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天韵 弦韵 雅韵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首届国际三弦音乐周”于2008年11月10―13日在中央音乐学院举办。此次艺术周以多样的形式向与会者展示了三弦这件既“古老”又“年轻”、既“民间”又“学院”乐器的魅力。
此次音乐节共举办了多场学术报告会及学术研讨会,由多位在三弦理论研究、演奏领域有建树的理论家、演奏家、民间艺术家主讲。包括项阳的《三弦――三个人撑着的专业》、王振先的《民族器乐教学法导论――从三弦教学谈教学方法十原则》、日本三味线演奏家本l秀太郎的《传统音乐的特征与魅力》、王耀华的《音乐传统层次论――以中、琉、日三弦演变为例》、河南大调曲子研究者杨华一、李海萌的《河南板头曲的来龙去脉》、杨民康的《简论云南三弦与白族文化》、尹懋栓的《云南白族三弦研究》等。此次音乐节还举办了两场民间三弦艺术示范演奏会和两场民间三弦研习工作坊。重头戏则是贯穿音乐节的三场音乐会――开幕式音乐会“天韵”、三弦民间音乐艺术演奏会“弦韵”、闭幕式音乐会本l秀太郎日本三味线音乐会“雅韵”。三场音乐会犹如三根弦,叙述着传统的古韵,叙述着民间的质朴,叙述着未来的展望。
“天韵”――来自学院派的多元弦声
10日当晚的开幕式音乐会――“天韵”可谓是一座皆惊,令与会的欣赏者、研究者用听觉触摸到了前所未有的“三弦之音”。
《鹊起》(为九把三弦而作)、《京韵悠悠》(三弦、琵琶、笛三重奏)和《说变》(三弦与钢琴)是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白昱和刘晨晨创作的三首作品。《风雨铁马》(三弦独奏)是由三弦一代宗师白凤岩先生在20世纪中叶创作的一首三弦独奏曲,浓郁的传统风格成为吸引欣赏者的主要原因。《三番》(三弦独奏)由王直、谈龙建编曲,乐曲取材于梅花大鼓的过板音乐。《行街》(三弦、琵琶二重奏)由李国魂改编自江南丝竹乐曲,加之琵琶同三弦的结合,让欣赏者感受到了这对儿老搭档的新魅力。《天韵》(三弦与打击乐)由作曲家祁瑶创作,乐曲以三弦作为主奏,四个乐章分别同“木质打击乐”、“膜鸣打击乐”、“金属打击乐”与“混合打击乐”合奏,创造富有张力的音响。杨宝智创作的《引子与赋格》(三弦、小提琴二重奏)虽取材于河南坠子的曲调却严格地按照西洋复调技法创作,给欣赏者耳目一新之感。《沙漠之旅》(三弦独奏)由费坚蓉创作,仅一把三弦就把所描绘的异域风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值得一提的是音乐会中由“弦索十三套研究组”演奏的《松青夜游》。这个由谈龙建、张强、林玲、薛克四位民乐教育家、演奏家组成的研究组,旨在于对清代蒙古族文人荣斋编撰的《弦索备考》(1814年的手抄本)进行学术研究和演奏的再现。三弦、琵琶、筝和胡琴四个乐器在《弦索备考》的手抄本中各有其卷,结构分明,指法详尽,是目前可见的记录最早的弦索乐器演奏谱。此次的演出可谓“十年磨一剑”,将清代流传在文人阶层的音乐呈现于欣赏者眼前。
十首作品在多位演奏家的演绎下,让听者在短短的一个半小时跨越时空,穿梭于古今、雅俗、中西之境,体味着这件古老却散发着年轻魅力的乐器所带来的听觉饕餮盛宴,似乎是要表达一种吐故纳新的余音。
“弦韵”――来自民间的三弦之声
11日晚来自民间的“弦韵”带着淳朴的自然之声,给听众以别样的视觉和感受,而这样的感受却恰恰是三弦最本真的姿态。演出了包括苏州弹词、京韵大鼓、河南大调曲子、白族三弦等九个民间说唱、器乐种类。
苏州弹词《杜十娘》由三弦、琵琶演奏家李国魂和评弹表演艺术家景晔静演奏。受地方传统和专业教育的双重影响,二人演唱的《杜十娘》既焕发着民间的特色又不失技巧。陕北说书《孝亲论》、《女大王下山与交锋》两首曲目由陕北农民说唱艺人李维俊自弹自唱。典型的陕北农民的装扮和独特的三弦配快板的形式另加自编的介绍唱段,让在场的观众在轻松的气氛中感叹民间三弦的乡土魅力。河南大调曲子《兰老抠》由河南大调曲子研究家杨华一和三弦演奏家张流长为观众呈现,这是一套鼓子套曲,内容幽默风趣。云南剑川白族三弦独奏《龙头三弦调》、《剑川东山放羊调》由素有剑川白族歌王的姜中德自弹自唱。京韵大鼓《丑末寅初》由骆派弟子冯欣蕊演唱,三弦伴奏则是当年多次与骆玉笙合作的韩宝利先生。天津市曲艺团青年演唱家王囱莩的梅花大鼓《黛玉葬花》,由曲艺三弦演奏家马小祥和四胡演奏家王力扬伴奏,其中马小祥还为欣赏者演绎了技艺高超的三弦过板音乐――“三番”。《鹤庆田埂调》、《甸北调》(云南白族小三弦)的演奏者张树先,幼年因患天花导致失明。他用三弦寻找爱情和幸福,用歌唱演绎着生命的精神。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板头曲”传承人宋光生为首的宋氏家族带来的河南板头曲《高山流水》、《大泉》、《打雁》、《萧妃舞》、《唧唧咕》、《大救驾》作为整场音乐会的收尾,既有对《高山流水》名曲的理解也有《打雁》等河南传统曲目的演绎。
三弦的发源地本来就是民间。此场音乐会的作品与开幕式采用现代技法和现代思维的作品形成对比,像是古今在对话。一千多年的历史,它的身影遍及各个领域,遍及各个民族,遍及各个地域。它体现着中国人的传统气质。大量的事实告诉我们,民间乐器的“专业化”之路是其双刃剑。不知有汉,何论魏晋!只有了解其在民间的文化内涵和发展现状,才能够更好地发展“学院派”民乐。此次音乐会把传统搬到了学院,很好地诠释了传统与学院的各自重要性。
“雅韵”――来自异地的弦外之音
此次音乐节的闭幕式音乐会是由远道而来的日本三味线演奏家本l秀太郎、本l秀五郎带来的“雅韵”。
本l秀太郎是日本作家、作曲家,已经研习三味线等日本传统艺术五十余年。曾举办过多场个人音乐会,出版了多张三味线音乐唱片。创办了以学习日本传统艺术的本l学校,还曾资助“本l秀太郎之会”。他不仅努力收集日本传统作品,更身体力行创作大量新作品,为三味线艺术的继承和发展进行了许多有益的工作。
此次音乐会既有日本传统三味线作品《狮子舞》、《小仓舞》,三味线合奏曲《花之风雅》、江户端呗《夜雨》、《秋之夜》,民谣曲《秋割歌》,也有《诵》、《砂湖》(为三味线与二胡而作)等多首创作的新作品。可以说较为全面地展示了日本三味线的历史和现状。虽然由于大多数欣赏者对日本音乐的历史缺乏了解,对日本音乐风格的理解也存在一定的隔阂,但是音乐会中演奏家们仍然得到了观众如雷的掌声。
日本的三味线起源于中国,在历史逐步演变中有了鲜明的日本民族特色。也被日本人民完全吸纳为本民族的乐器。中国三弦作为民间的传统,更需要国际化的交流。
上述三场音乐会将音乐节主办者的要旨多元地展现出来。三弦这件古老的弹拨乐器在中国民间音乐中使用广泛。然而,三弦同二胡、琵琶等许多民间乐器一样,在近一个世纪中实现了一个独特的转型――从民间的巷里巷外走向了学院派的绚丽舞台。然而走入专业院校的三弦却并不幸运,它并没有得到创作者、研究者的青睐。三弦学习者少之又少、为三弦创作的独奏重奏作品屈指可数、非民间的民乐合奏中使用三弦的作品也寥寥无几。正如音乐周节目单卷首语中所说:“‘首届国际三弦音乐周’将以展示三弦音乐赖以生存发展的原生态民间音乐的乐种、曲种和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三弦音乐,以及院校教育与民间传承的三弦演奏艺术、现代与传统音乐作品为主题,同时举办与此相关的学术讲座和演奏艺术的展示,以弘扬民族音乐艺术的魅力、丰富三弦音乐的创作和演奏为目的,从而促进三弦音乐的继承发展,繁荣三弦音乐的创作。”
面对“学院派”三弦发展现状,作为中央音乐学院教授和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三弦专业委员会会长的谈龙建同喜爱三弦的演奏者、创作者一起始终不渝、披荆斩棘地开创三弦音乐发展之路。从2005年三弦界第一本论文集《三弦艺术论文集》的出版到白凤岩三弦艺术研讨会、首届国际蒙古三弦艺术研讨会的成功举办都为三弦音乐发展注入了强心剂。寂寞冷落了多年的三弦仅靠此次艺术周的影响力是远不够的。此次“首届国际三弦艺术周”仅是一个好的开端,正如谈龙建老师所说:“半个多世纪的努力,我们从来初衷不改,‘传承创新、继往开来’始终是中央音乐学院民乐系三弦专业建设和培养人才的宗旨,更是历史赋予的责任。”相信通过诸多三弦音乐研究者、演奏者、爱好者的努力,三弦这件经历千年的古老乐器将在民间和专业舞台上焕发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