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浅谈语文教学中安静的环境的重要性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浅谈语文教学中安静的环境的重要性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教育是双向的。教学最基本的方式之一是交流,师生之间的交流。教室是一个学习的场所,是一个需要安静的环境。静,应先从老师开始。我始终感觉高亢的声音在教室上空横冲直撞,在班级与班级之间随意飘荡,那是无法传进学生的耳朵里、心里的。学生的学习需要一个安静的环境,“静”是一种必要,是语文课堂中不可或缺的环节。

关键词:默读静思倾听写的能力

开学之初,步入各个校园,耳边时不时、清晰地飘荡着来自各个教室的小话筒讲课的声音,响亮、高亢,有的甚至是声嘶力竭。但是老师们请别忽略:当我们确保了音响效果,让自己的声音肆无忌惮地在教室里冲撞的时候,这对于终日聆听小话筒上课的学生来说,他们的耳朵会有什么感受和哪些不良的影响?教育是双向的。教学最基本的方式之一是交流,师生之间的交流。教室是一个学习的场所,是一个需要安静的环境。静,应先从老师开始。我始终感觉高亢的声音在教室上空横冲直撞,在班级与班级之间随意飘荡,那是无法传进学生的耳朵里、心里的。这,或许也不是我们老师使用小话筒的初衷吧! 下面就语文课堂教学中保持安静的重要性

1.静,有利于读。著名特级教师史绍典先生说:“现在,我很少在优质课竞赛中看到‘默读’的场面。应该说,全班学生那样一种沉浸于作品中的静悄悄的‘默读’场面同样是撼人心魄的,也是最利于学生体验的。”读的过程,应该是学生的思维和情绪顺着文思、文情、文势自然流动的过程,是他们不断地调动自己的人生积累和作者交流的过程,是他们的思想、情感、心灵受到触动、陶冶、洗礼的过程,是他们渐渐领悟用祖国的语言文字表情达意的奥妙的过程。静下心来读,没有了周围的嘈杂,减轻了学生口、耳的负担。静下心来读,在相同的时间里可以获得更多的信息,对内容的把握更为完整,理解能力也得到了加强。这样的静读适合于寓意深刻的散文,如刘心武的《错过》;也适用于说理透彻的议论,如罗家伦的《学问和智慧》;更适合与内涵丰富的小说,如鲁迅的《故乡》。可以在初读时使用,也可用在赏读时,可以是读一整篇文章,也可以静读文中的一个重要语段。静读的关键是静心。在静读的过程中,思维应该是集中的,情感是专注的,心灵是沉静的。这样才能使学生从字里行间捕捉到关键的言语信息,深深地思考,形成独特的感受和独立的的见解。也只有这样,才能使他们更好的品出意味、情味、悟出为文之道和做人之理。

2.静,有利于思。一堂有效的语文课上,学生应该是“思维”的主体。语文课首先应该是思维训练,思应该是一种内在活跃,外在安静的活动。静思还可以激发、维持学习动机的最佳强度,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静思”,在学习动机过强或过弱之间,可以起到很好的调节作用。尤其在抑制过强动机方面,更是功不可没。特别是部分学生思考习惯还没有很好的养成,回答的时候往往耐不住“寂寞”。发言很是踊跃,但质量不高。这时,给他们一个思考的准备过程,可以促使学生潜心阅读、埋头思索,有助于对每一个问题的有效解决。同时也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利于个性的发展。著名特级教师钱梦龙在上《中国石拱桥》一文时,当提问赵州桥的特点是什么的时候,话音刚落,有个学生就迫不及待地举手发言说:“老师,我会,这个问题简单!”可钱梦龙拍了拍举手同学的脑袋说:“别急着举手,再好好想想。两分钟以后请你回答。”这样的等待,既照顾到了学生思维的量,又照顾到了学生的质。学生是以主动、积极地态度去思,且始终保持思维的新鲜感。

3.静,有利于听。倾听是一种能力,倾听是一种修养,倾听也是一种学习习惯。特级教师孙双金在教学《二泉映月》时,曾四次引导学生听名曲,每一次播放,全场都一片肃静,师生沉浸在浓浓的教学意境中。四次倾听,每一次都是学生心灵的洗礼,都是与文字的再度交融。课堂上,学生不只是在听音乐,而是用心灵静静地感受着阿炳的坎坷遭遇.体验着二泉映月的美景中寄托着阿炳美好的愿望,以及他与命运的抗争。这四次的倾听,如一阵阵及时的风,吹皱的是学生心头的那池春水,荡起的是层层的富有生命意义的律动。学生静听到的不仅仅是自己的呼吸,还有与作者、与人物一起搏动的心跳!“静听”还包括静心倾听别人的发言,在倾听中弥补自己解读的不足,或激起思维的火花,让自己的认识更深刻。无论是听老师讲课还是听同学发言,都要听清发言人说的每一句话,注意力要集中。要虚心,不随便插嘴。要有耐心,坚持听完别人的发言,即使是自己不感兴趣的内容,也要坚持到底,要自觉养成倾听的习惯。因此,静听不仅是一种良好的学习状态,更是一种弥足珍贵的语文学习习惯。

4.静,有利于写。语文就是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所以,语文课堂不仅要动脑、动口,也还要动手。学生语言与精神在默读静思中生成,有时让学生立即用语言表达出来会有一定的难度,这时候,不妨让学生多一个静写的过程,让学生将阅读的感悟和思维的火花用笔写下来,使学生的交流更为有质量,让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走向更深的层次。让学生静心写下来,也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反刍消化的时机、一片静心回味的余地。利用这一刻的“静”,学生自主梳理、整合,融会贯通.既避免“积食伤胃”,学得积极扎实,又能在这一“静”的休止中再填补、再创造。让学生会意静写,内化文本的内容。教学《小石潭记》,让学生动笔想像那一池清水的情思,学生在静中感受柳宗元的忧伤;教学《柳叶儿》,让学生动笔回忆自己吃过的野菜和树叶,学生在静中感受生活的美好。这样,适时适度的静心表达,能让学生荡起思想的涟漪、孕育感悟的灵光、流露出内心的情感。教学中,还学生一片静的时空,正是让学生去进取追求、去感悟体验、去表达创造。

总之,“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在这里, “静”是一种的超然的境界。戏剧演出中的哑场,音乐中的休止和停顿,山水写意画中的留白……在这里,“静”是一种可贵的艺术。如今,我们在追求简朴归真、真实有效的语文课堂里, “静”是一种必要,是语文课堂中不可或缺的环节。(作者单位:河北省临漳县第四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