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关于高校学报编辑队伍建设的思考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关于高校学报编辑队伍建设的思考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高校学报作为重要的科技期刊,其质量的优劣直接决定了学术能否高水平发展。编辑业务素质和学术修养在这一过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知识经济和信息社会背景下,深入分析我国高校学报发展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可以探索加强学报编辑队伍建设的途径和策略。

[关键词]高校学报 编辑队伍 存在问题 途径策略

[中图分类号] G21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4)01-0048-02

人们常常用“红烛”、“春蚕”和“人梯”来赞美教师的无私奉献精神,其实编辑工作者何尝不是如此。如果说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那么编辑就是人类精神文明的铸造者。学术期刊编辑,尤其是高校学报的编辑工作者,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道路上、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中,扮演着更为重要的角色。广大高校教师和科研人员的智慧结晶和劳动成果,都必须要经过他们的搜集、分析、策划和再创造才能转化成全人类的共同财富,才能为全人类所共享。因此,建设一支高素质的高校学报编辑队伍,是办好学报的前提和基础,也是学报编辑工作者义不容辞的光荣职责和历史使命。

一、目前我国高校学报工作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我国是世界学术期刊出版大国,也是科研人力资源大国。据统计,截至2008年底,我国科研人力资源已达4000万,居全球第一。2007年,我国科研人员发表的期刊论文为7.82万篇,占世界学术论文总数的19.6%,首次超过美国,居世界第一。[1]其中,属于各级各类高等院校主办、主管的学报、专刊达到3500种。

高校学报编辑工作作为一种高层次的精神文化生产工作,在产生一定经济效益的同时,还应产生巨大的社会效益。美国航空航天局曾就科技报告的受众面及其经济效益作过一次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在迄今已公开的93万余份科技报告中,每天有逾2.3万人次的点击率。相关研究显示,科研人员每阅读一份科技报告,即可产生1280美元的经济效益。然而,在我国学术期刊的经济贡献率情况并非如此令人乐观。我国每年发表的论文虽然数以万计,但理论上存在的庞大读者群实际上并不存在。其表现为:一方面,论文的点击率、引用率非常低;另一方面,学报的发行量少之又少,自费订阅者可谓寥寥无几。更令人担忧的是,在我国为数众多的学术期刊中,知名的刊物数量十分有限,很多高校创办的学报、期刊只是流于形式。稿件的来源大多是以本校师生的论文为主,很难做到兼容并蓄、百家争鸣。同时,部分刊社对稿件审查力度不够,造成学术造假现象严重,剽窃他人研究成果、虚假署名、一稿多投等行为严重扰乱了正常的学术秩序。这不仅引发了社会各界对高校学术研究的质疑以及高等教育中的诚信危机,而且也影响了学术研究的持续健康发展。

究其原因,这固然与现行的科研管理体制、学术道德缺失及稿件缺乏原创性、创新性等有关,但学报编辑,作为论文接收、审查、批准、整理、加工、排版环节的专业人员,仍难辞其咎。笔者认为,当前我国高校学报编辑队伍建设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行政化色彩浓厚,片面追求经济效益

我国企、事业单位沿袭多年的“官本位”制反映在高校学报的管理体制上,便出现了所谓的科级编辑、处级编辑,由此而产生的、形式主义和“铁饭碗”的思想作风和工作作风,使一些编辑工作者自认为高高在上,缺乏进取精神。他们在稿件的搜集过程中固守一贯的“等、靠、委、要”的传统思想,不能深入实际,不能很好地履行编辑组稿和约稿等深入细致的工作。还有不少编辑人员不能正确处理学术价值取向与经济价值取向的关系,片面追求短期的经济效益,从而忽视稿件本身所具有的学术价值和开发利用的前景。

(二)编辑自身素质有待提高,编辑考核机制尚不完善

近些年来,随着国家对教育事业重视程度的增加,我国高校的外延扩张急速膨胀,但本应与之同步的高校内涵建设的步伐却明显滞后。一方面,面对数量剧增的稿件,尽管老编辑加班加点的工作,甚至不惜违背编辑出版规律,但仍感力不从心,难以应付。另一方面,新增聘的编辑人员在政治理论素养、学术水平、理解选择能力、语言文字驾驭能力、与人交往沟通能力等方面都还达不到编辑从业工作者所应有的素质要求。其突出表现为编辑工作和所发表的论文编辑含金量不足,质量不高。除上述两个原因以外,还存在编辑考核机制不健全的问题,未能建立科学、规范、操作性强的编辑考核指标和考核手段。没有竞争就没有动力,编辑工作要设置合理的奖惩机制,充分调动编辑工作者的积极性。

(三)角色意识模糊,创造性劳动思维发挥不足

编辑是优秀论文的欣赏者、发现者、发掘者,这一角色定位决定了编辑的使命是对需要编校的客体进行精心的选取和能动的改造,将潜在的客体经过细致的加工完美地呈现在读者面前。在这一过程中,如果编辑对自己的角色把握不清,分不清自己的责任和义务,根本认识不到自己是作为沟通作者和读者之间的一座桥梁,那么无论多高水平的论文都会被埋没。

编辑工作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因此需要充分发挥编辑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思维。然而,当前很多编辑在工作过程中,严格固守自身的专业技能,对初始稿件仅仅是进行简单必要的修正,很少在编辑过程中发挥创新性思维,并狭隘地认为论文中的创新点仅仅是作者的职责而与自己毫不相关。其实,新形势下对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是每一个人都义不容辞的责任。作为编辑,更是如此。

(一)规范行为,构建科学的考核机制

高校学报所具有的精神文化产品的特殊属性,决定了编辑必须牢记自己承担的社会职责,在编辑工作中必须突出其文化学术价值和社会价值。因此,学报管理部门必须根据编辑工作的基本原则和规律构建科学规范的考核机制,从价值观念、价值取向、指标体系、激励机制等方面加以正确引导。在日常管理中,要改变以往行政化的工作态度,使编辑对自身活动有一个审慎的客观评价,并对其进行科学合理的规范。在对编辑的工作业绩进行考核时,要坚持把职业道德和工作作风置于优先地位,同时要处理好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关系,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

(二)认真学习,加强道德修养和职业素养

编辑所从事的工作从本质上来说是一种信息传播活动,具有广泛的传播性和巨大的社会影响力。因此编辑要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要加强道德修养,注重自己劳动成果的科学性和纯洁性;要具有良好的学风和文风,无论获取、使用还是传播信息,都必须从科学的态度出发,认真分析,慎重处理;要淡泊名利,具有良好的合作精神,充分尊重作者;遵纪守法,认真学习、深刻领会有关法律法规。

与此同时,在信息时代中,编辑工作更需要与时俱进。编辑对信息的敏感程度、接受能力、消化能力和占有能力,是编辑工作成败的关键,也是编辑实力的体现。因此,编辑要适应信息时代的要求,努力学习信息技术,运用各种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丰富知识、开拓视野、提高业务素养。编辑工作是一门专业性很强的工作,只有具备深厚的编辑理论知识,才能生产出高质量的学术期刊。负责高校学报的相关部门,要不惜花费大量的精力和财力,适时地对编辑从业人员进行相关的职业培训,这对提高高校学报的水平有很大的作用。

编辑工作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承载了编辑大量心血的优质稿件,不仅可以提升该刊的知名度,同时对学术的发展和科技的创新也具有重大的意义。因此要采取在职培训与脱产培训相结合的方式,重视编辑的学习、培训工作,为其职业生涯开辟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作为编辑,要有意识地提高自己的业务素养,热衷于学术,并不断鼓励创新,积极地同不良的学术风气作斗争。

一个优秀的编辑,必须要具有创造性思维和能力,并且在工作中能充分地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这要求编辑在选取加工内容时,一定要严格把关,对于一些思想保守、内容陈旧的文章应一律筛除,而将精力重点放到一些题材新颖、观点鲜明、形式独特且具有前瞻性、创新点的文章上。这样才能使编辑出来的期刊和论文有亮点和深度,适应时展的潮流,满足读者的精神需求。在日常生活中,编辑要注意自身修养的提高,及时了解当前的时政热点以及科技发展的前沿,只有这样 ,才能选取优质的稿件,进行高水平的加工。这一过程看似简单,但其实意义重大。它一方面提升了稿件的内涵,使其更具有生命力;另一方面,它在无形中也提高了学报的声誉和知名度。高水平的学术期刊,体现了编辑工作者的才华,体现了学术的发展水平和国家的综合实力。因此,不管是编辑工作者还是相关的负责部门都要给予足够的重视,完善编辑队伍建设这一长期而又艰巨的任务。

[ 参 考 文 献 ]

[1] 史原.高校学报编辑的责任、权利与伦理道德修养[J]. 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

[2] 王青.科技期刊编辑的信息素养[J].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04(1).

[3] 任胜利. 有关精品科技期刊发展战略的思考[J]. 编辑学报,200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