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为大胆而执着的造梦者点赞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为大胆而执着的造梦者点赞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案头放着的《守护好我们的精神家园――白凯文少数民族文化文选》(以下简称《文选》),作者白凯文先生原名白润生,系中央民族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我国少数民族新闻史研究的开山级专家学者,其几十年辛勤的学术耕耘可谓成绩斐然。《文选》除序言和后记外,主体部分由10辑62篇文章构成。还有两个附录:一是10篇有关记者或业内人士对作者的“人物专访”及若干新闻媒体(通讯社、报刊社)编发的有关作者学术活动的“信息存目”。二是作者作品目录。该书于2014年5月由人民日报出版社出版。

该书体现了“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主流文化与精英文化”、“科学与创新”的和谐统一。

俗话说“文如其人”、“看书知人”,笔者粗读这部将近60万字的学术著作,在接收与消化其所传递的有关我国各少数民族的文化生态信息知识,特别是作者对新闻传播领域史实的独特观照、生动记录以及深邃理论见解的同时,更深深被其渗透在字里行间的忠于民族教育事业,几十年如一日的精神品格所感动所折服。于此仅就后者谈点感言。

笔者首先要说白先生是一位大胆执着的造梦者和有魄力有韧劲的实践家,为圆其美梦,他肯拼敢闯,所以几十年的艰苦实践让他赢得了成功,并且博得业内同辈与后辈的赞扬。

他为自己造的美梦就是“读书、教书、写书”。作者青少年时代生活清苦,吃穿难顾,可唯一的“嗜好”就是读书。读书让作者有了真知灼见和报效民族报效国家的价值理念。纵观作者几十年的文化苦旅,可以说他始终是在书的五彩路上徜徉,他以读书为快,书籍就是他的师友。

为了实现“教书梦”,中学毕业后白先生考取了北京师范学院(现名“首都师范大学”)中文系。四年后他顺理成章地当了一名中学语文教师,讲台一站就是十六年。“”结束后一度当了一年的报社编辑,可最终还是于1979年跨进中央民族学院(现名“中央民族大学”)的校门。而就在讲授写作学的三年时间里,他出版了《写作趣闻录》和《报告文学简论》两部专著,算是初步圆了那“写书梦”(当然,此前已有了令他兴奋的“豆腐块”)。

1983年,白先生肩负着新的教学任务去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进修一年,结业后于1984年9月就为新创办的新闻专业班讲课了。开课伊始,他就考虑民族院校的新闻专业课程设置应具有“民族性特色”,不该照搬综合性大学的那一套。于是,为教好书育好人,他萌生了独辟蹊径攻研“少数民族新闻”这一冷门课题的念头,并决心尽快编写出具有少数民族特色的服务于各少数民族子弟的理想教材。自此他边教边学边钻研,先于1988年发表了该领域带有突破性的论文

《中国少数民族文字报刊史纲》于1994年出版,1996年荣获北京市第四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和1998年教育部第二届普通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二等奖。1996年,白先生获得教授职称。“教书和写书”的梦想,至此可算是实实在在地“圆了”。

“圆梦”的成果给他以更强的信心、斗志和干劲,年过半百的他竟然像长跑运动员一样来了“二次发力”,他开始了对原课题的进一步攻坚和对新课题的初探(新课题就是“少数民族与汉族新闻比较”和“世界少数民族新闻文化”等)。先后出版了《中国新闻通史纲要》(1998年)、《当代中国少数民族新闻事业调查报告》(2010年)。2002年,白先生在“编制”上已退休,可仍继续“两线作战”:一线是在“少数民族新闻传播”这块已开垦的土地上精耕细作(包括讲课、带研究生和撰文写书);另一线就是牵头国家“十五”社科基金项目――“少数民族语文的新闻事业研究”。

2012年,白先生送走了三个关门弟子,算是可以歇手挂锄了,可他不甘心“一身轻”,仍然满腔热忱地发挥佘热支持后来者。

其次要强调的就是,多年来白先生心怀炽热的文化情结,这情结既是他不衰的事业生命的基因,更似一把神奇的“金钥匙”,帮助他在课题研究的进程中不断化解疑难闯关拔寨。

他对课题研究系统内的任何一个局部或枝节问题,总是自觉地从民族文化的大背景上全方位、立体化、多层次地审视、考量与思辨。他曾经说:“探讨少数民族新闻传播发展的内在规律,要考虑到社会诸种因素的作用,比如科学技术的发展状况、文化教育的水准、交通运输的发达程度以及民族心理、民族文化的影响与渗透等……事实上,在他的著述中不乏对“民族历史政经与文化科技”的涉猎与阐述,所以他的有些著述竞被识者誉为“民族志”、“民族文化志”。至此,我们似乎也进一步领悟到《文选》的正标题――“守护好我们的精神家园”的深刻内涵与作者的拟题初衷。

笔者以为,以爱国爱民爱业为基本内涵的“文化情结”,是一种给力的正能量,其作用不可轻视,“末路出家,大器晚成”(白先生自言,意思是人到中年才进高校任教,60岁后才有成果问世)的白先生之所以一路顺风、不断告捷,不也正是得力于他的这股“正能量”吗?

笔者最后还想提及的是,阅渎《文选》,让我具体可感地发现白先生之治学,作风严谨方法得当。比如他十分注意吸纳少数民族的报人与学者作为课题团队的骨干,《中国少数民族新闻传播通史》编写成员就有蒙古族、川族、朝鲜族、锡伯族、藏族、维吾尔族等的不少同志;再如在搜寻信息材料时,除了沿用行之有效的传统方法(诸如实物收集、文献及档案资料的考核认定、不同数据的比对核实、综合归纳、系统化等等)之外,为确保原始材料的丰富与可靠,还有针对性地运用民意测验、抽样调查、文献问卷调查、比较分析、重点询问等等,都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总之,白先生的精神品格值得学习,白先生的辉煌业绩值得赞赏,白先生的《文选》值得一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