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绘画中的线条美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绘画中的线条美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线条,作为绘画艺术最基本的原素,最简单的审美符号,勾勒着多彩的世界,蕴含着丰富的生命情感。本文从人们对线条的认识谈起,追溯到绘画中线条的源起,初探发掘绘画中的线条美,以及线条在绘画中体现审美意味的几个基本要求。通过对绘画作品的形式和内容的进一步阐明:有限的简单的线条,是可以构画出无限、自由、丰富的生命情感世界。这便是线条美的最高形式――有意味的形式。

关键词:绘画;线条;美

中图分类号:J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5)09-0017-03

1956年7月,著名画家张大千在法国巴黎会见了西方画坛泰斗毕加索,毕加索毫不犹豫地说:在这个世界谈艺术,第一个是中国。他赞美道:“中国画真是神奇。齐白石先生画水中的鱼,没有一点颜色,用一根线画水,却使人看到了江河,嗅到了水的清香,真是了不起的奇迹!有些画看上去一无所有,其实却包含着一切。”一语道出,绘画中的线条形式简单却有丰富的内蕴。西方绘画是“形体”的运动,追求空间的立体上感性的真实性,而东方的绘画艺术是线的延伸,线的运动,展示着生命情感世界。

一、对线条的认识

中国人对线条的认识和艺术实践历史悠久。中华民族很早就创造性地运用线条来造型,

从原始彩陶开始到夏商周青铜器、汉代石刻、敦煌壁画、宋元水墨画、书法、建筑和园林艺术等,无不昭示着中国人对线条天生的领悟力和把握力。唐代张彦远《历代名画记》中一再强调水墨为主,设色为次的观点:“得其形似而无气韵,具其彩色,而失笔法。”“无线者非画也。”就是说,画线造形意在充分表现骨法气韵。历代的书画家喜爱有生动形象的比喻或例证来阐发线条的意义和作用。唐代画家吴道子就曾请将军斐F为他舞剑,启发了他以线造型的灵感与丰富的想象力。人们赞扬吴道子的人物画,用“吴带当风”来形容,唐以来所推崇的画风“曹衣出水”、“吴带当风”的说法,以及所谓的“铁线描”、“兰叶描”是对线条所造成的绘画的雕塑感和飘逸洒脱的动态美生动的概括。

西方人重视线条甚于色彩。以康德为代表的西方美学传统一直贬低色彩,重视线条。他认为,“渲染着轮廓的色彩是属于刺激的,它们固然能使对象本身给感觉以活泼的印象,却不能使它值得观照和美。”而“素描是十分重要的,在素描里对于鉴赏重要的不是感觉的,而是单纯经由它的形式给人的愉快”(康德:《判断力批判》上卷)因此,他有几分否定色彩,将它仅仅看成是提高了线条的可见度和价值的视觉刺激。人类对线条和色彩的审美感受有共同性:色彩偏重于感觉,偏重于生理,线条偏重于精神,偏重于心理。马蒂斯曾说过:“如果线条是诉诸心灵的,色彩就是诉诸感觉的,那你就应该先画出线条,等到心灵得到磨练之后,它才把色彩引向一条合乎理性的道路。”

可见,中国人和西方人对线条的感知力和重视程度都在色彩之上。

二、绘画中的线条源起

绘画中的线条是如何产生?仰韶文化中的彩陶可以看做是中国绘画的启蒙。彩陶纹样最初为写实的,生动形象而多种多样的鱼纹(半坡)和鸟纹(庙底沟)蛙纹(马家窑)等,后来就逐渐演化成图案化,风格化规范化的漩涡纹,大圆圈纹,拟目纹等。纹饰从动物到写实符号化的几何图形,从再现(模拟)到表现(抽象)可以约略地反映原始人对线条的美的认识领略的历史轨迹。后期的抽象化、风格化的几何纹样则包含更为丰富的社会力量(图腾崇拜和巫术观念等)如鱼纹寓生殖繁盛,鸟纹即太阳崇拜。如半坡舞蹈陶盆,盆中五个婀娜多姿的舞姿,衬着底边和左右两侧的水纹弧线,活灵活现地呈现了一派热烈欢腾的景象。如盆中盛着水,舞蹈动作和周边的纹样又会产生更加强烈的动感。这是一幅充满生命意识神奇的原始的图画。彩陶纹样从图腾崇拜和巫术符号逐渐过渡到审美的愉悦的精神的“有意味的形式”。可以说,这种线条美的原生态同遍布中华大地的古老的岩石画一起,为“自始自终发线为主”的中国绘画艺术提供灵性,开辟了先河。

古希腊绘画主要表现在瓶画上,从原始的乱涂乱画到瓶画的几何图案,肯定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这是对线的艺术逐步熟练与提练的过程。“线”是绘画艺术最基本的原素,古希腊人在刻画线条之时,是通过这种刻画活动(包括原始的乱涂乱画)来表现自己的某种情感,因而具有表现性。另一方面,刻画线条又因通过线条的勾画轮廓,描绘事物的形状表现出某种界线的作用,显然又具有认识性、几何学性的因素。或许,正是线的这种特点,是人能把人、动物、植物等都简化为几何线,使绘画具有比其他造形艺术更广泛的题材更宽广的生活画面。

中国人对线的自觉,从书法的开始。中国古代商周铜器铭文里表现的章法美,有人将这种书法的净化的线条美比做纸上的舞蹈和音乐,可以说,一语中的地道出了书法的线条的神韵。(宗白华《美学散步》)书法线条的曲直流转和和结体的疏密开合都指向了一个终极目标,抒感,强调内在的生命意兴的表达,显示人格的品性,表达了中国古代的哲学内涵:“道法自然”“心斋”“坐忘”的自由精神,刚柔相济、阴阳互补的人格气度以及道可道非常道的神秘美。从这些方面而言,以线条变化为主要的美学原则的书法艺术堪称“民族精神最基本的表现形式。”自然而然书法也就成为绘画的有力帮手,线条这项元素,不仅是书法的基础,也同时是绘画的基础,从某一个角度来看,中国的书法可以说是中国绘画的“素描”。以近年出土的资料来看,从蒙古的林格尔与东汉的《乐舞百戏图》及嘉峪关魏晋墓地壁画,却可以看到隶书笔法对绘画的影响。笔势线条的流丽表现,常常有离开形体美单独发展的倾向,这种线条的成熟,在顾恺之的“春蚕吐丝”笔法中终于总结完成。《女史箴图》除了人物造形结构比前代绘画更注意连续性与统一性以外,线条本身也常常淡于形象之外,似乎可以单独成为一种美声的连续。中国的绘画至此已经从形象的模拟中解脱出来,书法成了绘画中更自由的线,是彻底的解放的线。

樊波在《中国书画史纲》中指出:“从根上来说,中国绘画的线条特性是和中国人的宇宙观密切相关的,在把握那种渗透和贯融着时间感的空间境界上,线条具有一种极其深刻的表现力量。”中国的绘画艺术正是从这种宇宙观生发出来的,线条的产生及其美学的奥秘在于此。

三、线条在绘画中体现的审美意蕴

中西皆重线条,但两种不同的绘画观也决定了线条的审美意蕴。西画线条抚摩着肉体,显露着凹凸,突出轮廓以把握坚固实体感觉;中国画则以飘洒流畅的线,笔酣墨饱,自由组织,暗示物象骨格,气势与动向。中国绘画的线条美的产生来自线与墨的结合,一道墨线的笔走龙蛇,可以界出无限空间和意趣。界出了空虚,又流转了人心之美,万象之美,寄寓着难以用概念语言表达清楚的宇宙观、人生观、情感意味及画家的个性。“所谓线条意味着开而上的“道”或表现主观与客观统一概括艺术形象。简言之,国画线条具有创造艺术美的巨大功能。”(伍蠡甫《中国画论研究》)。

(一)线条的节奏美

线条节奏是绘画语言其中一个构成因素,也是构成物体视觉形象最基本的要素,是表现物体最直接、最明确、也是最富有概括力的艺术手段。人类最古老的绘画都是用线条来表现的,线条又是最高级的语汇,因为线条能表达艺术家精微的感觉和细腻的情感,所以线条的本质在于它与人的生命的某种异质同构。阿恩海姆根据格式塔心理学认为,在外部事物的艺术式样,人的知觉组织活动以及内在的情感之间存在着根本的统一,它们都是力的作用模式,而一旦这几个领域的力的作用模式达到结构上的一致时(异质同构),就能激起审美经验。当一个画家用笔画过纸张时,他标出了一个空间的界限,同时也表现时间的流动,画家的感觉和情愫,也随着这种流动而凝聚在画幅上。因为他通过线条的起伏、流动,通过线条的精细、疏密、快慢、曲直、干湿等变化,通过线条的轻重坚柔、光润滞涩、枯硬软柔的变化,传达出的是人的心灵的焦灼、畅达、甜美、苦涩等情感意蕴。可以说,绘画的线条流动着的是画家的缕缕情思和细腻丰盈的艺术感觉,是艺术家心灵意味外化的可视性语言,它的根本功用在于表现生命情调和审美体验,反映作者的风格。动荡的线条,反映了画家急躁而冲动的天性;达芬奇作品中冷静、准确的线条,表现出艺术家精确、理性、富于逻辑性的个性;中国元代画家倪云林画中的线条,枯涩中见丰润,疏荡中见遒劲,表现了作者的个性的飘逸和空灵;而唐朝吴道子笔下的线条豪放飘洒、用力不匀、迟速不一,反映了作者奔放、雄浑的气质。

(二)线条的形式美

线条所构成的形式美是多种多样的。其中直线和曲线是两种基本的线条。其它如折线、斜线、波浪线、蛇形线,都有是由这两种变化出来的。其中曲线、圆形特别受到青睐,究其原因,除生理因素外,多与中国人富于社会历史内涵的联想和想象有关。英国画家兼美学家威廉.荷加斯将“波浪线”称为是“最美的线”,例如《米罗的维纳斯》有着椭圆形的脸笔直的鼻梁,窄而平的前额,略鼓的嘴角和丰满的下巴,端庄、娴静而凝重,她的身体丰满,曲线起伏,外轮廓呈现“S型”曲线,婀娜抚媚,表现出闲雅、温柔的女性人体的完美曲线。荷加斯认为:“波状线比任何线条都能创造美”,因而是“美的线条”。他还提出,“蛇形线是最美的,它使想象得以自由,从而使眼睛看得舒服,而且说明其中所包括的空间容量和多样性。”再如吴冠中的《鱼之乐》的画面上,波动的形式感与流畅的曲线显然是作者的形式处理,使自然形态服从形式感的需要,以形式美的追求来改变对自然景色的写实表现。

圆形给人的视觉印象是整体性和永恒性,是团聚、美满、丰富、和谐。在中国人的心目中,圆总是同天理物象,人事联系起来的,积淀着历史的心理的内容,体现出一种符号化了东方诗性的智慧。一般来说,垂直线能挺拨、昂扬、坚硬、庄严、俊长、高耸、充满活力、崇高神圣、威严肃穆;平线能给人以开阔无垠、平静辽阔、稳定却也沉闷、压抑的感受。表现宁静之感一般使用平卧线,表现乐观宜用上升线,表现抑郁宜用下降线,介于三者之间的线,将产生无限度变化的感觉。直线是一个点沿着一个方向运动时克服阻碍或不受阻碍所产生的轨迹,可以派生出种种象征意义:直接、明确、简单、坚硬、刚强、力量感的阴刚之美,它始终坚持某一定性,始终一致,而使人感到满足。这些线条在画家的笔下起着分割面积、制造二维空间和表达感情的功能。画家就是靠用线条表现事物的质感,量感、空间感和运动感,表达画家的审美感受的。如唐代著名画家韩干是画马的能手。他曾只用很少的笔墨,就传神地画出了这匹骏马。他用修长、坚劲、挺拨的线条,勾画出马的形体。这种线条本身给人一种栩栩欲动的感觉。那硕大的身驱,不安的四蹄,加强了马头昂首嘶鸣的气势,虽然是拴在马厩内,却显出不可控制的样子,让人联想到这匹马是“万里可横行的”(《照夜白图》)的艺术美感,同画家成功地运用线条艺术手段是密不可分的。

(三)线条中的画面美

绘画中的线条,其美集中地展露在画面之中。它要求艺术家在表现作品主题和审美效果、在二维画面上虚拟的三维空间中,有机地安排线条,处理人物关系和位置,把个别和局部的形象组织成艺术的效果。

人物画最早的优秀代表作品是东晋顾恺之的《女史箴图卷》,主要的手法是线描,古人称赞他的线描象春蚕吐丝一样优美、轻柔。他运用这种高度游线描刻人物形象千姿百态,衣纹变化多端,动态古朴厚重。画面的艺术形象和艺术效果完全依靠线描来表现。五代顾闳中的《夜宴图》,可以看到运用不同的线描展现对宫廷贵族豪华生活的描绘,成功地刻画人物的神情动态,服饰的质感也十分逼真,画家用线描的疏密、轻重、粗细、虚实交织成全图的和谐的节奏和韵律,形成作品独特的艺术效果。唐代吴道子是中国绘画线的发展者,像他的《送天子图》善于轻重顿拙似有节奏的“兰叶描”;把握住传神的法则,注意形象塑造的整体,故所画执炉女子壁画,达到“窃眸欲语”的地步,十分传神生动。宋画《朝元仙仗图卷》是一幅白描作品,就其线描技法的表现力来看,可以奉为中国画线描的典型作品,画面上“朝元”行列众多的人物神采奕奕,前后穿插,顾盼有致,充满飘逸流动的仙家气氛。墨线有曲有折,有轻有重,有粗有细,有静有动,有虚有实,千丝万缕,千变万化,巧妙地表现朝元仗活动的内在旋律,象一曲交响乐,轻轻地奏鸣出线描的节奏和韵律,真是令人叹为观止。明代画家陈洪缓的《屈子行呤图》采用了以线条勾描为主的白描手法,描绘了屈原满怀爱国忧愤,徘徊于湘江泽畔的情景,画家用墨线勾画,抓住了人物最富有特征的活动瞬间,很好表达了他的人生遭遇,交结情怀和刚直不阿的性格。再如齐白石《墨虾图》每只虾只要将眼睛打成粗线,将虾须流畅地打个小弯,一只只虾便会跃然纸上,一两笔线条,居然有如此强的表现力,真是妙不可言。又如在吴冠中的《浮游》中,婉转自如的抽象线条虽然没有描绘具象的生命,却能让人感到生命的“浮游”,在简单中更见丰富。

线条,勾画着画面的美。一幅幅的绘画作品,体现着画家能驾驭线条以忘记“线条”,做到变化多样与辩证统一手法处理作画的意象,便能使画面产生线条美,从而唤起诸如崇高、扩张、升腾、庄严、悲壮、寒冷、坚定、温柔、烦闷、舒展、优美等各种情绪,使线条构出的作品成为自己表情达意的“有意味的形式”(源于贝尔提出的“艺术是有意味的形式”)。

四、如何体现线条美

线条在绘画中体现着它独有的美感意义,那么,绘画中的线条美在艺术家笔下如何达到美的境界呢?创作上要追求气韵生动;技法上要追求营运于胸;基本上要求枯而能润、刚柔相济、有质有韵。

(一)“气韵生动”

南朝画家谢赫在《古画品录》一书中的“六法”,提到一个非常重要的命题“气韵生动”。“气韵生动”,是绘画创作追求的最高目标,最高的境界。气韵,就是宇宙中鼓动万物的“气”的节奏、和谐。绘画有气韵,就能给欣赏者一种音乐感。“气韵”二字,“气者,心随笔运,取像不惑。韵者,隐迹之形,备遗不俗。”这就是说,艺术家要把握对象的精神实质,取出对象的要点,同时,在创造形象时要隐去自己的笔迹,不使欣赏者看出自己的技巧。这样把自我溶化在对象里,突出对象的有代表性的方面,就成功为典型的形象了。中国画重视线条,但一个伟大的画家所追求的是忘掉了线条从线条中解放出来,以表现他所领会到的精神意境。六法中的“用笔”指出,线条并非可以任意涂鸦,而是讲究绘画笔法和绘画的线条。张彦远说书法有“笔书”其体势气脉通连,隔行不断。“其后―笔画”其笔势连绵不断,下笔一气呵成,做到连绵不断,使笔法亦融入“意”的内涵,与其形似气韵融成一体,笔法亦具有美学形态价值,故此达到“画尽意在”甚至“笔不固而意固”。例如齐白石的《墨虾图》在笔墨技法上,他充分地掌握了墨分五色的传统水墨功能,用淡墨画头部,次淡墨画身躯和尾部,用线条勾画是须和附肢,随后又用浓墨色互相交融,浓淡相间,有层次,有节奏,达到墨沉淋漓,气韵生动的审美趣味。画者在图中不画水,但却有水流动的感觉,明境如水晶的世界。这种意境,气韵而生动,传神而有韵味,唤起了欣赏者的想象,带给人们以美的享受。画家还注意到形与形之间,形与神之间,通贯于气。有了气,就有了自然机趣,就活了,有神了。所谓“凡象皆气”,“气韵生动”也就是这个道理。他无论表现什么,都是作为有生气的,整体的来观察,作为对生活情趣的概括。于是即使寥寥几笔写意或一片泼墨,都贯注以形写神的表现。

(二)营运于胸

庄子所说,心不怀庆赏爵禄,也不刻意经营笔法线条,而专注于所构的形象、意气,使这笔之线条进入一种不知然而然的状态,便能滞于手,不凝于心。庄子的“疱丁解牛”之功,正体现出技法纯熟,营运于胸中,意气使自我完全浸于所创造的对象世界中去。如此一笔,一画便见其生气,是真画,反之,运思挥毫之际心于笔法,在乎用笔是否出功力或趣味,那么便会小心谨慎于笔划、线条,尤如植栓构染用界笔,毫无生气,是死画。彦远在这里提出了“意不在画固得于画”的论断,实在是用笔构线作画理论的深层卓见。歌德说“古人最高原则是意蕴,而成功的艺术处理的最高成就就是美”。黑格尔在《美学》一书也提出:在艺术里,感性的东西是经过心灵化的,而心灵的东西也借助了感性而呈现出来,只有通过心灵而且由心灵的创造活动产生出来,艺术作品才能成其为艺术作品。绘画中的作品,其线条的节奏所传达的艺术信息,只有在艺术家达到“手中有线而心灵无线”,才能达到美的境界。

(三)基本要求:枯而能润、刚柔相济、有质有韵

无论线条的美感还是所达的境界,枯而能润、有质有韵是绘画中的线条美有几个基本要求。所谓“枯而能润”,是指画出来的线条既苍劲又湿润,中国古人讲究“枯笔取气,湿笔取韵”,高明的画家画出来的墨线因具有“干裂秋风,润含春雨”之妙。所谓“刚柔相济”是指线条达到了一种完美的境界,做到“徘徊俯仰,容与风流,刚则铁画,媚则银钩”(欧阳询语),“二美”(刚与柔)能全,固称“成德”(沈宗骞语)。所谓“有质有韵”,这个最为重要,是指内容与形式的统一。质,是客观物象的形体实质;韵,是线条运动的韵味韵律,节奏。有人将好的绘画比作无声的音乐,那是一根根线条好像一个个音符按一定的规律运动着,组成美妙的乐曲。有质有韵的线条才具有股感人的力量。齐白石的《墨虾图》追求的是一种“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很显然,“神似”的艺术作品就一定是有质有韵的,是内容和形式的有机统一。

绘画中的线条不仅是绘画艺术使用的线条节奏传达艺术信息的技术手段和物质载体,更多的是绘画创作中就“线的有意味的形式”去完成内在心灵情愫的审美物化。苏珊・朗格说“艺术是人类的情感符号”。那么线条,一种人类最古老的艺术,绘画语言中所表达的符号,至今仍在绘画中表现它勃勃生机和美学的蕴意。格式塔心理学家们得出一个相似的结论:每一个心理活动领域都趋向于一种简单,最平衡和最规则的组织状态。线条也是表达人类情感的符号,简单线条,勾勒着广袤的世界,蕴含着丰富的生命情感。

参考文献:

[1]梁一儒,户晓辉,宫承波.中国人的审美心理研究[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

[2]方珊.美学的开端[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

[3]樊波.中国书画史纲[M].长春:吉林美术出版社,2006.

[4]史风华.阿恩海姆美学思想研究[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6.

[5]威廉・荷加斯.美的分析[M].桂林:广西大学出版社,2002.

[6]宗白华.美学与意境[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7]陈聿东.名画鉴赏[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3.

[8]黑格尔.美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

[9]阿恩海姆(美).艺术与视知觉[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