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青年的热望与无奈——韩愈《马说》重读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青年的热望与无奈——韩愈《马说》重读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文坛历来以 “长江大河,浑浩流转”(苏洵《上欧阳内翰第一书》)等语形容韩愈散文,可见其文章博大气盛,故世人读韩文多关注其长篇。其实,韩文短制同样不失气盛言宜的风貌,那种海天之气在短短的文字间鼓荡,读者会生出一种感觉,只要字里行间透出些微罅隙,一股雄迈之气便将一冲而出。这股雄健之气,在韩愈早年文章中多源于青年的热望,《马说》便是典型的一例。

“马说”这题目是后人加的,原题“杂说”,一共四篇短文:其一说龙与云,以龙喻圣君,以云喻贤臣,龙云相灵,君臣遇合;其二说医理与治国,治天下要善抓纲纪;其三题崔山君传,说人之貌与心,观其貌,不如论其心与行;其四即为《马说》。这四篇文章编在《昌黎先生集》第十一卷,但写作时间不详,审其文意,有论者认为《马说》大约作于韩愈28—33岁时(林为挺《满腔郁勃,慷慨悲歌——〈马说〉情感浅析》)。韩愈25岁高中进士,那一榜人才济济,被誉为“龙虎榜”,此后三次试博学鸿词科,皆落选,29岁入董晋幕府,正式踏入仕途。31岁为观察推官,34岁任命为国子监四门博士,36岁为监察御史。此后虽有沉浮,但总体说来宦海还是风顺无碍的:54岁,兵部侍郎;56岁,京兆尹、御史大夫、吏部侍郎;直到57岁病死,死后获追赠“礼部尚书”,谥曰“文”,终以显达荣耀人生谢幕。因此我们以为这一组《杂说》应是他青年时期的作品。

青年总有一种理直气壮的自信。“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劈空而来,其自信力锐不可当!这两句话如对沧海大声倡言,似立峰巅俯首朗语。千里马、伯乐故事见《战国策·楚策四》,伯乐,相马人也。千里马因为伯乐而被发现,被发现才有(获得)“千里”之称,年轻人总以为自己就是那千里马,未有“千里”之称实在是因为伯乐不常有!一句之中前后两叹,一叹千里马驹等待伯乐出现才能显世,二叹常有的千里马等不来伯乐的慧眼,因为伯乐不常有!两叹之中,“有无”这一对矛盾便凸显而出。有伯乐,有千里马,似乎是否千里马不用考虑,不需强调;千里马不存在“有无”的问题,伯乐才有“有无”的问题;似乎若无千里马,则必无伯乐。这没有矛盾,矛盾在于:千里马常有伯乐常无。青年总以为自己本就是千里马,当然,不能显出“太绝对”的样子来,韩愈为把话说稳,“有”字前置一“常”字,这是全文的转折!常有的千里马常不被发现因为不常有伯乐。悲剧性的无奈,尽在这两句话中!

若千里马不常有伯乐常有,无奈的悲剧不会发生,即便伯乐有些悲剧性的感伤,最多也就是一种闲愁。若伯乐不常有千里马也不常有,则更是不会发生悲剧的了,因为循着韩愈的思路,这话的实质是:没有伯乐也没有千里马,这是个庸庸碌碌的世界,庸庸碌碌的世界只有喜剧没有悲剧。然而,自从有了千里马的世界开始便有了悲剧, “名马”多为悲剧的主角,也只有“名马”才能成为悲剧的主角!若是驽马或普通马,相继死于槽枥,虽为悲剧可并不惨烈;即便一群普通马齐齐亡死于槽枥,虽足悲泣,然不足以心碎;而千里马死于槽枥不亡于疆场,千里马不与强悍的敌手搏击而受辱于奴隶人,观者动容,肝胆必为之崩裂,心肠必为之撕碎!作者于此三叹,若一叹中有热望,二叹中则“一天欢喜,都凄然化为冰冷”(林纾),三叹就跌入死静无声,“几无余地可以转旋矣”。行文至此,一篇基调已定。

人,尤其是自视为英雄的人,其悲剧在内心的热望与冰冷的世界撕裂灵魂时启幕,在热望燃尽、心已冰凉或被那冷酷的世界揉碎时落幕,而其间的剧情始终贯穿着一声接着一声的叹息。

全文中最沉重的叹息是: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粟之于马犹饭之于人,英雄不怕流血但会饿慌心神。“一食或尽粟一石”,这对于常马来说极其危险,因为普通马尽一石粟若饮水则必撑破肚皮,粟在肚中经水膨胀,常马必死。食马者以常马食量供食常马,常马饱,得常力;以常马食量供食千里马,千里马因为饥饿,即便显现常马一样的力量也不可能,哪里能够日行千里呢?有千里马,无千里马之粟量而食,千里马亦无矣!此为四叹。

此一叹息中一对关系发生变化了,不是千里马与伯乐,而是千里马与食马者。千里马显出千里之力与美,即便不是伯乐也会发现这是千里马也。食马者不是伯乐,所以千里马在食马者的世界里就已经被“无千里马”了。这一叹与伯乐无关,但我们似乎也听到了伯乐的叹息,试想,伯乐即便站在 “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的“千里马”面前,能看出那是一匹千里马吗?“相”出了这就是一匹千里马,但是因为长期不能与常马等,而无法恢复其千里之能,伯乐的感受又会是如何呢?其痛苦与不能与常马等的千里马有区别吗?这一声叹息,从场外自伯乐口中沉重传来,奴隶人是不能让千里马驰骋,英雄犹如困兽,伯乐的叹息惋惜中尚有一丝兴奋与期待;食马者不让千里马饱食,饥饿犹如酷刑羸弱了英雄硬汉,“一钱(此处钱比喻基本的物质条件)逼死英雄汉”,语俗理正,伯乐的叹息痛惜中透出悲愤与激慨,因为伯乐不在现场,所以文中叹息也就隐藏了愤激,这大概就是韩愈一贯主张的“气盛言宜”吧。

这四声叹息中,“千里”二字“凡七唱,感慨悲惋”,无奈、悲凉的情绪在奴隶人、食马者的画面中来回激荡,王若虚云:“退之平生以贫而号于人,叹一饱之不足者屡矣,岂其有激而云耶?”千里马固然“非徒善食而后能”,但若以“不饱食”而要“千里之能”,则是否认了物质的决定性,尤其否认了基础物质对人的决定性对于非常人物来说同样适用的判断。人在基本物质满足之后才能活在精神里,维系了正常存活状态的人才有精神世界,非常人的物质要求远高于常人,非常人的超常物质需求满足之后才有非常人的精神世界。

非常人的精神世界常不与常人同。策以其道,执辔御之,马能得其意,与御者由外而内地对话;食尽其材,由马腹定食量,取粟满足马的需求,马能与御者由内而外地对话。“鸣之”“而能通其意”,这是内外双向呼应的对话:御者鸣,马知其意;马鸣,御者知其意。可惜的是常人不能走进非常人的精神世界,千里马的悲剧便不可避免了。“岂当世无骐骥兮,诚莫之能善御;见执辔者非其人兮,故跔跳而远去。”(宋玉《九辩》)这是一个亘古不变的悲剧,每一个历史阶段总有不同的主角在重演着,看客很多,主角不多,所以也就没人来阻止这样的悲剧。“天下无马”是悲剧落幕时的定格,执策者高高在上,“临”,一字便将执策者的傲慢无知写尽!

千里马的悲剧慢慢落幕,大幕缓缓,天地昏暗了。“呜呼”,最后一声叹息!大幕即将合拢来,自场外传来的也许是伯乐的声音,也许不是:“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是真的没有千里马呢,还是真的不懂千里马呢?这一声叹息荡气回肠,无奈而雄浑的悲凉慢慢被拉长,大幕似乎永远拉不拢了!当然也有的人还能听出打作者内心激射出的悲愤来:“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是真的没有千里马吗?是真的不知道千里马啊!这一声慨叹,响彻穹宇,是千余年途穷英雄们的合唱借青年韩愈之口发而成文。

其实《杂说》四篇均是这样的失路豪杰的热望与无奈。“龙喻言君不可以为臣,医喻言治不可以恃安,鹤喻言人不可以貌取,马喻言世俗未尝无逸俗之贤。”(黄震《黄氏日抄》)青年的韩愈即以世俗中之逸俗之贤自任,故常有“不平”之气,于是“时有感激怨怼奇怪之辞”,但又“不悖于教化”。所以这短短一百五十字,下语坚定,气盈情烈,但行文却也能宜畅含蓄,可谓“寥寥短章,写尽庸耳俗目”,“咏叹含蓄,正意到底不露”(沈德潜)。一篇之中热望始终未息,不见“《获麟》之词悲”,因为“言外尚有希求”。所以读来便觉得《马说》文字间,青年韩愈的沉痛大于愤激,忧伤多于沉痛,慨叹无奈胜于忧伤。

责编:袁海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