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技术如何改变了商业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技术如何改变了商业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经典的经济学观点认为技术是为经济发展服务的,即经济发展到怎样的程度就会寻找与之对应的技术。但是,复杂性科学奠基人和技术思想家、“熊彼特奖”著名经济学家布莱恩・阿瑟在《技术的本性》一书中提出的观点是:经济是为技术服务的。理由是技术是动态演化的,以此观点出发,一切的商业模式、组织管理都围绕技术的发展程度而展开。

技术的形成机制是组合

阿瑟提出,技术的本质就是对现象的编程。技术的形成和演化都是一种组合。简单来说,任何一个看得见的技术都是由零部件组成的。技术组合可以小到单元素的钉子,大到上万零部件组成的汽车。人类的需求应该是技术理所当然的目的,但是阿瑟发现人类的需求很多时候竟直接来自于技术自身。比如一旦我们有办法诊断糖尿病,我们就产生了一种人类需求――一种对控制糖尿病的手段的需求;一旦我们拥有了火箭技术,就会有对太空探险的需求。

更令人惊讶的事实是,从技术本身而来的需求要多于直接从人类而来的需求。它们主要来自于技术本身的极限和应用形式的问题。每项技术的存在又总是需要另外的支撑技术,这个过程用阿瑟的话说是“递归性”的。这也使得组合变得越来越复杂。但组合再复杂,归根结蒂其基本机制还是组合。而这种组合演化通过两种机制来实现,一是内部替代,二是结构深化。

以手机制造为例,如果只是选择了更好的电池、芯片或是液晶屏,但并没有改变手机的基本作用原理,那么这时技术就处于内部替代阶段,公司的技术竞争体现在谁能够把新的零部件替换到现有的结构中谁就在这一阶段获胜。

结构深化正相反,智能手机是传统手机结构深化的体现,在原有的结构上发生了结构性的替代或延伸,本质上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通话工具,而是信息聚散以及可做简单处理的终端。

这两种机制无法评判孰优孰劣。技术本身是个动态的过程,公司需要审视其目标技术发展到了什么程度,未来可能提供怎样的可能性,在这之后才有可能评价哪个机制更有效。若产业处于向智能手机过度阶段,公司应顺势而为把注意力放在结构深化,若技术并未发展到那个阶段,产品还在生命周期的上升阶段,想进行结构深化也不可能,内部替换会更有效率。

选择何种机制时还要考虑外部环境。如果电池的技术改善没有跟上,想进行内部替换和结构深化都不可能。

技术推动了公司的发展

从技术这个视角出发就会发现,公司这一组织形式实际上用来管理技术的。技术的起源与人类的历史一样悠久,而公司却不是先天存在的,它只是作为管理技术的一种组织形式而产生。IBM也好,苹果也罢,这些企业的起源大都在于创始人有一个关于新技术的理念,或者说他“看”到了一个潜在的技术,并因此付诸实践,将潜在的技术变成了现实的技术,制造出了产品,进而将其投入市场使之变成了所谓的“商品”。从抽象的理念到现实的技术商品,这个过程需要一种组织形式,企业因此而诞生。

这样看来,与其说是IBM在推动技术的发展,不如说是技术在推动IBM的发展。当上世纪六十年代第一台计算机出现时,它占据一整间屋子,而现在任何一台台式机的运算速度都比它快,这得益于超大规模集成电路以及许多其他相关技术的出现。参与这场技术竞争的不止IBM和苹果,但是大浪淘沙,谁能胜出实际上具有相当的偶然性。技术的发展像物种的演化,在变异的时刻会产生很多分枝,最终往哪个方向前进充满着偶然性。所谓的创新力量是指谁第一个把想法变成商品,在某个特定阶段领先,进而获得话语权。IBM的幸运在于,它在关键时刻跑得快,在大浪淘沙的某一次竞争中占得了先机。

不要小看这种偶然性,偶然性在某种程度上就是必然。现在人们习以为常的汽油燃料便是偶然性选择的结果。与汽油燃料同时代出现的还有柴油和乙醇。如果回顾历史就会发现有很多偶然的因素导致乙醇没有入选。那是因为当时欧洲的禁酒令等许多因素导致乙醇价格昂贵,与汽油比没有价格优势。于是汽油成为燃料业的标准,整个外部的技术环境都围绕汽油而展开,这就是技术发展的轨迹。

竞争中的胜出者为了巩固其地位,通常会通过做标准来引领产业方向。标准一旦设立便会形成正反馈机制,领导者地位就能得到进一步加强。标准的意义在于,尽管颜料盒里五颜六色,但是我可以规定参与游戏的人只能用其中四种颜色进行组合。那些不跟随标准的游戏者要么被淘汰,要么付出更高的时间成本和代价。当然也可能就此杀出一条血路,那便可能是另外一个荡气回肠的技术创新故事。

这便是从阿瑟的视角反思的技术对经济发展和商业模式的推动,对技术的本性从原点进行反思,辅以时间的长轴,往往可以获得别样的洞见。

由技术催生的经济

阿瑟认为,技术构成了经济的框架。一些经济活动,比如商业上的策划、投资、竞标以及交易――这些都是活动而不是目的性系统。其余部分――商业活动,游戏中不同玩家的战略和决策以及随之而来的物流、服务流和资金流――则构成了经济体的肌神经和血液,但是这些部分只是的环绕物,并且也是由技术形塑而成的。

在这里需要做一个思维方式上的转变,即经济是由

于它的技术而形成了一种生态,这意味着经济不可能独立存在。这么一想,结果就不同了。它意味着经济不仅会随着技术的变化而重新适应,它还随着技术的变化而继续构成和重构。

技术们集合在一起,创造一个结构,决策、活动、物流、服务流都发生在其中,由此创造了某种称之为“经济”的东西。注意这里的因果循环。技术创造了经济的结构,经济调节着新技术的创造(因而也是它自身的创造)。但是通常我们看不到这种“技术―创造―经济―创造―技术”的循环,因为短期内,经济是以固定的方式出现的;它呈现为一系列活动的容器。只有在更长的时间跨度内,我们才能看到经济的这种持续的创造和再创造。

因此管理者需要从技术本身出发,按照技术发生、发展和演化的规律去进行相应的商业、管理等活动。IBM转向服务业也正是看到因特网之后的时代是数据的处理和分析,谁先抢占这里的调色盘,谁就将是未来市场标准的制定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