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德商、智商、情商协同发展理念下职业院校学生人文素养培养体系的构建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德商、智商、情商协同发展理念下职业院校学生人文素养培养体系的构建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笔者从职业院校学生人文素养培养的现状出发,分析了德商智商情商的内涵、相互关系,以及对提升职业院校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要意义,提出了"三商"协同发展理念职业院校学生人文素养培养体系构建思路。

关键词:德商、智商、情商;职业院校学生;人文素养培养体系

加强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是二十一世纪高等教育的目标,也是全面建设高科技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1]。职业院校加强人文素质教育与技术教育相结合,对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然而,当前职业院校在进行人文素质教育在过程中不同程度的存在过分强调专业技能和职业能力的培养,而忽视了学生人文素质的提升。笔者从职业院校学生人文素养培养的现状出发,分析了德商、智商和情商的内涵、相互关系,以及对提升职业院校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要意义,提出了"三商"协同发展理念下职业院校学生人文素养培养体系的构建思路,为职业院校切实开展人文素质教育提供理论指导

一、职业院校学生人文素养培养现状

(一)职业院校学生的人文素养教育不受重视

高等职业教育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近些年来备受关注[2],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培养了大量具有专业技能的应用型人才[3]。而许多职业院校在努力提升学生职业技能和专业技术的同时,却忽视了"育人功能",忽视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4-5]。长期以来,唯技术主义教育观影响着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正是由于职业院校的办学理念的偏差、教育资源的不足和教育机制的缺失等原因造成了其人文素质教育的实施缺乏计划性、内容缺乏系统性、落实缺乏保证性[6],影响了学生的人文素养的培养和提升。

(二)职业院校学生的人文素养整体水平不高

笔者认为,职业院校学生的人文素养水平一方面取决于学生入校后的教育,另一方面与学生入校前的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环境等因素均有很大的关联。由于职业院校的生源高考取在第四、第五批中,大多数来自"三类生"(即职高、中专、技校),大部分学生入校前具备了一定的人文知识,但总体水平不高、知识结构单一,整体素质参差不齐、人文知识严重匮乏,人文素养较差、人文精神缺失,人格品味不高、缺乏健全的健全人格、自我意识,社会适应能力弱[7]。因此,职业院校学生的人文素养的整体水平不高。

二、德商、智商、情商的内涵和相互关系

(一)智商(IQ),就是智力商数(Intelligence Quotient),是通过一系列标准测试测量人在其年龄段的智力发展水平,包括如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分析判断能力、思维能力、应变能力等。人的先天多种因素的差异决定了人的智力发育水平会有所不同。因此,智商是遗传基因控制的,人为无法改变。

(二)情商(EQ),是指测定人的情绪情感的一种指标,具体包括情绪的自控性、人际关系的处理能力、挫折的承受力、自我的了解程度以及对他人的理解、宽容即团队合作精神。情商是心理学家们提出的与智商相对应的概念。"情商之父"哈佛心理学教授丹尼尔・戈尔曼的知名判断是:一个人的成功,智商的作用只占20%,其余80%取决于情商[8]。

(三)德商(MQ),是指测定人的道德素养的一种指标,具体指一个人的所作所为、言行举止是否符合当时社会所公认的道德操守、行为规范,包括体贴、尊重、容忍、宽容、诚实、负责、平和、忠心、礼貌等各种美德。2005年美国学者道格・莱尼克和佛雷德・基尔提出了有别于"情商"的概念--德商,认为德商是一种精神、智力上的能力,它决定我们如何将人类社会普遍适用的一些正确原则运用到我们个人价值观、目标和行动中。

哈佛大学的心理学家罗伯特・科尔斯教授认为,情商更胜于智商(知识和智力),然而德商(品格和得行)更胜于情感和智力。因此,在职业院校学生人文素养培养体系中,智商教育较多体现在学生对专业知识学习掌握;情商教育则使学生具备高度的自制力和人际交往能力等;德商教育则是对学生进行一种精神、智力上的能力培养,同时也包含政治信仰、理想信念等内容。可见,"三商"协同发展理念给职业院校学生的人文素养的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带来了新的理念和发展机会。

三、德商、智商、情商对提升职业院校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要意义

人文素养既人文素质,可理解为一个人的外在精神风貌和内在精神气质的综合表现[5],是指由知识、能力、观念、情感、意志等多种因素综合而成的人的内在品质,表现为一个人的人格气质修养[9]。这与德商、智商、情商的评价指标不谋而合。可见,职业院校学生的人文素养水平的高低可以用德商、智商、情商来衡量。下面,笔者就德商、智商、情商对提升职业院校学生的人文素养的重要意义做进一步阐述。

(一)德商有助于提升职业院校学生的社会认同感

人文精神是人文素质的核心。2016年12月召开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提出了: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不断提高学生文化素养,让学生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可见,当前我国的高等教育把学生的"德商"培养放在了非常重要的地位。而长期以来,许多职业院校存在"重科学、轻人文"的思想,忽视了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使得当前职业院校的学生的人文精神缺失,甚至被戏称为"没有思想的行动者"。因此积极培养和提高职业院校学生的德商,有助于提升职业院校学生的社会认同感。

(二)智商有助于提升职业院校学生的认知度

由于我国的职业院校不同程度的存在重技能、轻人文;重专业、轻基础等现象[10],加上学生生源层次结构等自身的原因,使得职业院校学生的认知水平较低,人文素养整体水平不高。人文素养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即人文知识、人文思维、人文方法、人文精神[11]。因此,拥有一定的智商是职业院校学生有效提升人文素养水平的基本前提。只有不断激发职业院校学生的智商潜能,学生的认知度才会进一步提高,职业院校的人文素质教育才能进一步推进,学生的人文素养水平才能进一步提升。

(三)情商有助于提升职业院校学生的自制力

职业院校的学生正处在青春期,是人生中一个比较特殊的时期,学生们这个时候面临学习压力的同时,又面临着生理、心理方面的变化。这些都会使他们造成心理失衡和复杂的心理矛盾,严重的便可以产生种种不良的后果。如叛逆、厌学、考试焦虑、与同学关系紧张等都是情商需要解决的问题。提高情商就是把不能控制的情绪部分变为可以控制的情绪,从而增强理解他人及与他人相处的能力,这也是衡量一个人的人文素养水平的重要指标。而人与人之间的情商并无明显的先天差别,更多与后天的培养息息相关。因此,职业院校的学生的情商提升即是人文素养水平的提升,是可以实现的。

四、"三商"协同发展理念下职业院校学生人文素养培养体系的构建

(一)融合"三商"建立明确的人才培养目标

职业院校要加强职业人文教育,必须倡导新的人才培养观念,把"三商"理念融合起来,实现由单一技能人才教育向职业"全人"教育的回归[12],培养德才兼备的高素质智力技能型人才。同时,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必须着眼于人的全面发展,以提高学生综合职业能力为核心,以致力于人格的完善为目标,不断提升知识、情感、人性等在人才培养目标设置中的地位,以确保人的整体性可持续发展。

(二)融合"三商"重构人文素养教育课程体系

人文知识的普及必须通过人文课程教学来实现。因此,课程体系的建设是职业院校人文素质教育提高质量的关键和保障。不容忽视的是,人文教育课程体系的建设必须以职业院校学生的特点为建设前提,融入德商、智商和情商协同发展的理念,根据职业院校 "2+1"的教学模式,合理配置四个学期的人文课程,做到层层推进,不断深入[2]。

(三)融合"三商"提升人文素养教育师资队伍的整体水平

教师作为传道授业的行为主体,其人文素质水平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而教师的人文素质水平提升可通过其德商、智商和情商来体现。因此,一方面学校可通过各类培训、授课竞赛等不断促进教师的职业能力水平的提升;另一方面教师自身要不断加强德商和情商的培养,积极转变教师角色和教学观念,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在专业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对学生进行民族精神的培育[9],关爱与欣赏学生、尊重与宽容学生,让学生获得积极的人文体验。

(四)融合"三商"打造特色的校园人文环境

大学校园是科学文化传承、发展和创新的主阵地,和谐的校园文化对学生性情的陶冶、情感的提升、境界的升华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因而,职业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应结合"三商"协同发展理念,不断拓展人文素质教育的空间,开展提升德商、智商和情商的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打造特色社团活动,并面向企业和行业开展社会实践,理论联系实践,做到知行统一[4]。

(五)融合"三商"构建科学合理的人文素养评价体系

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价机制是落实人文教育实效性的重要保障。笔者认为应从职业院校职业性的特点出发,一方面确立对学生职业人文素质的评价指标,建立科学合理的学生职业人文素质评价体系[4];另一方面,融合德商、智商和情商协同发展的理念,构建科学合理的人文素质评价体系,使学生成为德才兼备,具有较高人文修养和人文精神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

参考文献:

[1]李小明.高职院校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3.

[2]崔晓炎.高等职业院校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研究[D]山西师范大学.2014.

[3]刘宠.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研究[D]辽宁大学.2012.

[4]高宝立.高等职业院校人文教育问题研究[D]2007.

[5]左文静.河北省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的现状及对策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0.

[6]汪为春.高职院校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研究[D]安徽工业大学.2012.

[7]刘平国.高职院校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6.

[8]姚鹏等.药学类学生"德商、情商、智商"培养体系思考[J].浙江工业大学学报.2015.(3):304-306.

[9]聂凌燕.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探析[D]山东师范大学.2008.

[10]李莉.试论高职院校人文教育[D]山东师范大学.2007.

[11]杨叔子.现代高等教育:绿色・科学・人文[J].政策,2004,(2).39

[12]公绪姣.我国高职院校人文教育的缺失与理性回归[D]曲阜师范大学.2011.

作者简介:

杨娟(1978 -),女,福建政和h人,硕士,副教授,主要从事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项目来源:重庆市教育科学规划课题(2013-ZJ-0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