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家长教育孩子应走向科学化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家长教育孩子应走向科学化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很多家长面对孩子的教育问题时,常常会感到“黔驴技穷”。工作不顺了可以再找一份;朋友做不成了,可以再换一个;考试没通过,可以重新再来;唯独养孩子只有一次机会,谁来告诉家长,该怎么带孩子呢?如何才能做一名合格的家长?

“家长学校”成立背景

其实,这个问题早就得到国家重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11-2020年)》,都用了很大篇幅讲述家庭教育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性,并提倡发挥社会能力指导家庭教育走向科学化。要建立家长学校或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点,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参与家庭教育工作。工作中发现,无论是优秀生家长,还是后进生家长,都会表达“现在的孩子不知道怎样教育”的困惑,常常会有无力的状态;尤其是后进生家长,感觉更为强烈。

在这样的背景下,笔者与校长一拍即合,于是正式成立了“家长学校”,意在通过“家长发展中心”这一平台,有效落实针对家长的家庭教育指导工作,让家长们真正找到属于自己的学校、自己的“家”。那么,如何让家长认可,并感受到切实有效的效果呢?学校采取了正对不同学生的几种开办形式,得到了家长和学生的认可。

“接地气”的讲座

笔者在亲身经历中深切地体验到家长们需要什么?他们不需要道德层面上的宣讲,不需要夸夸其谈的空话,不需要为他们去构建蓝图,更不需要批判和指责性的指导。但是,他们需要被理解,理解他们的辛苦,他们需要被老师尊重,尊重他们的付出,他们需要实际性的案例,给予真正的帮助和支持,他们需要更多科学性的指引,他们需要一些实操性的方法,能够在自己的孩子和家庭中直接运用。

因此,“家长学校”设定的一次次讲座主题,都必须紧贴着家长的需求,《新生家长该如何准备自己》《孩子基础性能力的培养》《如何管理情绪》《发现孩子的天赋》《如何培养孩子的创造力》《做一个平衡智慧的父母》《陪伴孩子的成长》《用心滋养孩子》《培养孩子基础性能力的“听与说”》,总是让家长们收获多多,满载而归。从实践中总结出,要办好“家长学校”,就要充分尊重家长的需求,切实体验到家长的需求,发自内心地理解家长的需求,这是创办“家长学校”的根基。贴心的给予,才能得到家长们的认可。

“尊重性”的团辅指导

从本质上来说,家长和学校本来都是奔着同一个方向在努力 “培养好孩子”。所以,学校和家长是需要真诚相待,成为培养孩子的合作联盟。同时,家长之间也会形成合力,相互扶助,相互支持,让家长不再孤独的面对复杂家庭教育问题。于是成立团体性的家长读书会。以书为媒介,进行团体性的辅助和指导工作。

笔者一直认为,每一位家长都期待着自己的孩子是优秀的,都希望自己是合格的,甚至是优秀的。然而,并不是所有的家长都天生的知道怎样教孩子。因此,“家长学校”就会成为培养合格家长的摇篮,也是家长实现“做一名合格家长”这一内在需求的港湾。家长在“家长学校”里最需要获得什么呢?笔者认为是尊重,这也是教师与家长互动的重要基础。因为每个人都是需要被尊重的,老师和家长都是平等的社会人,没谁更高,没有谁更有资格去批判谁?所以,教师需要给予家长的是“尊重性”团辅指导,这个平衡点的把握非常重要。呈现出家长与家长、老师与家长之间的尊重感。笔者所认为的尊重性指导,是指没有评判、没有对错,相信每位家长都在尽其所能的做,无论发生了什么,或曾经发生了什么,孩子的状态无论怎样,在“家长学校”里每一位家长都是全然被接纳的。

笔者在“家长学校”中进行的家长读书会、小型心理团体辅导,充分运用了尊重。让家长们得到前所未有的尊重感,虽然他们一次次地发现自己在家庭教育模式中不合理的行为,但是他们愿意接受这个“发现”,愿意改变这个“不合理”。实践证明:“尊重性”的团辅指导比批判性的指导更加有效、更加温暖,让家长成为学校教育的同盟者,认可了学校的教育。不会把家长推向老师的对立面,而成为教育孩子的牵制者。

“支持性”的个体干预

一个人只有在面对事情无力的时候,才会想到求助,因此,当一位家长走到你面前要求帮助的时候,那一定是遇到他无力的状态或者过不去的坎儿,此时“家长学校”给予的就是支持,在支持中做一些干预。这里的“支持性”个体干预,是指首先让家长感觉到他不是一个人在面对这样的难题,他不是孤独的,身边还有“家长学校”永远陪伴着他,支持着他,只要他有困难,总有一个团队会接纳他,听他述说,给他指引。

“家长学校”就是一所告诉家长如何带孩子、学习科学育儿知识、并获得尊重和支持的学校,它引领学生家长做智慧型的父母,合理地面对每一项困难,享受与孩子的每一次互动,踏实而沉着的过好生命中的每一天,每一时刻。让他们成为孩子的榜样,和谐地面对每一天,创建舒适温暖的家庭环境,建立每一个孩子的内在自信,让孩子每一天都能够安心、自信地学习和生活。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京市科睿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