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中药穴位贴敷配合艾炙治疗脾胃虚寒型胃痛的护理体会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中药穴位贴敷配合艾炙治疗脾胃虚寒型胃痛的护理体会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作者:苏春倩 李明雁 施芳龄 晋国蓉

【摘要】 目的 观察运用中药穴位贴敷配合艾炙治疗脾胃虚寒胃痛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70例脾胃虚寒型胃痛病人随机分为两组,在相同基础治疗及护理情况下,治疗组使用穴位贴敷配合艾炙治疗,对照组使用穴位贴敷治疗。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后胃痛均有不同程度缓解,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穴位贴敷配合艾炙治疗脾胃虚寒型胃痛有较好的临床疗效,临床上可以推广使用。

【关键词】 穴位贴敷 炙法 胃痛 临床疗效 护理体会

脾胃虚寒病人常常表现有胃痛隐隐,喜按喜暖,空腹痛甚,得食痛减,遇寒发作或加重,泛吐清水,纳少,乏力,神疲,手足不温,大便溏薄,舌质淡,脉象弱,病情容易反复,病程较长,我科使用穴位贴敷配合艾炙治疗脾胃虚寒型胃痛,疗效显著,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我科2009年5月~2010年5月患有胃痛的患者70例,所有患者均符合《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1] 诊断为脾胃虚寒型的患者,其中男性38例,女性32例,年龄最小25岁,年龄最大70岁,平均年龄47.5±12.5岁,病程最短2周,最长3年,病程平均1.7±0.2年。按完全随机原则,将70例患者分为两组,治疗组穴位贴敷配合炙法,对照组单纯穴位贴敷治疗,两组各35例。

1.2治疗方法

病人取平卧位、坐位或俯卧位,向病人讲解治疗的目的以取得病人的合作,询问病人有无对胶过敏史、支气管炎病史及哮喘病史,松衣,认真评估病人的皮肤,75%酒精消毒皮肤,注意保暖,防止受凉,用干姜、马钱子、荆芥、肉桂、防风、颠茄流浸膏做成1.5×1.5cm温中理气、散寒止痛贴,取主穴:中脘、足三里、脾俞、胃俞,根据不同的症状配内关、公孙、行间,可在酒精灯上将穴贴背面加热后贴于所选穴位上,然后将点燃的炙条放入炙架内置于所贴的穴位上,炙20分钟后取走炙架,穴贴4小时,敏感性皮肤贴2个小时,3~5天为1个疗程,一般2~3个疗程。

1.3护理方法

1.3.1穴位贴敷配合炙法每天1次,每次穴贴4个小时,敏感性皮肤每次不超过2小时,不少于1小时,炙法每次20分钟,皮肤发红为止,对于敏感性皮肤在使用穴位贴敷前,穴位部位涂少量皮炎霜,穴贴药物大小一致,选穴准确,贴敷药物应即做即贴以免降低药效。

1.3.2选穴宜少而精,每一穴,不可过续10次以上,避免长久刺激引起不良反应,3~5次为1个疗程,每个疗程结束后休息1~3天,一般使用2~3疗程。

1.3.3密切观察胃痛的程度有无缓解,观察病人的精神状态有无好转,脉象有无改善,大便形状有无改善。

1.3.4施炙部位应先上后下,先炙胸背、后腹部、四肢,施炙过程中不时询问有无灼痛感,调整距离,防止烧伤,应及时将艾炙灰弹入弯盘内,防止灼伤皮肤,艾炙结束后,协助病人穿好衣服,酌情开窗通风。

1.3.5在使用穴贴配合炙法治疗时,密切观察局部皮肤有无发痒、红肿,防止皮肤起疱溃烂,若贴敷治疗过程中患者出现瘙痒,及时取下敷贴,用清水洗净,暂停3~5天,单纯用炙法治疗,局部使用皮炎康、硅霜等抗敏药膏,及时报告医生或使用其他治疗方法,如有水泡用无菌沙布包扎。

1.3.6对薄嫩皮肤、久病体弱、消瘦以及有严重的心脏疾病、肝脏疾病时病人贴敷剂量宜减,且贴敷时间不超过2小时。

1.3.7穴贴配合炙法治疗期间,饮食避免生冷食品,避免洗冷水澡,禁食海鲜、牛肉、菲菜等发食物,不食油腻生痰助湿食物。

1.3.8病人饮食宜温补、健脾、祛寒,可食当归、生姜、羊肉汤,饮食有规律,定时进餐,避免过饥才食。饥饿时胃痛可稍进食糕点,以缓中止痛。

1.3.9病情缓解可适当增加户外运动,如太极拳等,注意防寒保暖。

1.4疗效标准 治愈:治疗后胃脘痛及其他症状消失,饮食、工作正常;好转:胃痛基本消失,发作次数减少,因受寒或饮食不节偶有发作;无效:治疗后症状无改善。

1.5统计学方法 全部数据采用spss15.0统计,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

2 结果

经治疗后,治疗组治愈率为80%,好转率为20%,总有效率为100%;对照组治愈率为60%,好转率为31.4%,无效率为8.6%,总有效率为91.4%,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总疗效比较 n(%)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3 体会

胃痛致病常因寒邪客胃,饮食所伤,肝气犯胃,脾胃虚寒等所致[2]。脾胃虚寒系劳累、久病、过食寒凉、耗伤脾阳导致,治宜温胃散寒,温补脾阳为法,取胃经合穴足三里,脾、胃之背俞穴脾俞、胃俞,胃经募穴中脘,用以辛温散寒之干姜、肉桂,止痛之马钱子、颠茄贴敷上述穴位,有温经散寒止痛之功效,能温散脾胃之寒邪,使之气血通畅,通则不痛,到达止痛的效果[3]。

穴位贴敷配合炙法治疗脾胃虚寒型胃痛,是以祖国医学经络为基础,借助艾条的热力与贴敷的散寒止痛药的药效,使药物由表及里,循经内达脏腑,体现了内病外治的原则。此治法除了具有温散寒邪、消瘀散止痛的功效外,还具有增强体质的作用。通过一组单纯使用穴位贴敷治疗,另一组穴位贴敷配合炙法治疗,配合治疗效果明显优于一组单纯使用穴位贴敷组,具有操作安全、方便、无副作用。且费用较为低廉,患者易接受,在临床上使用,对缓解病人的疼痛、改善脾胃功能有较好的效果,降低医疗费用,具有显著经济效益和社会意义。

参 考 文 献

[1]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s].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31-32.

[2]朱秀平.穴位贴敷治疗脾胃虚寒证胃痛80例临床观察[j].针灸临床杂志,2002,18(6):45-46.

[3]秦云.温针隔姜灸治疗脾胃虚寒型胃脘痛116例临床观察[j].长春中医学院学报,2004,20(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