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研读题材习题使“题”尽其用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研读题材习题使“题”尽其用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习题是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及获取数学活动经验和数学思想方法的重要平台。教材中每一道习题都是专家们经过认真商讨和仔细推敲才确定的,都有其一定的目的和编写意图。然而在教学实践中,很多教师不屑于对这些习题进行研究,有时照本宣科,显得简单化,甚至把教材的习题作为作业布置给学生;有时一味地强调创新,追求标新立异,置学生的实际而不顾,显示出很大的随意性。这种缺少对习题资源的挖掘和创造性使用,使习题功能弱化,教材意图不能凸显。

事实上,我们只要依据学生的思维,多思考它对提升学生思维、促进学生发展的价值,就会看到看似简单的习题背后蕴藏着的丰富、深刻和生动的内涵。创造使用教材的习题,大有文章可做。下面就几个教材习题,谈谈本人对教材习题资源的挖掘和创造性使用的一些方法与思考。

一、拓展延伸 丰富内涵 挖掘深度

思考背景: 教材习题的编拟有时受版面的限制,乍看起来比较单一或不完善,教师要发挥主观能动作用,围绕教学目标,根据教学的需要,由一点生发开去,挖掘出习题的深度,使习题内涵更加丰富起来。

习题来源:

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第69页“分数的再认识”练一练有这么一道习题:

两根同样长的钢管,第一根用去2/5米,第二根用去用去2/5,哪根用去的长一些?

习题说明:

这道习题的主要意图是加深学生对分数意义的理解,很典型。但教师如果“蹲下身来”,从学生的思维角度出发,巧编题目,加深知识间的联系,就会使学生的学习有了探究的深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教学实践:

1.学生思考、交流得出要分三种情况讨论:(1)如果钢管长度大于1米,第二根用去的长些;(2)如果钢管长度小于1米,第一根用去的长些。(3)如果钢管长度等于1米,两根用去的一样长。(很多老师可能会到此就结束了对本习题的讨论与分析,没有继续思考更有深度的引申习题。)

2.引申:在此基础上,教师又增加了一道与之相近的题:一根钢管,第一次用去3/5米,第二次用去3/5,正好用完,哪次用去的长一些?

生(不假思索地):还是分三种情况来讨论。

师(故作疑惑):是这样吗?这两道题真得是一样

的吗?

生1:第一题是两根管,第二题是一根管。

生2:我认为第二次用去多些,因为这根管两次用完,第二次用去3/5,说明第一次用去2/5。

生3:我还发现了这儿的3/5米是个多余的条件,不论第一次用去的是多少米,它都是这根钢管的2/5。而第二次都是用去全长的3/5,所以第二次用去的肯定长。(同学们纷纷点头,表示认可)

3.继续引申:还是这一根钢管,如果把“正好用完”这个条件去掉,两次用去的相比,又是怎样的情况呢?(学生兴致高涨,讨论激烈)

教学反思:

由于问题情境相同,题目基本类似,学生很容易受上一题的知识迁移误认为答案相同。此时,教师适时引导点拨,为学生指点迷津,在学生一次次矛盾冲突后,一步步打开思维的闸门,为后续发展奠基。更为精彩的是,在学生解答出第二个问题之后,教师又把“正好用完”这一条件去掉,引导学生更深一层次的思考,正可谓“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教师对习题资源的挖掘深度也得到淋漓尽致地体现。

二、一题多练 练后再思 提高密度

思考背景: 许多时候老师为了追求教学密度,不惜另起炉灶,一味地到其它课外书上找题出题。殊不知教材中的习题是专家们经过认真商讨和仔细推敲才确定的,是一般习题难以比拟的。

习题来源:

北师大教材三年级上册“分数的初步认识”课后有这样一道题:

把一个西瓜平均分成了10块,胖胖吃了其中的4块,胖胖吃了这个西瓜的几分之几?

习题说明:

教师可以顺势变换角度提问,一题多练,练后再思,从而练出密度。

教学实践:

1.出示习题,学生很快答出是4/10。

2.提出了新的问题.“如果剩下的平均分给爸爸和妈妈吃,爸爸和妈妈分别吃这块西瓜的几分之几?”课堂气氛顿时活跃起来,学生们争相回答,得出答案是3/10。

3.正当学生享受思维成功的时,教师又来了,“胖胖吃了西瓜的4/10,爸爸和妈妈只吃了西瓜的3/10,谁吃得多,如果你是胖胖,你有什么想法?”学生回答应让父母吃得多一些。

4.教师又问:“你认为胖胖应吃西瓜的几分之几,就能让爸爸妈妈既吃得一样多,又吃得多一些呢?”此时学生思维更活跃了。积极思考之后,学生回答胖胖应吃2/10,让爸爸和妈妈各吃4/10。

教学反思:

以上案例中教师在原题的基础上,巧妙地进行两次设问,真正挖掘了练习题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其间有效地渗透了分数的意义与分数单位“1”的关系,简单分数的加减法和大小比较等知识。虽是分数的初步认识,学生却成功地把6/10从1和4/10之间找出来,再平均分成两份,得出3/10,在老师引导下进行3/10和4/10的大小比较后,又去重新分配10/10,当想到其中可包括一个2/10和两个4/10之后,豁然开朗,实现了探究的目标,获得了学习的成功。

提供一次机会,收获一份精彩,提供一个舞台,收获片片精彩,这是以上创造性使用教材习题的精彩教学片断给我的启示。因此,教学时我们不能仅仅满足于“搬用教材”,重要的是要思考“有没有更好的使用教材的方法”“如何最大化地为学生的发展服务”。由此可见,教材中的“小题”不是不可以“大作”,在深入研读教材、吃透教材编排意图的基础上,用心优化,对习题做出适度而有效的开发,提高习题的附加值,做到“题”尽其用,将习题演绎得更加精彩,“小题”真的可以“大作”。

(作者单位:绍兴市柯桥区阮社小学 31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