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小议美术课堂中的欣赏教学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美术欣赏是指以美术作品为对象、以受众为主体、力求获得多元审美价值的积极能动的欣赏和再创造活动,是接受者在审美经验基础上对美术作品的价值、属性的主动选择、吸纳和扬弃。美术欣赏是美术创作乃至美术传播的最终目的。绝大多数美术作品的产生,其最终目的都是为了供人欣赏和寻求思想情感的交流,因为只有通过这种欣赏和交流,美术作品的潜在价值才能够得以兑现为现实价值,完成其社会化进程。
我是一名高中美术教师,有过多年高中美术欣赏课的教学经验,下面结合自己的实践和理论就高中美术欣赏课堂教学过程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和体会。
一、要合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一提到现代课堂教学,我们自然会想到计算机、多媒体、互联网和各种电教手段。作为美术教师,应全面掌握现代教育技术,以适应信息时代教育改革的需要。运用多样化的电教手段,确实能提高教学效率,这对推动教育现代化、实施素质教育、大面积提高教育质量、培养21世纪接班人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和素质教育的逐步推进,传统的授受式美术教学模式的局限性日益明显,现代教育技术确实给美术欣赏教学带来了生机和活力,这种融声音、图像、文字、动画、信息于一体的教学技术,弥补了传统教学方法的不足,有许多教学的重点、难点迎刃而解,但它却不是万能的,多媒体教学要讲究实效,一切从实际出发。无论它多么先进,评判它的作用应该只有一条,那就是它在实现教学目标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有人认为,不使用现代教育技术的教学,不会是成功的教学,甚至在优质课竞赛中,对是否使用现代教育技术而一票否决,这是错误的。如果把教学难点比作战场上的敌人的话,现代“教育技术”便是师生手中的枪。试想,如果我们能用拳头将敌人消灭的话,那为啥非得使用枪炮呢?教学手段千变万化,我们不能以此作为评价课堂教学的一个标准。相反,那种因循守旧、在教学中不屑于利用先进的现代教育技术的做法也是错误的。
现代教育技术只有适时、适当、适量、实效地使用,才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果把本来可以写上黑板的板书、本可以直接使用的资料图片偏偏要编进电脑和认为有了多媒体就可以去掉黑板(白板)、丢掉粉笔(彩笔)的观点都是不值得提倡的。
二、注重作品内容和形式的欣赏
美术作品的欣赏包括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对美术作品的欣赏,既向学生传授了审美知识,又给学生做出了审美示范,所以对美术作品的欣赏应具体到内容和形式上。
美术在很大程度上说,就是那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东西,仅凭教师口头传授,而没有学生的亲自参与和体验,学生是很难真正理解和掌握的。所以只有教师自身苦下工夫,提高自身专业、文化修养和语言表达能力,做到“能意会,可言传”,语言准确而言简意赅,风趣幽默而具有感染力。如在《中国古代山水画》一课中讲到马远的《寒江独钓图》,教师在讲解这幅作品的时候,先从画面的形式切入:画面中只有一位老者,独坐船头在垂钓,周围是一大片空白。然后引导学生思考周围大面积的空白表示什么意思?这幅画描绘的内容是什么?看了这幅画你有什么感觉?在学生回答这些问题之后,教师可再进一步引出唐代著名诗人柳宗元的《江雪》这首诗:“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并阐明诗的意境与画中内容相吻合。但要避免像上语文课那样在欣赏评述中完全以“文学性解释”代替美术作品欣赏。如果作品中所涉及的人物、故事情节、诗词介绍不能和作品的美术语言、形式、风格结合起来,那也不是真正的美术欣赏。另外还应避免把美术欣赏课上成美术史论课而陷入史论的之中,而应欣赏到点子上(即强调作品本身的欣赏),并把握好作品内容和形式两个要素。
三、尊重学生对作品的看法,注意沟通
尊重学生对作品的看法。常言道:“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通过学生自己的观赏、分析和讨论,学生对美术作品必然见智见仁,会产生各种看法或评价。由于学生的经验、认识能力所限,这些看法也许是十分幼稚的、肤浅的或不全面的,但只要他们是认真的,是真实的感受,教师就应给予尊重和认可。教师可以作一些提示或补充,但绝对不要轻易地将专家或教师的观点强加于学生。因为,对美术作品的理解本无统一的标准,不像做数、理、化试题,只有一个固定的答案。一定程度上讲,对美术作品的欣赏是对作品的再创造,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知识的积累,学生自己会慢慢懂得作品真正的内涵。
美术作品欣赏的过程实际上就是认识作品、把握作者的思想意图、与艺术作品直接交流、理解作品信息、对作品进行理性分析的过程,是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结合。在美术欣赏课中,教师是沟通学生与美术作品之间的桥梁,其任务是引导学生去观察、感受、分析,并提供必要的知识,使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阶段。
在中学美术课堂中倘若能够深入开展美术欣赏教育,并实施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将有助于进一步发挥美术教育的社会和本质功能,使中学生得到更加全面的发展。
(作者单位:河南省新安县第五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