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立足区域音乐多元一体格局书写岭南音乐研究传承新篇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立足区域音乐多元一体格局书写岭南音乐研究传承新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域音乐研究这一领域起步于上世纪80年代,进入到新世纪以来,随着文化地理学、音乐人类学、区域社会史等多种研究视角的兴起,区域音乐研究也从宏观的音乐“色彩区”分布研究而逐渐向特定的区域研究深化。岭南地处中国最南端,既是中国音乐对外传播的重要口岸,也是百越文化与中原文化的交汇点――这一文化地理特点使得岭南传统音乐极具研究价值,继“2012中国广州岭南传统音乐研究与传承学术研讨会”在广州大学召开之后,近年来该领域研究又有进一步的发展,为促进学界对话,2015年10月29日至31日,由广州大学音乐舞蹈学院主办的“2015中国广州第二届岭南传统音乐研究与传承学术研讨会”在广州大学桂花岗校区广州大学学术交流中心顺利召开,来自全国各单位的一百多名代表参加了本次会议。

本次研讨会设置了“岭南传统音乐的传播”“岭南传统音乐的田野考察与个案研究”“岭南传统音乐的历史及流变研究”“岭南传统音乐资源在当代的挖掘与传承”“多学科视野下岭南传统音乐研究”“研究生论坛”等六个议题。从本次论文的主要论题来看,较之上一届“岭南会议”更为深入,从理论方法到研究视角,从田野考察到案头研究,都体现了区域音乐研究新的学术增长点。

一、区域边界与文化流动:

岭南传统音乐研究的“跨界”新视野

区域问题是区域音乐研究的基本问题,从最初立足于特定边界地理区域,到近年来逐渐关注到“文化区域”的概念,再到突破既有区域边界,在多区域互动的关系中重新审视区域音乐,“跨界”的意义根本上在于突破我们固有的对于地方音乐地域边界和族群边界的认识,在更为广阔的“关系”中来重新审视“地方乐种”。在本次会议中,区域间文化流动下的“乐种研究”成为了诸多专家学者关注的焦点。如樊祖荫在《岭南传统音乐的区域问题》一文中提出以乐种研究为立足点,打破原有的地区分割方式,使乐种的研究具有“岭南音乐”的整体感。萧梅的《流动的岭南:从田野中感悟历史与区域文化中的乐种研究》论述了潮(潮汕)汉(客家)间区域音乐文化的流动对于潮州音乐、广东汉乐地方乐种形成的影响,进而提出乐种研究中“制度研究”的重要性。刘瑾的《文化生态与文化变迁――20世纪二三十年代广东音乐在上海的兴盛现象考察》、李岩的《粤乐唱响上海滩――从文化变迁视角看广东音乐驻沪成因》、李亚的《听见历史:广东音乐在当下的上海》从不同角度考察了近代以来上海文化生态、江南丝竹、“国乐”改进对于广东音乐乐种形成的重要性。刘德波的《岭南音乐文化在马来西亚的传播及其影响》、佘一玲的《潮音联系的精神纽带――泰国沈氏宗亲祭祖潮剧演出调查》从跨境研究的视角探讨了岭南传统音乐成为中国和东南亚华人社会文化交流和互动的内在关联和动力的可能性。

对不同区域间音乐文化的共性与差异性的“比较研究”也是一个热点,周耘在《区域音乐文化研究中的比较区域音乐文化研究》中提出通过从域内、域际至越境的比较研究实现对区域、族群、国家乃至更为宏大的时空范围的(全球)音乐文化之认识、理解与把握。杨民康《南方少数民族与跨界族音乐文化比较研究》提出把跨界族群、跨地域比较研究作为“中国音乐文化多元分层一体格局”中的一层(亚文化层)和一元,观其整体性与局部性分布之间的交叉、适应状况。田耀农《论中国传统音乐的跨区域共性联系》中提出有共性联系的区域音乐既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表征,也是中国传统音乐内在的本质规定性。刘富琳《粤港两地“八和会馆”之变迁》、仲立斌《1950年代粤港粤剧唱腔音乐比较研究》、黄东阳《从声腔形态的比较为广东汉剧寻根溯源》、欧阳兆利《赣南采茶戏与粤北采茶戏的对比研究》几篇文章都是通过对流传不同地域中的同一乐种的音乐形态、表演方式、生存状态进行比较,从而探究乐种历史变迁的脉络。

二、整体观念下岭南传统音乐的历史流变研究

本次研讨会的另一个聚焦点与新趋势是将音乐的历史研究与区域社会、文化、环境的变迁相联系,在更为有机的关系中来研究岭南传统音乐的流变,使研究呈现区域社会史的整体性视角。如乔建中在《构建区域音乐文化研究与建设学科体系的初步设想》中提出区域音乐文化研究要求把地理、历史、文化、音乐四者结合建立起传统音乐研究的一种“整体观念”和“时空观”。冯明洋《岭南传统音乐人文地理图解》、郑荣达《潮州音乐的调义问题》、孔义龙《论岭南小型铜鼓与土著铜鼓乐兴衰》、张璇《置身边缘的绮丽――广东汉乐丝弦乐曲牌研究》均采用逆向考察的研究方法,研究岭南传统音乐在旋律、板式、唱腔、形态、历史等方面的流变脉络,探究传统的形成、流传与发展踪迹,解析当下的岭南音乐文化与百越音乐文化、中原音乐文化的关系与内涵。此外,李静《俗气与俗趣:谐趣曲的编撰与探索》、居地希《20世纪30年代广州戏院、茶楼、民间乐社的兴盛――粤剧、粤曲、粤乐在广州的传播研究》、潘妍娜《20世纪20―30年代广州的茶楼歌坛与粤曲变迁》通过考察20世纪二三十年代粤剧、粤曲、粤乐的改革与广州历史社会背景之间的关系,更为宏观地认识乐种变迁的社会价值与历史意义。

三、多学科视野下岭南传统音乐的

田野工作与文化阐释

不少研究者在田野工作的基础上采用多学科理论拓展研究视野,以此对以往的研究对象进行重新阐释,从而使研究呈现活态的局面。如周凯模《岭南音乐的文化阐释的学术模式构建》采用了人类学、社会心理学、乐学、乐种学的多学科视角,提出“俗象-心象-乐象-乐器-乐艺-乐文化”为阐释逻辑的学术结构模式,对岭南音乐文化进行阐释。陈雅先《潮州大锣鼓民间音乐活动实况采集与研究》经过长期细致的田野工作,采用景观生态学、社会学、人类学、教育学的多学科视角对潮州大锣鼓民间音乐活动行为进行阐释。

此外,脱凡、马达《广州岭南琴派依存和发展的文化环境探析》、贺连花《人文地理学视域下的梅州客家山歌研究》、张姗姗《音乐地理学视域下广东陆丰“正字戏”的生存缘由研究》、林威《文化地理学视域下雷剧艺术的形成与生存探析》从音乐地理学的视角,将岭南传统音乐与岭南地区自然地理、人文环境相联系,分析其生存的缘由。臧艺兵《民间器乐合奏与中产阶级》、骆丹《当下广州粤曲茶座艺人群体调查研究》、李萍《从“他者”到“本土”――珠江三角洲D民咸水歌的历史叙事与文化变迁》从音乐社会学的视角对音乐与阶层、音乐文化主体的社会角色、文化特征进行研究。陈华丽《旧县年例中的傩舞“考兵”仪式音乐文化研究》借鉴仪式音乐研究的理论思维考察旧县“考兵”的仪式音乐。张巨斌、刘峰《口述史视野下的陵水D民及其歌唱文化》采用口述史的方法梳理了海南陵水D民歌唱文化。

四、探讨传承新路径:岭南传统音乐的应用研究

“传承”是本次研讨会探讨的主题之一,传统文化面临着现代化的冲击下,“保护”是传承的基本出发点,钟哲平《广府说唱与岭南民俗》、汤润哲《潮剧名旦姚璇秋唱腔“腔音”分析――以《扫窗会》为例》,朱健《乐昌花鼓戏唱腔研究――以乐昌花鼓戏传统剧目〈打鸟〉为例》,刘厚宇、林日举《海南黎族民间音乐保护现状考察与研究》通过对岭南传统音乐的音乐形态、民俗生态和保护现状进行分析,以此对更好地保护、传承提供思路和素材。

而正如当今社会环境的多元,传统音乐在当下的发展也面临着多种可能性,如何多渠道地让岭南传统音乐在当下得到更好的发展?马达《探索中前行――广州大学音乐舞蹈学院岭南传统音乐舞蹈研究与传承纪事》从教育、研究、传承三位一体的关系上对广州大学音乐舞蹈学院近年来的岭南传统音乐研究与传承的工作进行探讨。王沥沥《本土传统音乐资源在专业音乐院校中的有效利用与教学――〈岭南音乐概论〉课程的教学考察与研究》、熊熠《连南瑶族长鼓舞音乐运用于视唱练耳教学的研究》则以具体的课程教学为对象,探讨了岭南传统音乐在高校课程体系中的开发、运用与价值。

除了教育,创作也是传统音乐在当代获得新发展的一个渠道,黄燕、杨正君《柯达伊音乐创作对中国当代岭南风格音乐创作的启示》,魏扬《探索中华乐风创作表演规律,把握民族管弦乐发展机遇期》两篇文章探讨了建立具有“岭南音乐风格”的当代音乐创作的路径。吴迪《岭南传统乐种的当代创作转化研究及其资源整合传播实践――以岭南音乐文化展览馆李助宰髌肥指逄卣刮例》论述了岭南音乐展览馆在资源整合与学术成果转化利用方面所起到的积极作用。

探索传统音乐传承的方向,局内人的声音尤为可贵与重要,岭南古琴省级非遗传承人谢东笑《“人文理念”在岭南琴曲中的示现》、广东古琴研究会的宁兰清《岭南古琴艺术传承发展研究――广东古琴研究会三十五周年活动综述》、潮州大锣鼓市级非遗传承人施绍春《“二笔记谱法”在潮州大锣鼓铜制打击乐中的应用》等文章根据各传承人多年从艺的经验与心得,从实践层面对岭南传统音乐在当下的传承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结 语

经过研讨,本次会议对以下问题达成了新的共识:

1.关注区域音乐的跨界与流动。这一视角不仅可以更为全面的认识岭南传统音乐与中国传统音乐之间的关系,还可以在更为复杂的历史脉络中认识岭南传统音乐的“源”与“流”。区域音乐从来不是纯粹的区域内的音乐,而是充满了区域间的互动、流动与交融,寻求多个“地方乐种”所构建的“中国传统音乐”多元一体格局下的共性与差异,这正是区域音乐研究的意义之一。

2.多元一体的区域音乐格局之中,岭南音乐各乐种间的关系、岭南音乐与其他区域音乐、乃至与其他国家音乐之间的关系都值得我们重新思考。这必然促使区域音乐研究从之前仅仅关注“音乐”本身的研究而拓展到作为文化的“音乐”,在历史的、文化的语境中来对其重新考量。正如乔建中在闭幕式上所说:“一定要有大的历史眼光引入到区域音乐研究,使我们的传统音乐研究形成一个纵横交错的丰满的学科领域”。关注音乐与社会、历史、地理之间关系的整体研究必将成为区域音乐研究的新趋势。

3.地方高校研究教育传承之间三位一体的关系。本次研讨会主办方广州大学音乐舞蹈学院为举办研讨会所作出的努力,以及教学、科研上日渐突出“岭南特色”,星海音乐学院岭南音乐展览馆在保存推广岭南传统音乐上所作的大量工作,都体现了岭南地方高校以自己的行动实践着“研究本土”文化这一理念。未来应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加大合作,进一步建立岭南音乐文化研究、教育、传承的学术共同体。

总的来看,本次会议促进了区域音乐研究的理论梳理、学科建设,同时也从现实层面探索了区域音乐传承与保护的新策略,各种新思想碰撞产生的学术火花必将成为岭南传统音乐研究又一个新的起点。

[基金项目:2014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岭南传统音乐文化地理研究的理论与实践”(项目编号:14YJA760021)。]

潘妍娜 博士,广州大学音乐舞蹈学院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