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数学课上学生的“乱”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数学课上学生的“乱”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的颁布与实施给数学课堂教学带来了动态的变化,新的标准与要求使教师与学生“动”起来,课堂变“乱”。笔者结合自身工作实践,从激发兴趣、感知知识、理解知识三个方面,浅谈了数学课上学生的“乱”,以及通过课堂教学达到“乱”中有感,“乱”中有理,“乱”中有特色。

【关键词】数学;教学;学生的“乱”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颁布实施,要求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学由重知识传授向重学生发展转变,由重教师“教”向重学生“学”转变,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由统一规格教育向差异教育转变。这样,教师和学生都“动”起来,课堂也变“乱”了,但是,我们却从这种“乱”中看到课程改革的希望。

旧的教育模式束缚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在过去的课堂教学中,老师最怕的就是学生“动”起来,“乱”起来,一套套的课堂“常规”让学生规规矩矩。这些“常规”最大限度地保护所有学生学习、平等交流、表达的权力,极大地束缚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新课标》一改旧面孔,教学内容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自行探索、发现、合作交流,学生在良好的课堂气氛中可以自由地发挥自己的个性特长,自由表达自己的情感。学生完全可以在玩中学、乐中学。而教师可以及时捕捉学生各种表现,及时交流,有的放矢地引导,这样就能使枯燥乏味的数学知识在学生装“动”、“乱”、“玩”、“吵”的气氛中展现。这样,旧的“常规”消失了,数学课堂上却“乱”中有感,“乱”中有理,“乱”中有特色。

一、适时适度,在“乱”中激起兴趣

教学《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这一课时,教师出示下表,并指出:这是三位同学的身高记录,请同学观察这些数据。

班上的同学马上炸开了锅:有的窃窃私语、有的大声嚷嚷、有的把手举得老高……全班“乱”成一团。

生1:杨森海的身高不对,14.2米比房子还高。

生2:罗平的身高也不对,[用手比]0.137米只有这么高。

生3:黄小明的身高是对的。

生4:我知道了,是老师把小数点点错了。

……

师:是的!小数点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点题板书]

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在活动前,学生心理如平静的湖面,教师巧妙创设“问题”情境,犹如在湖面上投下一块小石子,激起涟漪。在这一活动中,学生在轻松、活泼,看似“乱”成一团的氛围中被诱发了学习动机,产生了求知欲望,兴趣盎然,这样,既能吸引学生,又是直观到抽象的桥梁,有可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活动效果。活动安排得适时适度,“乱”中激起了兴趣。

二、师生互动,在“乱”中感知知识

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识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学生是学习数学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这就表明数学课堂必须是生动活泼的、师生互动的。教师首先要为互动创造一个真实的情景,在学习“摘果子”的时候,教师认识到这是一堂初步感知减法含义的起始课,不能掉以轻心。因此,在讲台上放一盆长有5个苹果的盆景,让学生从5个苹果中摘下2个,看一看,还有几个苹果。这一数学活动学生极有兴趣,他们边摘边说,有的摘1个,有的摘3个……,5减几的情况基本都出现了,甚至出现一个学生上台站在那里一动不动,老师和同学们都问他为什么不摘,他却说:“这么好的盆景我不想破坏它,我摘的是0个,也就是5―0=5”。“哇!”学生不仅学到了知识,更体现了情感,这种源于学生实践的感性认识比死记硬背强上百倍。接着在练一练中,由教师和学生一起做“5减几”的手势练习,先由教师示范做、说,再由学生做、说,最后小组中一人做,大家抢答,整个课堂都“动”起来,“乱”起来,这是一种无须渲染的高潮,正是在这“乱”的高潮中,将“5减几”的口算,通过同学们的动手做,动脑想,动口说这些感性认识的过程而掌握了,学生们的应用意识提高了,他们不仅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课堂上看起来很“乱”,但又浑然一体,在“乱”中感知。

三、收放自如,在“乱”中理解知识

教学乘法分配律后,引入运用乘法分配律来进行简便计算,直接出示例题:计算102×42。学生受乘法分配律和结合律的影响,较快得出了:

102×42=102×6×7=4284

102×42=102×7×6=4284

102×42=51×2×6×7=4284

等几种算法,就是没有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的想法。教师不急于讲解算法,而是完全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放手让他们探究算法,通过小组讨论、合作交流,学生又得出了以下的算法:

102×42=100×42+2×42=4284

102×42=40×102+2×102=4284

这样,学生对同一问题从不同角度去思考、探索、解答,变“单纯的教师讲授”为“学生探索交流”,教与学的关系,在这里得到了和谐统一。但学生你一言,我一语的想法是杂乱无章、毫无规律的,教师在学生充分发表想法的基础上,带领学生总结回顾五种算法,一一说清算理,醒目地板书在黑板上。这样,一放一收,既最大程度地发挥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让学生参与了获取知识的全过程,又能使学生初步感知分析或表达的条理性。学生很自然地享受了自我评价和评价他人的成功喜悦,看似很“乱”,但在“乱”中掌握了知识。

四、联系生活,在“乱”中提升能力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正处在生长发育中的小学生,他们在实际生活这个大舞台中,会碰到各种各样的数学问题,如果能够联系生活,在“乱”中鼓励学生思考,激发兴趣,将数学学习的意识贯穿到学生的生活中,对他们数学解题能力的培养是十分有益的。

例如,教师在课堂上,可以进行情景模拟,鼓励学生进行菜市场买菜的角色扮演,同学甲问同学乙:“西红柿多少钱一斤?”,同学乙答:“两元一斤。”同学甲说:“我要两斤”,然后递给同学乙五元钱。同学乙说:“找你一元”。此时课堂氛围被调动起来,有的同学说:“我经常和妈妈一起买菜”,有的同学说:“买三斤是六元钱”……这些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实例,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潜力,成为提高他们学习数学积极性的“快乐源泉”。

此外,教师还可以精心设计一些数学开放题,或鼓励学生在课外活动时间去购买文具等学生必需品,通过这些开放题融入生活实践,既有利于学生提高生活自主能力,又能够培养他们的开放思维和创新精神。通过贴近生活这个桥梁和纽带作用,学生们在“乱”中提升了能力。

在基础课程改革实验的今天,课堂教学尤为重要。作为一名教师,以现代教育观念为指导,积极探索,敢于打破旧的不合理的教学模式,让学生从旧的桎梏中解脱出来,变“死学”为“乐学”才是真正的教学艺术。如何正确认识课堂上的“乱”,这正是我们要认真研究的课题。

参考文献:

[1]许燕频.案例教学法在《小学数学教学论》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探讨[J] .太原大学教育学院学报,2007,1

[2]王志红.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方法初探[J].教育实践与研究,2009,1

[3]柯惠红.利用生活情境开展小学数学教学[J] .教育教学论坛,2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