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浅析学困生形成的原因及对策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浅析学困生形成的原因及对策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 学困生是初中教育尤为突出的一个群体. 学困生的成因有自身、学校、家庭、社会等多个方面,教师应当在教学中恰当地使用多种方法,帮助学困生走出困境. 本文从自身经历和感受阐述学困生的成因,并从学校教育方面提出了重视学困生转化的一些对策.

【关键词】 学困生;成因;对策

学困生指的是智力属于正常范围,但在学习上有困难,难以达到义务教育所规定的基本要求,与实际教学要求有一定差距的学生. 这些学生与同龄的大部分学生相比,在校的表现不尽如人意,语言表达能力差,知识贫乏,学习成绩差,厌学,调皮捣蛋又屡教不改……给班级的管理和教学带来一定的难度,需要我们给予特殊教育措施.

一、 学困生的成因

1. 缺乏学习的兴趣. 热情是做事的动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浓厚的学习兴趣可使大脑处于最活跃状态,增强人的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和思维力,也必将大大激发学生的质疑能力. 从调查的情况来看,比较明显地发现:学困生对学习普遍缺乏情感,其表现形式主要为:对学习没有兴趣,有少数学生甚至于对老师也怀有反感和对抗的情绪;它的另一种表现形式就是听课注意力不集中.

2. 缺乏坚定的意志品质. 良好的意志品质是保证学习顺利进行、实现预定目标的重要条件,学困生也强烈要求进步,也希望得到优异的成绩,得到老师的重视和承认,同学的赞扬,家长的鼓励. 但随着学习任务的加重和难点的增加而自己又不能很快跟上节奏的时候,他们就容易心理崩溃,丧失迎难而上的决心和勇气,没有坚持下去的意志,最后导致学习困难.

3. 环境的因素. 老师对学生产生的各种歧视,同学对老师便有了一种模仿,他们也疏远、歧视学困生,不跟他们交流、玩耍,这样无形中更让学困生增加了心理负担,学生越来越自卑,越来越没有学习的动力,甚至产生逆反心理,影响了学习.

4. 家庭方面的原因. 近几年常有一些家庭破裂和家庭重组的现象. 家庭的破裂一方面使部分父母在遭受精神上的打击后,忽视了对子女的关心和爱护. 脾气暴躁、处事消沉、家长不良的生活习惯对学生言传身教,对一个身心、学习处在特殊关键时期的少年儿童来讲无疑是一个沉重的打击,在缺乏父爱和母爱的情况下,自然会产生痛苦、彷徨的心理,也形成了一定的自卑心理. 其次家长对子女的成长起着引导、示范、熏陶、感染的作用. 有的学生家长经常在家中喝酒、赌博,受父母的影响,孩子也会沉迷于父母的爱好,对学习缺乏兴趣. 有些家长娇生惯养,满足孩子提出的各种要求,致使孩子讲吃讲穿,攀比追星,不安心学习, 有些家长文化水平太低,根本辅导不了学生,时间一长,成绩下滑,成为学困生.

二、改变学困生的对策

从心理学角度来看,青少年学习过程中智力能力的发展不是由简单的外因和内因所决定的,而主要在于适合于他们内因的那些教育环境、方式和条件所决定的. 为此在近几年的探索和实践中,力求从掌握学困生身心发展各阶段的特点,通过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去发展他们的智能和个性质量,逐步培养、发展其学习过程中的质疑能力,从而引导其走上健康正确的学习心理进程.

1. 帮助学困生充分认识自身价值和潜力,发现自身的长处

自信心是建立在充分估价自己的基础上的. 要增强学困生的自信心,必须帮助他们认识到自身拥有的巨大潜能和广阔的发展可能性,使他们深信:只要自己在某些领域努力,持之以恒,坚持不懈,就一定能作出比较突出的成绩,成为国家的有用人才. 教师要帮助学困生善于分析自己遗传素质的长处和短处. 同时,在保证每名学生都得到全面和谐发展的同时,针对每名学生的特点和优势,帮助他们及早确立正确的奋斗目标和远大理想,用美好的前景激励他们形成顽强的自信心和奋斗精神.

2. 真心的尊重和特别的厚爱,使其摆脱自卑感,增加成功的信念

教师的态度,对学困生影响至关重要. 因为学困生大部分学习较差,他们得不到应有的尊重和爱,感情上常常和周围环境格格不入. 要消除这种隔阂和对立,重要的秘诀就在于尊重学困生,尊重他们完整的个性和人格尊严. 这种尊重是要发自内心的,使学困生从教师的目光、表情、语言、举止中真正体会到尊重和关心. 成功的教育应是动情的教育,教师对他们要给予特别的厚爱,这种爱体现在思想、学习、生活等各个方面. 师生之间只有建立一种互相尊重,互相依赖的亲密真挚的情感关系,教师热切的期望、成功的激励才能通过这条情感的纽带源源不断地输入他们心中,促使他们战胜自卑,增强信心,启动成功的“内驱力”. 在教学实践中,有很多教师都是用自己的真心去和学困生交朋友,用博大的爱心激起学困生感情的浪花,赢得了他们的尊敬和爱戴,同时激发了他们的学习热情.

3. 坚持正面教育原则,多表扬、鼓励,少批评、贬抑

对于学生,自我意识、自我形象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是建立在比较崇信的人对其评价的基础上. 师长尤其是教师往往是他们心目中的“权威”,如果教师对他们的评价是积极肯定的,他们的自我意识、自我形象一般就要好一些,从而对其取得成功的自信也相对就要强一些.

4. 创造成功条件,得到成功的满足,增强再成功的信心

心理学家告诉我们:“成就需要是人们一种普遍的需要. 人们从完成一项任务中获得一种成就的满足感”. 要使学困生有成功的欲望,就必须使他们相信自己的能力. 首先,创造条件使其成功,同时在成功的愉悦中产生再成功的动力. 其次,在成功中获得自信,对成功进行扩大和迁移. 初次尝到学习成功的学生,常有一种喜出望外的感觉. 这时他们对“过去的我”进行重新审视,对自己的能力进行重新估价. 教师应及时对他们取得的成绩和能力给予充分肯定. 在此基础上,因势利导,促使他们学习兴趣的迁移. 鼓励他们,只要继续努力,还可以再创辉煌. 最后,充分发挥激励功能,对成功进行巩固和强化. 教育学家第斯多惠认为:“教学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 教师应及时抓住最有效时机和最佳激励点,启发学生,增强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