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一诗一世界,一读一境界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一诗一世界,一读一境界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诗歌是一种历史悠久的文学体裁,以意象为诗情表达的基本结构单位,借助丰富的想象和新奇的比喻,以具有强烈节奏感和音乐性的语言,是诗人对自然对生活的鲜活呈现,高度概括地表现诗人对人生万物的深刻理解。在现行小学语文教材中,无论是哪个版本,都有涉及诗歌的篇章。

一、画龙点睛志在此――披诗眼

宋代苏轼曾说:“君虽不作丹青手,诗眼亦自工识拔。”在历来的诗歌教学中,诗眼也总是被作为重点难点被“解剖”,当然,这是必需的!但很少有老师,会有大胆地让学生去挖掘寻找诗眼。而著名特级教师魏星老师在执教《墨梅》一课时,让学生来交流:“哪一个字最能表达王冕的感情志向?”这时候,学生通过小组交流,各有论断。于是老师让小组代表在板书最后写上了“淡、不、清、流、满”这几个字。魏老师请学生来说一说理由,当学生“举证”的时候,我们听到的是孩子真实的声音。这个声音可以生成课堂的精彩,让师生、生生真正做到教学相长!让大家的思维得到碰撞,并且以孩子的立场呈现!当孩子们畅所欲言后,你会发现,留下的种种痕迹是有价值的,是符合孩子的发展轨迹的。

接着,老师肯定学生交流的“流”字,将这个“流”与“留”比较,这个“流”字是动态的,这清淡雅致的感觉充满了院子,充满了书房……流进了王冕的心里,也流进了我们心里!是的,这个“流”字,流的是墨香,流的是梅香,流的更是“清气”!最后,老师把课堂的精彩继续,那就是“不”字,也是点睛之笔。教师引领孩子发现,前两句是写梅花,第三句用一个“不”字,巧妙地将“话锋”一转,第四句表达作者的感情。这时候,老师将大量的同类型的诗歌进行提升,如《石灰吟》《咏柳》《游园不值》等,让学生明白这个“不”字的妙用。

诗眼是诗歌中最能开拓意旨和表现力最强的关键词句。从整个寻找“诗眼”的旅程中,我们看到的是孩子们对于诗歌体悟的触角更为灵敏。第一方面,是从诗人的情感角度出发,找到了“流”字,让墨梅的清香致远,宁静雅致,结合诗人的境遇进行揣摩。这样的“咬文嚼字”增添了几分趣味在里头,真正做到了主动探究。第二方面,是从诗歌结构出发,找到了“不”字,让学生体味诗人的感情随着诗歌的结构有了起承转合,有了曲径通幽的韵味感,渗透借景抒情类诗歌的意蕴。作为诗眼的“流”字与“不”字,都让学生学会了如何来学习“诗歌”,从诗眼出发,来牵一发而动全身地品读。

二、抛砖引玉使坠来――融众诗

读诗歌,就是与作者的灵魂在对话!之于孩子,希望从诗歌中读出年少的不识愁滋味,读出童年的希望,读出幻化的燕飞蜓落,读出自然的妙不可言……这就给了我们灵感,是否可以根据某个主题的需要进行整合,进行“剪裁”“拼接”,来个混搭!

近日听了一位青年教师执教了《遇见春天》,非常出彩!用字谜(春字谜)或用杜甫的一首《绝句》来抛砖引玉,让学生谈谈对春天的感受;用艾青的一首《绿》来为春天的春意盎然定了主基调,进行合理想象,“刮的风是____的;打的雷是_____的;下的雨是____的!”(填颜色)等学生如天马行空,任意驰骋的时候,这种灵感的激发和迸射,让学生再来回归诗人的作品。进而补充《春天被谁卖光了》,最后在《春天在哪里》的歌声里,请学生画一画,配一首诗。

整个课堂的节奏把握,环节清晰,目标明确!从《绝句》引发了对于春天的“眼观”“聆听”,融入了诗歌教学“群篇阅读”的一个方向。引导学生创作小诗的过程又体现了从半扶到放的阶梯式发展过程,让学生的一切学习活动自然开展,乐学、善学的效果达成。通过与古诗、现代诗等多文本的对话,实行迁移,进而激活读者的思维,从而建立起与主题沟通的桥,使得诗歌这种精粹的文化润泽孩子的心灵,浸润孩子的童年。

三、如切如磋听花开――化朗读

或长或短,或抑或扬,或轻或重,或徐或疾……诗歌的朗读在诗歌学习中既属于一种方式,也属于一种感悟!

1.朗读方法的指导

倾听花开的声音,尊重每一种感受。指导学生在朗读时,不拿腔拿调地去读,也不是每一种诗歌都是情绪激荡的,而是应该高昂的时候激荡,低落的时候徐缓等。同样是朗读,可以有五六种读法,每一种读法都可以体现读者的感悟。而这每一种读法,都要体现停顿、重音、粘连等方法,旨在掌控节奏。“停顿、停顿,就是节奏!”多么简洁的指点,这就是指引学生关注朗读方法。

2.朗读内容的递进

聆听作者的澎湃,体悟每一层境界。教师在执教《七律长征》的时候,会发现执教者在与学生的“对话”中,要充分地调动起学生的理解、感知,体悟感情,而种种都需要通过朗读来外显!一读律诗特点,二读“远征难”,三读“更喜”,四读诗人。的确,这一脉络是根据孩子的理解水平,认知结构达成的!而朗读的要求也随之变化:一读律诗的节奏,将每首八句,每句七字的律诗,将对仗等方式融进朗读,充分感受诗的节奏;二读读者的心情,红军的跋山涉水之艰难,读得徐缓、低沉,毕竟是那么的不容易,读出大众眼中的长征,读出凝练;三读红军的“喜”,那种“不怕”困苦,或者说是精力困苦后的“尽开颜”,这就是长征精神,这种精神叫顽强、乐观、勇敢、无畏……读出诗歌中“夸张的比喻”(走泥丸、腾细浪等);四读作者情怀,经历了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史诗式的长征后,而且诗作写在长征胜利后,那么作者的情绪不仅仅是高昂的,而是在浑厚中带点豪迈!读出诗人经历后的无所畏惧的厚重感。

朗读的基本规律:理解是基础,目的是统帅,感受是关键;感情要运动,声音要变化,状态要自如。可见,在每一个环节中,朗读的层次是呈螺旋上升的,每一层印迹清晰而深刻,让学生关注内化后的朗读呈现。

的确,学习诗歌最基本的策略是诵读,古人常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苏轼也有“三分诗,七分读”。让孩子在诗歌的世界里,尽情诵读吧!

3.朗读方式的提升

当我们在诗歌教学中有意识地去训练学生读好诗歌,那么朗读作为途径,作为内化,也就能更好地检验学习的收获!而在朗读中,更注重对于优秀诗词的积累,那就是背诵!“凡音者,产乎人心者也。感於心则荡乎音,音成於外而化乎内。”声音本身就是一种精神的交流,而背诵出经典名篇,被养成习惯的时候,应该来说,它的美妙不输给任何音乐!让孩子在积累中成长,在背诵中收获。

诗歌的教学,无论采用何种策略,目的都是让孩子对诗歌产生兴趣!“一诗一世界,一读境界。”让学生在诗歌的海洋里畅游吧!

(作者单位: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