园文化建设,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给学生提供了许多充分展示自己才华的空间,使学生更加悦纳自我,敢于向压力挑战;(2)发达地区旅游院校的教师素质普遍较高,应对方式更为积极。高素质的教师,有正确的学生观,他们相信学生的潜力,对学生把这种潜力变成现实充满了信心,更懂得如何利用皮克马利翁效应鼓励学生,传递对学生成才的期望,他们通过合理的方法,帮助学生自觉的觉察、审视和评价自我,促进了学生积极应对。

此外,本研究还对旅游院校学生的应对方式与全国常模进行了比较,结果发现旅游院校学生的积极应对程度显著高于常模,消极应对程度显著低于常模。这表明对于旅游院校学生而言,他们更易于采用积极的应对方式来面对挫折和压力,这一点比较符合旅游院校学生的特色。旅游院校学生将来是要从事与人接触的职业,因此,保持积极的心态,乐观的应对方式,更加符合自己的职业道德,对自己的专业认同具有良性的作用,有利于旅游院校学生展开自己的工作。

本研究发现,旅游院校在社交回避和社交苦恼上不存在性别差异,这与国内其他研究相一致。然而,旅游院校学生在社交状况两个维度上不存在显著的区域差异,这与国内其他研究不一致,一般大学生的研究发现,受社会环境、学校、家庭因素等影响。欠发达地区成长起来的学生。与在相对发达地区成长起来的学生相比,思想比较保守,在社会交往中有较多的回避行为和苦恼体验。但在旅游院校学生中,没有这种差异,其原因可能与旅游行业特征有关,欠发达地区,如四川、江西、甘肃、河南、安徽等地虽然经济上与北京、上海、深圳相比差一些,但旅游资源不逊色,旅游业在当地经济领域中占据举足轻重的位置,在一定程度上,生活在这些地区的旅游专业学生有比较多的旅游从业经历或实习经历,社会交往中并没有更多的障碍,这可能是旅游类院校学生在社交状况上有别于其他大学生之处。社交回避及苦恼分别指回避社交的倾向及其身临其境时的苦恼感受。回避是一种行为表现,苦恼则是情感体验。社会学、人类学和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人的健康而完整的精神面貌,是在人际交往中形成的,人也是通过人际交往认识自己、评价自己和改变自己的。显然,社交回避与苦恼是在社会交往情境中的一种负向情感和不舒服的体验,严重影响着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旅游院校学生正处于社交活动、接受教育和个人发展的重要阶段,由于害怕和回避社交,学习的机会与社交技能锻炼的机会减少,工作学习能力与社交生活能力下降,也会严重阻碍学生的发展。对于旅游类院校大学生而言,性别和区域不是影响其社交状况的主要因素,因此一定有更深层次的影响因素尚待研究。

旅游院校学生在社交回避上虽然不存在学历或年龄的显著差异,然而在社交苦恼的体验上却存在着十分显著的差异,这与其他研究相一致。研究表明,在当今高度竞争的社会中,处于中职学历的学生对自身的学习现状的不满意,不自信,使得他们产生一些自卑、自责的情绪,甚至以逃避的方式来面对现实。同时,由于社会对高文凭和高学历的要求,一些求职岗位排斥中职生,更加导致了他们内心的各类苦恼体验,包括交往方面。这也符合情绪三因素理论,情绪三因素理论(情绪的认知学说之一)认为情绪产生包含刺激因素、生理因素和认知因素3个要素,其中认知因素起决定作用,苦恼情绪不仅取决于事件,更主要取决于对事件的认知方式。

本研究结果表明,旅游院校学生应对方式与社交状况维度之间存在显著相关,越是采取积极应对方式的个体,社交回避及苦恼的体验程度就越低,越是采取消极应对方式的个体,其社交回避越强烈。这与已有关行员应对方式与社交回避的关系研究结论相一致,该项研究认为遇事倾向于采取积极应对策略的飞行员善于社会交际,而采取消极应对策略的飞行员则适得其反,易出现社交回避及苦恼,说明遇到不愉快事件时能够做到尽快忘掉,想开些、转化为积极因素,找人诉说、回避情境、幽默对待有助于社交活动,反之,则易发生社交回避及苦恼。这是由于积极应对包括寻求支持、改变价值观念体系等;消极应对方式包括回避、发泄等。应对方式显然对社交状况具有预测作用,但这种影响是直接的线性影响还是间接的调节作用,还有待在将来的研究中结合其他变量澄清。

5 结论与建议

本研究采用量表法探索了旅游院校学生的应对方式及社交状况特征及其之间的关系,由此提出旅游人才的培养不仅仅要重视其知识、技能、智力等显能的培养,也要重视其应对方式及社交能力等潜能的培养。主要研究结论如下:旅游院校学生的应对方式存在显著的性别、生源类型及所处地区类型差异,女生的积极应对得分高于男生,本科生、高职生的积极应对得分高于中职生,发达地区学生的积极应对的得分高于欠发达地区的学生;旅游院校学生的社交苦恼体验存在显著的生源类型差异,中职生社交苦恼体验显著高于本科生和高职生;旅游院校学生的应对方式与社交状况之间存在显著相关,应对方式越积极,社交回避行为和苦恼体验越低,反之,则其社交回避程度越高。

根据本研究结果,对旅游院校学生的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以下建议:第一,在旅游院校人才培养理念上,不仅要注重学生的学科专业素养,更要重视学生的心理潜能的培养,尤其是培养积极的应对方式和良好的社交技能。基于笔者曾对旅游业界领导专家、用人单位、校友、毕业生4类人群的调查,均认为旅游院校人才应具有的通用能力要素为:人际合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创新能力。因此,具备积极的应对方式和良好的社交技能型的旅游专业人才已经为旅游行业所急需。第二,在旅游专业人才培养课程设置方面,应增加学生心理素质训练课程。美学家朱光潜说:“凡是美都必须经过心灵的创造”。有意识有目的地进行心理训练,是形成良好心理素质,完善和发展自我的有效途径。笔者多年的教学实践表明,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注重学生感悟体验的心理训练活动,能唤起学生更加积极、进取、开朗、热情的态度,从而培养学生采取更加积极的应对方式来应对挫折和压力,同时形成良好的社交能力。第三,通过实践性教学加大学生对旅游行业的职业认同感。旅游产业不仅有劳动密集型的特点,也有其经验主导型的特点,其行业骨干的主要技能需要在实际工作中积累。因此,通过加大实践性教学,让学生在实践中了解到旅游专业与人打交道的内涵,体会到与人交往中积极应对方式的重要性,更加主动地加强人际沟通能力的训练。第四,加大校园文化建设,注重提高旅游院校学生对旅游行业的服务意识。良好的服务意识是建立社会交往和沟通的首要因素。旅游行业以顾客感知和体验满足为从业出发点,与人沟通质量要求很高,这就使得旅游行业学生从一开始接触旅游专业时,就需要对旅游行业的服务性形成较好认知,注重培养积极的应对方式及良好的社会交往能力,从而更加适应旅游行业对人才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