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时代变迁下的大众审美文化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时代变迁下的大众审美文化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伴随着市场经济的高速发展以及媒体文化的兴盛发达,生活审美化现象日益泛滥。现代社会,艺术已经走进了大众化的时代。艺术活动与当代大众日常生活状态相互趋近和认同。本文试阐释艺术的大众化趋势,来说明现代社会的艺术所带来的日常生活审美化的发展变化,以及日常生活经验向艺术经验的“跨越”。

关键词:大众审美文化;艺术时代变迁;日常生活

中图分类号:J0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08-0178-01

20世纪90年代,大众审美文化迅速发展,人望的渴求是其迅猛发展的基础。今天,文学艺术活动已经超出所谓纯文学艺术的范围,渗透到大众的日常生活中。随着日常生活向审美靠拢,文学艺术渐渐呈现大众审美化,审美生活化等层面。然而,当代审美文化领域还有一个比较明显的现象是文学艺术活动所发生的时代变迁。由此可见,时代变迁与文学艺术发展存在着必然的内在联系。这种变迁的实质在于提供了一种艺术大众化的审美图景,从而使一个新的艺术时出了不同的声音,以及展现了独特的风采。

一、形态概念延展

对于普通大众而言,特别是在城市生活空间中,审美活动与日常生活的界限日益模糊乃至消失。审美艺术借助现代传媒深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当中。文学艺术领域也快速膨胀,出现底层写作、80后写作、戏说经典、以及网络文学、博客文学、短信文学等等。正如费瑟斯通所说,“任何日常生活都可能以审美的方式来显现,高雅艺术与大众文化之间的界限消失了。” 当下文学中的日常化写作本质上就是对日常人生审美文化的反射。

而我们所说的大众审美文化,具有反传统审美的特点。按照传统观点,审美应该是具有某种超越具体物质功利的性质,正如马克思所说,商人看不到矿物的审美价值;而大众审美文化却常常伴之以功利目的――制作者以物质利益为动力,消费者也总是在欣赏对象上着力寻求娱乐的满足甚至官能刺激。

艺术活动的场所也已经远远不止在与大众的日常生活隔离的高雅艺术场馆,而是深入到大众的日常生活空间。艺术活动更多地发生在城市广场、购物中心、街心花园等与其他社会活动没有严格界限的社会空间与生活场所。在这些场所中,文化活动、审美活动、商业活动、社交活动之间已经不存在严格的界限了。

西方后现代主义众家对于日常生活审美化做了一些研究。费瑟斯通在《消费主义与后现代文化》中提出审美化在西方的三个表现:一是艺术亚文化的兴起,它追求打破艺术和日常生活的界限,认为一切都可以成为艺术或审美的对象,大街小巷,废弃物、身体和偶发事件等等无一不可以进入审美殿堂;二是将生活转换为艺术作品的谋划。它具体指追求生活方式的风格化、审美化;三是日常生活符号和影像的泛滥。

韦尔施也指出,“今天我们生活在一个前所未闻的被美化的真实世界里,装饰与时尚随处可见,他们从个人的外表延伸到城市和公共场所,从经济延伸到生态学。”由此看来,艺术“趣味”俨然从浪漫主义和超自然主义转向个人主义和日常生活经验,是活生生的、真实的“性格”概念。

或者说,当代文学艺术的自身行为的具体化过程,它的最大特征就是审美风格形态日趋简洁易明、直接普遍,甚至可以重复。艺术活动,艺术家,艺术作品开始在日常生活层面上与大众进行交流沟通。并且是双向性的,以相互间的文化性沟通促成艺术创造形态的多样化,丰富化,生动化和日常化。

二、历史之维时代背景

20世纪以来,文学艺术所经历和正在进行的一切,都是对一个崭新文化时代的全面凸现。伊格尔顿说:“文学形式的重大发展产生于意识形态发生重大变化的时候。它们体现感知社会现实的新方式以及艺术家与读者的新关系。”在这个时代,人们拥有一种从未有过的文化多元选择性,拥有空前广泛的自由追求的欲望。

当代社会是一个交织着多种复杂性和可能性的社会。各种现实生存困厄,思想冲突,意识形态危机,人类心灵的曲折隐痛,经济结构的多元分化,政治权势的连纵对抗等,统统隐藏在当代文化活动动态的相互关系中。因此人们在这种关系中,进行了多层次的活跃交往,人们得以有意识地从事各种自我表现的审美的文化实践,文学艺术活动便是最简捷有效的形式。文学艺术及其活动、艺术家本人及其群体不是从整个社会进程及其文化现象形态中分离出来的,而是受整个社会及大众日常生活活动、文化利益所驱使。

当下的日常生活拒绝崇高,它关注琐碎平凡,关注当下物质和此在。大众艺术是应运时代而生的,由于世界经济的繁荣、信息传递的快速便利,使得国际上的文化艺术借着这些媒介与力量迅速传播出去,在很多地区,都可以看到世界艺术形态的同一性。艺术由封闭狭窄的精英文化走向广阔而具体的日常生活,而日常生活借助艺术更趋于审美化。在时代经济利益的驱动下,对大众文化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在这个普遍显现了人们日常生活动机的文化时代,艺术总是要尽可能地接近整个社会文化的共同利益,尽可能地体会整个大众日常生活过程,从而既现实地呈示当今时代的文化现象。

三、文化性质与价值

随着时代的变迁,文学艺术在众声喧哗与从众繁荣中失去了往日的尊严,高雅不再。当下文学中的日常化写作本质上就是对日常人生审美文化的反射,也是这个原因,文化乃至文学艺术中,高雅艺术与大众文化间的界限早已模糊不清。在当代审美文化中,大众和艺术是一种双向的交流,在交流过程中,艺术的传统职责也在改变。“以前不了解艺术的广大阶层的人物已成为文化的‘消费者’。现代的观众,虽然可能没有由传统孕育的使艺术升华的能力,但在对完善技术和可靠信息的需求上,在对‘服务’的渴求上,他们变得更机敏了”。

日常生活带着娱乐性、商品性、视像性、复制性等特征,以不可阻挡之势影响并冲击着大众审美文化。现代传媒工业以惊人的发展与批量化的文化生产,为文化的普及提供了可能。经典艺术作品及其仿制品被摆放在面向大众的餐饮场所,酒店或者商场,经典音乐用作广告电影配乐,经典文学作品经常被作为剧本而搬上荧幕。大众审美文化无孔不入地渗透到生活当中的每个角落,社会文化审美引发了大众的日常审美活动发生了巨大改变。

日常生活的审美化以及审美活动的日常化导致了文学及文化领域艺术的生产、传播、消费方式乃至文艺自身定义的变化。今天的审美文化内涵已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从传统的与意识形态相联,到与大众文化意愿和文化活动的日益紧密联系,既体现了文学艺术的大众审美化的风貌,也延伸了当代审美文化理论的阐释的前景。虽然大众文化藏污纳垢,庸俗化特性使得日常生活审美化对文学艺术产生了冲击,面对这种冲击,文学艺术不能完全迎合当下的文化环境,而应具有一种反思能力,克服缺陷,构建为审美文化和社会文明的前导。这也是我们对于当下文学艺术发展的期待。

参考文献:

[1]【英】迈克・费瑟斯通.消费主义与后现代主义[M].刘精明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0.

[2]【德】沃尔冈夫・韦尔施.重构美学[M].陆扬,张岩冰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2.

[3]【英】伊格尔顿.马克思主义与文学批评[M].文宝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

[4]【德】阿多尔诺.电视与大众文化模式[A].外国美学:第9辑[C].北京:商务印书馆,1992.

[5]王德胜.走向大众对话时代的艺术――当代审美文化理论视野中的艺术话题[J].思想战线,2005(2).

[6]徐迎新.跨世纪的文学期待[J].中国图书评论,200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