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任性背后的深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任性背后的深沉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沈从文是任性的,但他又是深沉的。本文试以《边城》为例,结合创作背景,分析翠翠的形象以及所代表的含义,从而浅析作者的创作所要传达出的深沉含义。

关键词:沈从文;《边城》;翠翠;人性

中图分类号:I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1)26-0002-01

沈从文是任性的,但他又是深沉的。之所以用这样两个词概括他,便在于想要尽力传达出作者的想法。这种任性是一种原始的创作冲动,也是一种敢于独自进取的勇气,而任性的背后支撑着的,便是那深沉的思想,如果没有最崇高的、最坚定的信念支撑,想来这股任性便早已淹没在二三十年代,那个功利浪潮之中了。

《边城》集中反映了他的创作信念,而其中的主要人物翠翠,更是鲜明完整地体现了作者的创作追求与人生信念,因而要了解作者的任性与深沉,我们便需要对翠翠进行一个比较完整的分析,通过《边城》,走近沈从文。

一、创作背景

二三十年代的中国,俨然有两大流派,即京派、海派,但是总体而言,中国的文学是被一种革命的、或者商业了的文学占据着。他们打着各自的旗号,朝着各自的目标努力,但是往往是急功近利,甚至不择手段。

这个时期京派是一个艰难的存在,他们提倡纯文学,因此一方面既要抨击左翼文学的激进与浅薄,同时还要反对海派文学的过于商业化倾向。另外,《边城》的创作是与当时所追求的革命文学有很大区别的,沈从文不为当时风气所影响,坚持自己的文学创作信念,于是《边城》,这样一部在当时十分特殊,乃至于现在看来或在将来,都仍将是一个特殊存在的小说诞生了。从《边城・题记》当中,我们可以归纳出《边城》创作的三个出发点:1、这是作者就自己所接触的世界一面的写作,是老老实实的一个创作。2、不是写给“多数人”――领导多数的理论家与批评家以及被领导的多数读者。3、是写给那些愿意从这本书汲取安慰与知识的人,并给他们一种对照的机会。

可见《边城》的创作既是作者现实生活的反映,同时也是深沉理想的寄托。

二、人物分析

作者的理想寄托,集中反映在《边城》里的人物。沈从文把《边城》看成是一座供奉着人性的“希腊小庙”,而翠翠便是这种自然人性的化身,是沈从文的理想人物。在这些理想人物的身上,闪耀着一种神性之光,既体现着人性中庄严、健康、美丽、虔诚的一面,也同时反映了沈从文身上的浪漫主义和古典主义式的情怀。翠翠的形象主要有三个来源,泸溪县绒线铺的女孩子,作者在青岛崂山看到的女孩子和作者的妻子张兆和。

(一)在自然人性的视角下,翠翠是美好、善良、纯洁的,这主要表现在二个方面

1、与傩送间的爱情之美――人性美。

翠翠与傩送是在一次端午认识的,当时两人产生了不大不小的误会,翠翠以为傩送是一个轻薄男子,后来才晓得他是要送自己回家。源于误会的二人便开始了朦胧的好感,而翠翠的内心朦朦的欢喜,自是一个14岁女孩特有的青春与成长。这件事,是属于翠翠自己的,那天晚上便使她沉默了一个晚上。

后来天保与傩送同时爱上了翠翠,作者却仍然写得很从容,他们公开以唱歌来竞争翠翠,天保不幸溺水而亡,傩送心里便有了一道坎。只是作者一切的处理都是那么淡然,却又隐隐透露一丝忧伤。傩送心里自然会有一道坎,但他仍然喜欢着翠翠,自然的过渡与叙述,让我们看到了最原始、最纯真的爱情,没有丝毫的矫揉造作,与都市人爱情的世俗构成了鲜明的对比,这是作者所热爱的人性美。

2、与大自然融为一体之美――自然美。

《边城》是与自然融为一体的,除了那里的山美、水美之外,人更美,所谓“天人合一”。翠翠的名字本身便取自于两山那翠人的篁竹。她生活的环境美,小屋面前便是一道水,四周都是山,而中间则挂着一片碧蓝的天空。这些自然亦蕴育了翠翠,她天性的自然。沈从文要的是一种“人生的形式”,是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生的人性形式。”因而这不是世外桃源,而是与因为与自然融合一体,而是和谐。

(二)在理性视角下,翠翠却又是孤独蒙昧的

1、翠翠的孤独:与祖父相依为命,没有父母,没有知心伙伴,心灵孤独。

2、翠翠的蒙昧:居住土地的闭塞,本身没有受到任何教育,迷茫未知,不懂追求个人自由与爱情。

(三)翠翠所代表的含义

如果我们把翠翠的祖父看成作者,那么翠翠便是他的理想的寄托,而这个边城则是人性的反映。《边城》要探讨人的心灵的最后归宿,而这种归宿还在寻找当中。首先是她对爱情的忠诚、执着,对大自然永远倾心的爱恋,都代表着人类对自身美丽、率真童年的返顾与回忆。翠翠在爱情、婚姻关系上表现出的自然、纯真与健康体现了那种未开化、半开化的雄强生命中的野性力量和原始活力。即使结局是悲剧,仍代表着强盛的生命力的张扬。与傩送间的爱情体现了对人性美好的孜孜探求,始终抗拒着工业文明的侵扰,穿插着对都市文明的批判。最后,翠翠的孤独蕴育着作者自己的孤独,他对于生命有独特的认识:仰慕自然,崇尚本能。他认为生命的最高意义就是自然界的本性在生命,所以他的一生都在追求这种牛命的最高意义,他不甘命运摆布、不甘麻木沉沦的灵魂总是在多变的现实,循着积极向上的行程以一种强烈的生命意识来观察人和人生,这使他终生都未能摆脱孤独。

三、总结

沈从文的《边城》对于我们现在的人来说,仍然具有超越性的宝贵价值。如果撇开他的那个时代来单独谈作品,我们似乎看到的只是一个唯美的散文小说。小说的艺术与思想永远是无法分离的,如果只谈艺术而不谈思想,或只谈思想而不谈艺术,这都是片面的。沈从文先生思考的,远远比我们所看到的深刻、沉重得多。

《边城》的思想内容不是轻飘飘浮于表面的,而是融化在作者的纯熟的艺术技巧以及读者欣赏时的共鸣当中。作品之所以与别的唯美的作品不同,还在于《边城》背后有一种大气、庄严、深厚的气质,一方面在于北京所带来的庄严感,另一方面,便在于沈从文自身的经历。他的经历相比较其他京派作家而言,更具有复杂性,因此虽然同样是写美的东西,沈从文笔下的美似乎更有历史的深度与生活的厚重感,是沉淀在内力的,有一种内敛但同时也是呼之欲出的张力,而非轻飘飘的。这来自于沈从文后来一段流浪的岁月,这不仅使他获得不少见识和刺激性的经验,而且,最重要的是,使他增加了历史感和事实的认识。就由于这种认识,他后来能面对各种压力,不为所动。沈从文从那个时代出发,同时又面向最深刻、最广大的人类,具有自己的广度与深度。同时也注重精致、结实、匀称,作者一直在探讨着艺术技巧的不断进步,从而事实上写出了他自己所认为的“伟大的作品”。

但是沈从文也是有局限的。就艺术技巧而言,当然我们并不能要求什么十全十美,有很多伟大的作品并没有多么注重艺术技巧的,往往显得笨拙,但是笨拙里面我们却从侧面体会到诚恳与深沉。沈从文有时候对于技巧的追求太过,反犹不及。同时他的文字里面,有一些正如我们看到的,过于散化,过于邋遢,往往不及重点。

沈从文居住在北京,但是精神上却往往寄托于湘西那片土地,这既是局限,其实更是伟大之处,因为这个矛盾恰恰更加显示了沈从文的坦诚与真实,而这种矛盾便更加深了他作品的复杂性。文明与原始自然终究是有对立矛盾的,一方面,人类需要文明前进,另一方面,却还是需要保持自然天性,而怎么平衡,这将是我们永远的课题,沈从文本身及其他的作品同时都表现了出来。

总体而言,沈从文是深沉、开阔的,但是他同时又是任性的,而正如我前面所言,这种任性是一种勇气、是一种坚韧,同时也恰恰是一种坦诚。

参考文献:

[1]夏志清著.中国现代小说史[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2]凌宇著.从边城走向世界――对作为文学家的沈从文的研究[M].三联书店出版社,1985.

[3]金介甫著.沈从文笔下的中国社会与文化[M].华东师范大学,1994.

[4]钱理群、温儒敏、吴福辉著.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M].北京大学,2006.

[5]温儒敏、赵祖谟主编.中国现代文学专题研究[M].北京大学,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