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在阅读教学中要“驱遣我们的想象”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在阅读教学中要“驱遣我们的想象”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通过文字桥梁来把握意义情味,就要驱遣我们的想象。在阅读教学中,为了理解文章内容,为了走进文本世界,我们就要多多地利用好想象的武器,让“想象”武器发挥出有机、恰当、灵活的作用。

关键词:阅读教学;想象;学生

中图分类号:G63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02-0118

叶圣陶认为,阅读是读者和作者双向交流的过程,也是读者通过文字走近作者心灵的复杂心理过程。“文字是一道桥梁。这边的桥堍站着读者,那边的桥堍站着作者。通过了这一道桥梁,读者才和作者会面。不但会面,并且了解作者的心情,和作者的心情相契合。”那么,如何通过文字走近作者心灵呢?

叶圣陶在《文艺作品的鉴赏》中以王维的两句诗为例作了解释:“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他说――如果单就字面解释,大漠上一缕孤烟是笔直的。长河背后一轮落日是圆圆的。要领会这两句诗,得在想象中睁开眼睛来,看这十个文字所构成的一幅图画。图画景物有四样:大漠、长河、孤烟、落日,传出北方旷远荒凉的印象。给“孤烟”加上个“直”字,见得没有一丝的风,当然也没有风声,于是有了个静寂的印象。给“落日”加上个“圆”字,并不是说唯有“落日”才“圆”,而是说“落日”挂在地平线上的时候才见得“圆”。圆圆的一轮“落日”不声不响地衬托在“长河”的背后,这又是多么静寂的境界啊!一个“直”,一个“圆”,在图画方面说起来,都是简单的线条,和那旷远荒凉的大漠、长河、孤烟、落日正相配合,构成通体的一致。像这样驱遣着想象来看,眼前便有了这幅图画,同时也就接触了作者的意境。你会觉得北方的景物旷远、荒凉、静寂,使人帐然凝望。不论你是否到过北方,读到这两句,领会着作者的意境,想象中的眼界就因而扩大了,并且想想这意境多美,这就是一种愉快。叶老告诉我们,假如死盯着文字而不驱遣想象、不能从文字看出一幅图画来,就感受不到这种愉快了。

由此可见,通过文字桥梁来把握意义情味,就要驱遣我们的想象。在阅读教学中,为了理解文章内容,为了走进文本世界,我们就要多多地利用好想象的武器,让“想象”武器发挥出有机、恰当、灵活的作用。

一、驱遣想象,以理解情境

“我们鉴赏文字,最大目的无非是接受美感的经验,得到人生的受用。要达到这个目的,不能够拘泥于文字。必须驱遣我们的想象,才能够通过文字,达到这个目的。”(《文艺作品的鉴赏》)在指导学生学习课文时,我们就要“驱遣想象”,以体验语言文字所创造的情境,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联想和想象是读者进入作品情境的必经之路;阅读教学必须从联想和想象入手。课文是例子,更是艺术品,文章中有许多写得含蓄、留给读者充分想象空间和回味余地的地方,如人物描写、场景描写的简略处,故事情节的省略处。其字里行间往往蕴涵着非常丰富的内容,言有尽而意无穷。教师要指导学生透过文字去想象去思考、去探究、去发掘隐在其中的内容或情感。教学中可引导学生设问:这里是不是做了艺术省略或高度简写?能不能补充出省略的情节或详细说出当时的情景?这里是不是最终的结局?它后来的发展究竟会怎么样?如都德的《最后一课》结尾写到临下课的情景,文末写道:“他呆在那儿,头靠着墙壁,话也不说……”这正是可以尽情发挥想象的空白点。“话也不说”并不等于无话可说。据此我们可以想象:韩麦尔先生如果开口说话,会说些什么呢?小弗朗士心里会想些什么呢?下课后的情景又会怎样呢?这样的浮想联翩,合理编造,有助于领悟文章的思想内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感受,有意识地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实践证明,驱遣想象,能激发探究兴趣,活跃学生思维。读懂空白、驱遣想象,是阅读含蕴的一种放射性,是一种透视、一种反想、一种远瞻。

二、驱遣想象,借经验共鸣

如何理解好文字呢?如何把握好文字符号的情味呢?叶圣陶告诫我们:“读者若不能透彻地了解到语言文字的意义和情味,那就只看见徒有迹象的死板板的符号,怎么能接受作者的旨趣呢?”“不了解一个字一个词的意义和情味,单靠翻查字典辞典是不够的。必须爱在日常生活中随时留意,得到真实的经验,对于语言文字才会有正确丰富的了解力。”

叶圣陶以“健康的疲倦”为例,作了透彻的解释。他说,作者在作品中描写一个人从事劳动,末了说那个人“感到了健康的疲倦”,这是很生动很实感的说法。有过劳动的经验,觉得劳动后的疲倦确然和一味懒散所感到的疲倦不同;一是发皇的、兴奋的,一是萎缩的、委靡的,前者虽然疲倦但有,后者却使四肢百骸都像销融了那样地不舒服。不能单从语言文字上揣摩,而要把生活经验联系到文字上去。他说,只有联系了生活经验,才可以通过文字的桥梁,和作者的心情契合,与文字的情味连通。

语文是生活的一部分,语文学习离不开生活。阅读中,要驱遣想象,要注重联系生活,注重用生活的经验、事例来诠释共鸣,这样就能使阅读教学顺畅而和谐。朱自清的《春》文中写道:“野花遍地是……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对这个含蓄而有韵味的用语,一些同学不大理解。其实,生活经验告诉我们,野花“眨呀眨”,是指在风的吹拂下野花摇摇摆摆的样子。那为什么野花“像眼睛像星星”呢?只要联系生活,你又会知道,因为有阳光,野花才会像眼睛像星星。这句话实际上描写了野花在阳光下闪闪烁烁、惹人喜爱的样子。驱遣想象,伴着经验联系,便有效增强了自读、自悟语文的能力。

文章是作者思想感情的反映,通过阅读,把握住文章作者的思想脉络,同时在阅读过程中要使自己时时处处与文章“通电”,在课文中读出自己所熟悉的生活、场景、感受,使自己产生共鸣:自己有没有经历文中那样的情景?如自己处于文中情景,自己会怎么想怎么做?自己有没有类似触动心灵的生活片段或事情?在教学朱自清的《背影》一文时,为让学生体会文中父子情深的内容,笔者让学生从文中观照自己:自己的爸爸妈妈对待自己怎么样?自己有没有经历那种父爱(母爱)之情呢?经过启发,一学生特别动情于文中父亲送儿子上车的文字,他说道:“文中父亲送儿子上车,字简情深,我也有相同的体会。我寄宿在学校,周日下午妈妈送我到公路边等汽车,送我上车。她帮我背书包、拿东西,叮嘱我到学校后要打个电话回家。汽车开动了,妈妈还立在那里,眼望着汽车离开。看着公路边妈妈招手的身影,我的眼泪不禁流了下来……可怜天下父母心。”听着这位同学动情的说话,教室里弥漫着一种情真的氛围。

“心有灵犀一点通。”联系生活经验来阅读,就是读出了课文的情感、思想、内容,读懂了自己个人的生活体验、感受。让学生从文中读出自己,就是引导学生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与作者共鸣,同时,以自己的理解丰富对作品的深度认识。积累经验,从文中“读出自己”,的确是阅读的一个好方法,好途径。

三、驱遣想象,仅图片辅助

阅读时,只有凭借想象才能走进作品所描述的世界,进入一个看得见、摸得着、能闻到气味、能听到音响、能辨出色彩的世界,一个活生生的、具体的、形象的世界。同时,进而运用形象思维,去感受语言文字所暗示和启发的蕴意和情感,也就是说,想象力是阅读的重要能力。没有感悟想象,就没有真正的语文学习。语文学习,就要教师引导学生在语言中探究,通过语言文字来浮想联翩。

可惜,随着课堂上多媒体的全面引进、现代教学手段的充分应用,阅读教学中“驱遣想象”的武器受到了排挤和冷落。一位教师在教学《小石潭记》一文时,运用课件制作了几幅精美的图片。有石潭概貌图,有石潭游鱼图,有石潭氛围图。教师一边出示图片,一边引导学生疏通理解课文。一位教师教《画山绣水》,一节课放了十几幅桂林山水的图片,却对杨朔的文章匆匆一带而过;教《我的叔叔于勒》,用了十几分钟播放视频;教朱自清的《绿》,让学生满足眼福,欣赏梅雨潭风光。看到教学的这样情景,笔者总感觉有所欠缺,总能记起叶圣陶“驱遣我们的想象”的谆谆告诫。

其实,文学语言有其准确性、生动性、形象性、含蓄性的特点,语言的描述常常能给人留下丰富的想象空间。书上的文字简单地制成几幅图展示给学生,说白了就是把课文的描绘从图片中找出来。学生看到了图片,但缺乏了文字的体味,缺少了想象和思考。《语文课程标准》告诉我们:“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一些教师煞费苦心地做出图画般的多媒体课件展示给学生,这样做往往限制了学生对文本的咀嚼涵咏,掩盖了思维想象的过程。反之,让学生围绕文字驱遣想象自我构建图画,尽管构建的图画并不一样,但却是学生自己思考的结晶。实践证明,巧妙地启发引导,透过文字来自我感悟,往往能激活学生的思维:学生或想象描述文中情景,或浮想联翩文后情景、文外景致,这样一来,学生有了思维的过程,扬起了想象的风帆。因而在阅读教学中,教师不呈现图片或少呈现图片,着力引发学生从语言文字上去感受体会,能够给学生以想象的空间和思考的余地,能够使学生享受到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驱遣想象时,图片仅仅是辅助!

总之,“文艺作品往往不是倾筐倒箧地说的,说出来的只是一部分罢了,还有一部分所谓言外之意、弦外之音,没有说出来,必须驱遣我们的想象,才能够领会它。”阅读教学中,驱遣我们的想象,涵咏揣摩咏诵,就使得学生能“坐于室而观于海,处于今而论久远”,既能更好地理解作品,又能有效地锻炼创造性思维能力。

(作者单位: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盛泽一中 215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