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双因素理论在高校学生学习管理中的应用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双因素理论在高校学生学习管理中的应用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本文主要探讨高校学生学习管理工作中双因素理论的应用,主要研究激励因素方面的措施。以期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形成大学生自主学习、自我组织、自我管理的管理模式,加强良好的学风建设,达到高校对大学生的学习管理目标,对高校学生学习管理的激励策略有实际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高校学生 学习管理 双因素理论

随着高等教育的不断深化改革,高校学生的学习环境正发生着深刻变化,由紧张的学习氛围转变为相对宽松的学习环境;由“学生适应老师”发展为“老师适应学生”的学习模式;由教师“施教”为主逐步向以学生“求学”为主迈进。因此,高校学生学习管理面临着新的挑战,双因素理论作为一种重要的现代激励理论,运用到高校学生学习管理中,坚持以学生为主体,通过采取有效地激励手段能够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从而使学生能够达到在校学习和毕业就业相辅相成的目标,是形势发展的必然要求。

一、双因素理论介绍

双因素理论又称激励保健理论,由美国心理学家赫茨伯格于1959年提出。该理论认为引起人们工作动机的因素主要有两个:一是激励因素,二是保健因素。只有激励因素才能够给人们带来满意感,而保健因素只能消除人们的不满,但不会带来满意感。激励因素是指能造成员工感到满意的因素,包括对工作的认可、取得的成就、责任感、工作的发展规划等;保健因素是指造成员工不满的因素,包括内外部政策、管理制度、薪资、职务、工作环境、人际关系等,当它们有缺陷或不具备时, 会引起员工的不满, 但改善这些因素也只能消除不满, 不能使员工受到较大的激励[1]。双因素激励理论指出个人对工作的态度决定其工作积极性,要调动个人的积极性、主动性,需要注意保健因素,但重要的是要注意激励因素[2]。

二、双因素理论在高校学生学习管理中的体现

党的十报告提出要“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着力提高教育质量,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大学生作为高等教育的主体,学习是大学生最重要、最关键的活动内容,完善高校学生学习管理工作成为适应高等教育改革的新举措。高校学生学习管理是指高校学生的学习行为通过规划、组织、激励及控制等管理职能来协调学生与学习,以期达到学习目标的

过程,是高校最重要的管理活动之一,有利于促进学生有效学习。双因素激励理论可以很好地指导高校学生学习管理工作。与学生相关的学习制度、校园环境、教学设备、师资力量、师生之间的关系等保健因素对学生有较大的吸引力, 但不能激发高校学生对学习的激情;而学习规划、目的、机遇、成就感、晋升的空间等激励因素在情感上对高校学生有很大的吸引力,激励学生学习。

因此, 高校学生与学校在制定和设计高校学生学习相关规定时,既要考虑保健因素同时也要兼顾激励因素,在解决保健因素的基础上,重视学生学习目标、学习成就感等激励因素来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对学习的兴趣。

三、双因素理论在高校学生学习管理中的应用

(一)保健因素方面

高校应积极响应国家政策,对高校学生学习管理工作进行调整,通过优化学习管理制度为学生的学习提供良好的外部条件,保障学生学习管理的顺利进行。政策激励的应用主要表现在:一、教育部应推广高等学校学生学籍学历电子注册制度。高等学校的主要管理手段是注册,有效管理与控制学生学习过程,为学生提供学习支持与服务,进一步推进学分制改革[3];二、严格实行淘汰制。无论是录取、升级、学位授予还是年度考核、学分获得都要有严格的标准,对于没有达到学习标准的学生给予相应的处罚办法[4]。此外,课程设置要完善,教学手段与方法进一步改进,学习硬件设施优待提高,学风师风建设要加强。(二)激励因素方面

目标激励――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目标。目标激励是让学生设置适当的学习目标,合理规划大学的学习生涯,有效指导其在校的学习生活。大学生的年龄一般集中在18―22岁,其认知水平相对成熟,要做到目标激励,首先,指导新生入学学习、生涯规划、树立学习目标;其次,对学生生涯规划目标进行合适的过程指导,帮助树立正确的总目标与阶段目标,把总目标与阶段目标结合起来,按照时间、步骤、具体环节,有计划地、分阶段地进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努力实现各个层级目标;最后,目标的设置非常关键,不能单一、要丰富多彩,多样性,塑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励学生相互促进,目标趋同,学校的学习风气也会有大的提升。

赏识激励――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激发学习动力。大学时期是大学生发展的重要阶段,是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在每一阶段,当学生取得成绩时,要及时进行反馈、强化,并给予肯定和奖励,使学生得到认可与鼓励,从而端正学习态度,激发学习动力。运用赏识激励要注意以下两方面:一是在每个学期期末对学生进行一次德、智、体、劳的全面公平评价,对学习成绩突出者给予恰如其分的批评和肯定,特别是给予公开表彰,例如通过奖学金评定,通报获奖名单会极大增强其自信心,能够激发学生掌握学习策略的动机,进一步能够促进学习自我效能感的提升,促进学习动机的增长[5];二是要积极表扬同学,采取有效手段,如公文表扬与口头鼓励相结合,及时鼓励,触动学生激情,促使学生加倍努力学习。

成就感激励――提升学习成果的成就感,调动学习的积极性。成就感激励是指学生通过自身努力获得良好的学习效果,得到家长以及老师的关注,在这过程中会有强烈的成就感,从而激发学习动力。成就感激励的运用主要表现在:学术文化活动积极开展,定期展示其阶段性的学习成果,给予一定的表彰;校外实践基地积极建立,搭建学生为社会做贡献的平台。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通过理论学习,可以了解基本的内涵、原理等,而这些知识要融会贯通就需要实践操作。实践基地的建立,让学生将所学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习热情与学习激情。

参与激励――引导学生探索正确的学习方法,提升实践能力。要发挥内在激励的作用,即要让学生从心底里把学习当成一种享受,从中体验到学习的价值和意义,并将这种内在的、更强更持久的积极性转化为更加积极勤奋的学习[6]。参与激励的运用主要表现在:帮助教师完成科研课题,虽然力量有限,作用甚微,但是能够将所学理论知识运用在科研活动中,有正面的激励作用;采取案例讨论、情景模拟等实践教学方式,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引导学生进行专业领域的探索钻研。这些措施能够丰富学习方法,增强学生的探索精神,同时也能够提升实践能力。

竞争激励――增加学生个人发展的机会。“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竞争是现代社会的一个显著特征,竞争激励是指通过竞争手段激励并强化学生的竞争意识,培养竞争素质,是学生提高学习竞争力的主要途径[7]。应用竞争机制,首先学校应在二学历和考研方面给予学生支持,使其享有优先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提高学生获取双证书率;其次学校教学部门应该通过组织学科竞赛、专业比赛与科技竞赛,鼓励同学们的良性竞争,促进专业技能与专业兴趣的提升。竞争机制的引入可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使学生整体素质不断完善,个人发展机会不断扩大。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双因素理论在高校学生学习管理中有着较强的借鉴意义,特别是在激励因素方面有着独特的作用。除了在保健因素方面能够为高校学生的学习提供良好的外部条件以外,主要优势还在于通过研究与学习本身相关的因素,能够激励大学生的学习动力,促使大学生增强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利于形成浓烈的学习氛围,切实改善学风;有利于促进大学生提高学习成绩,顺利完成学业;有利于保证教育质量,提高办学效益,实现高校学生学习管理目标。

当然,我们也应看到,激励因素随着时代的不同是有所变化的,所以,学校和学生要共同努力,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适当地调整,使激励因素的效果最大化。

参考文献:

[1]刘毅.管理心理学[M].第二版.成都:四川大学出社,2008:102-103.

[2]钟岱珂,郭良如.赫茨伯格双因素激励理论在篮球后备人才培养中的应用[J].体育世界,2012(11):54-55.

[3] 付洪利,曲永印.教学管理体制实现学生学习全程管理与服务[J].中国高等教育,2011(17):42-43.

[4] 张勤.高校学生学习过程管理改革探索[J].中国高等教育,2003(22):24-25.

[5] 邓瑾轩.运用行为科学中的“双因素理论”,调动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J].桂林航天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4):34-37.

[6] 戴蓉.对大学生学习激励的再思考―基于双因素理论的启示[J].思想教育研究,2011(7):81-84.

[7] 刘奎,胡俊丽.激励理论对高校大学生教育管理的应用指导[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09(2):2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