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媒体融合时代电视必须坚守的几个要点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媒体融合时代电视必须坚守的几个要点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人们在谈论媒体融合时讨论更多的似乎是大家应该改变什么,而不是应该坚守什么,前者看上去似乎更合乎正统的顺应历史潮流的味道,而后者则颇有点螳臂挡车的无知。对新事物的全盘接受往往伴随着对旧事物的全盘抛弃,直到有一天,历史突然回首,发现以前抛弃之物中尚有一丝优点,而接受之物中已是缺点无限,发展至此,“复兴”便难以避免。与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相伴随的便是对技术的批判,马克思对人类精神异化的担心就像被打开的潘多拉魔盒,昭示着人们下一步恐惧的方向。对新媒体的考察也应充分考虑这一技术发展对人类固有精神的改造和异化的作用,以便充分留住电视这一媒体的优势,避免在历史的倾倒中失去自我。

一、新媒体的劣势

新媒体在其产生与发展过程中,其优势自不待言,它的存在即表明了这一点,但与优势相伴随的始终是一种难以名状的劣势。之所以说难以名状,原因在于首先人们在主观上通常对此类劣势视而不见,其次它们往往与优势相伴而生,相伴而长,彼此难以分开,再次它们的出现往往带有反传统的味道,因此矫枉过正实属难免。

总的来说,新媒体的劣势或者说其对人类文明发展的冲击与破坏主要体现在其成瘾性、表达的高度自由化、对正常生活的过度干预、使社会群体在虚拟熟悉的过程中陌生化甚至导致家庭分化。

(一)成瘾性

新媒体的突出表现在于其信息的海量、观点的自由表达、交流的虚拟接触以及娱乐对生活的绝对模拟。正是由于以上特征,导致新媒体对人们具有广泛的吸引力,这些吸引力的一个重要表现就在于其能让人们脱离日常生活而沉浸于虚拟生活之中。人类正常生活的艰辛、烦恼、较少刺激导致历来人们就对虚拟生活情有独钟。从远古的神话,到陶渊明式的世外桃园,再对近代的乌托邦,人类一步一步地探索着理想社会的实现状态,一步一步地模拟着理想。新媒体的高度虚拟性以及对生活的高度模拟性使人们的理想生活提前地在虚拟社会中实现了,而且实现得那么容易,使人们来不及细想就对其加以接受。

网络游戏、网络社区、即时通讯等等让人们真正成为了技术的奴隶,失去了对生活的支配能力,技术和符号成为了支配生活的惟一标识。少年儿童的网络游戏瘾、大学生的即时通讯瘾和网络社区热、成年人对虚拟社区的偏爱(如“偷菜”等看似低级的游戏)以及“拇指一族”等等让人们原有的社会学习、交往以及发展偏离的正常的轨道,人们社会生活的大量时间浪费在新媒体上,人们在不知不觉中“成瘾”了,却不甚了解,难以自拔:社会中不知出现了多少不登录QQ等就不踏实、不看邮箱心里就不舒服、听到手机铃声就下意识地摸手机的人。

(二)表达的高度自由性

自由一直是人类高度向往的生活方式:人类革命的本质在于对自由生活的向往,人类发展的本质在于脱离自然的控制,达到自我控制自我的地步。自由地表达是民主最本质的东西,我国宪法亦保障人们“言论、出版、集会、结社”之自由。自2006年10月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了“依法保障公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以后的历届党代会都对此加以强调,2007年1月,国务院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该条例的实施为人民的知情权和表达权提供了制度保障。与此同时新媒体的一个最突出的特征便是“把关人”的丧失,人们不仅可以在正规的主流网站上发表新闻评论、进行跟贴、发表意见,而且可以在自己的博客、空间等里面表达自己的意见,甚或在QQ群、MSN群等里面交流、发表自己的意见,观点表达之不受限制由此可见一斑。

手段的可行与政府的极力保障使得公民的自由表达得到前所未有的充实。但作为虚拟之地的网络和不受控制的手机,一切均是不可控的,人们在享受自由的同时,亦受自由之害:网络诽谤、网络造谣、网络论争等逐渐演变成对社会生活具有强烈冲击作用的网络暴力,个人的隐私、美好情感、表达欲望等等在“自由暴力”的冲击之下灰飞烟灭。

(三)对正常生活地高度介入

无论是网络还是以手机为代表的移动媒体,他们对人们生活的介入可以说是无孔不入,人们随时随地带着它们,想着它们,这与传统的电视、报纸等媒体完全不可同日而语,而正因为如此,电视、报纸、广播等传统媒体想极力与之相融合,借助其平台,实现自我的目的。

新媒体的方便性在于其对生活的高度介入,它们几乎与人们的生活融为一体,这种一体化的生活不可避免地导致传统生活的紊乱。人们的正常工作、学习、娱乐以及交往均在不知不觉中被其破坏,常有媒体报道刚上班的大学生上班时间QQ聊天、玩游戏等等不合乎规范的行为,这些都是新媒体不好的方面在工作中的延续,也是当代学生甚至可以说是整个社会学习不扎实的一个间接反映。

(四)陌生化

伴随着新媒体的发展,一个耳熟能详的词语便是细分化。如果单纯从受众占有率和媒体的可能性来看,新媒体无疑占有极大的优势,它扩大了人类交往的范围,延伸了交往空间,模糊了交往时间。但是正是这种在时间、空间上的无限扩展使得人们对周围的事物反而不是那么在意,亲情、友情等在交往的过程中一步步退化,熟悉的人变得越来越陌生,传统的社会伦理在一步一步地消退,支撑社会幸福尤其是中国人幸福的社会关系将不复存在。人们将在表面上自由幸福的浮华之中失去自我,人类共有的精神家园将缺失,越来越多的人将不知为何而生、为何而奋斗。

二、媒体融合时代电视必须坚守几个要点

在新媒体出现之时,我们发现电视的节目类型也出现一些细微的变化,最为突出的便是大型选秀节目的盛行,情感类节目的一支独秀、电视新闻评论节目异军突起以及各类节目中增加情感的份量、增加那种生离死别之感也即增加“眼泪”等等。这些新增元素中隐约地透露出了电视的创新之路,即节目安排规律化、观点表达权威化、节目安排家庭化以及节目运作的人情化。

(一)节目安排规律化

与新媒体相比,电视的一个巨大劣势就在于其节目内容的线性排列,受众选择性差,受众观看时间有限,但也正因为如此,受众的社会生活始终保持在一个可以接受的范围之内,未出现巨大变化,未出现严重影响到人们工作、学习、生活的问题。

电视节目安排规律化主要体现在与人们的工作、学习、生活以及节假日、作息时间等相适应,尽量避免对人们正常时间的干扰;改变传统广告对人们强制性收看,尽量避免广告对人们收视行为形成过多的干扰;避免节目形式、内容以及安排时段的频繁变动,以利于稳定收视行为的维持等等。

(二)观点表达权威化

自央视成立新闻评论部以来,电视的新闻评论得到极大地发展,不论是在观念、内容、形式还是方法上都得到创新,新闻评论、时事评说、读报节目,新闻1+1等,甚至是新闻联播都在悄然增加评论的份量,原因即在于新媒体培养了人们的表达欲望,但是这种表达欲望是与人们的接受需求有时是相矛盾的,因为人们的社会生活还是需要权威观点的指导。

新闻评论主要有二种表达形式,一是事实判断,二是价值判断。价值判断主要体现于各类群体对自身价值观的表达上,其相异之处甚多,多难取得较为一致的意见;而事实判断则有一个客观的判断标准,它具有较强的理性色彩,多为社会生活提供阐释,它的主要提供者是社会各行各业的专家、学者等人。而电视在评论与观点表达方面要发挥的优势在于:综合价值判断,提供社会共鸣的环境;主推事实判断类的专家评论,以为社会提供更多的指南,增强电视的权威性;提供专家专业背景性信息,增加评论的说服力和媒体传播知识的能力。

(三)节目内容家庭化

随着人们知识水平的增加,人们尤其是家庭成员之间的兴趣爱好可能会出现较大的差别,细分化在某种程度上将成为必然,在节目设置与安排之时体现出家庭因素,营造有利于家庭和谐交流的氛围。

纵观时下的电视节目内容,这一点体现得淋漓尽致,从选秀节目到情感故事节目再到大型电视剧,原来那种小家碧玉式、纯打斗场面的电视剧已所见不多。作为童主制的现代家庭,电视节目要充分考虑到儿童的收视需求,又要考虑到家庭对儿童的教育功能,还要考虑到节目对家庭情感的整合作用。此三点缺一不可,否则很难在家庭中立足,更难以取得满意的收视率。

(四)节目运作人情化

在技术高度发展的社会里,人们很容易形成技术理性,从而导致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充满技术理性,一切以效益、效率来衡量,人反而成为理性的玩偶,也即人被物化,人类精神出现异化,由此迫切需要以人情、人性为主要运作手段的媒体节目运作形式的出现。

现实社会中,媒体将承担着另外一种角色,即为社会增添温情,为生活提供激情,为家庭提供柔情。表现在节目运作上便是以家庭为单位的活动类节目大量盛行;增添家庭合作,改善家庭情感的环节大量出现;泪水浸润荧屏,感动常在,但是一定要保障其真实性以及不违背人性,避免造成人们对节目运作的心理逆反。

三、小结

任何媒体在其发展过程中受到新媒体的冲击当属必然,它们也都会有一定的变化,但亦应有一定的坚守,这种坚守不一定要从其生存的角度加以考察,而应从整个人类社会文明、从国家的长远发展来考虑。

新媒体固然有其优势,在这种优势之中天然地带有着一些削弱人类文明,削弱社会发展,减弱人类某些良好品性的东西。此时,作为传统媒体的电视便应主动对此加以承担,保证社会的基本完整性、人类的创新动力以及人类的发展动力。

(作者单位: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