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悲剧与喜剧的完美结合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悲剧与喜剧的完美结合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 一个脱离现实的人物,一套滑稽的装扮,一匹瘦弱的老马,一个华丽的时代,演绎了一个不对现实妥协的骑士追求理想生存环境的漫长之路。塞万提斯的《堂吉诃德》成功地塑造了一个复杂而又矛盾、思想偶尔荒诞不经、时而又充斥理想与正义的小人物,这样一个让人觉得可笑又可怜的人物活灵活现地展示在书纸上。堂吉诃德是一个性格复杂而矛盾的人物。他身上既有滑稽可笑的特点,比如他突然冒出来的想法,又有严肃认真的思考;他时常考虑搭配,既荒谬绝伦,又崇高伟大; 既有喜剧性,又有悲剧性,是一个可笑又可悲、可乐又可敬的具有双重性格组合的人物形象。

[关键词] 喜剧;悲剧;《堂吉诃德》;人物特点塑造;分析

《堂吉诃德》原名《奇情异想的绅士堂吉诃德•台•拉•曼》,作者在序言中申明:“这部书只不过是对于骑士文学的一种讽刺”,目的在于“把骑士文学地盘完全摧毁”。但实际上,这部作品的社会意义超过了作者的主观意图。在这将近一百万言的作品中,出现了西班牙在16世纪和17世纪初的整个社会,公爵、公爵夫人、封建地主、僧侣、牧师、兵士、手艺工人、牧羊人、农民,不同阶级的男男女女约七百个人物,尖锐地、全面地批判了这一时期封建西班牙的政治、法律、道德、宗教、文学、艺术以及私有财产制度,使它成为一部“行将灭亡的骑士阶级的史诗”,一部伟大的现实主义文学名著。作品主人公堂吉诃德是一个不朽的典型人物。

一、骑士精神的双重形态

在近百万字的作品中,作者通过堂吉诃德的视角,描绘出了出现在西班牙16世纪和17世纪的整个欧洲社会的大致情形,对当时文坛盛行的骑士精神进行了一种批判。书中作者将堂吉诃德设置成为一个面带愁容的小贵族,迷恋骑士文学,为了寻找自己心中的理想国度,骑着一批瘦弱的老马,握着一柄生了锈的长矛,带着破了洞的头盔,出去游行,一路上,堂吉诃德锄强扶弱,为人民打抱不平,他甚至还雇佣了附近的一个农民做他的随从,这个名叫桑丘•潘沙的侍从骑着驴儿跟在老马后面,跟在一个帮邻村挤奶的姑娘取了一个长长的名字叫托波索之达辛尼娅并将她想象成为自己的女恩主的瘦弱骑士后面。

作品讲述了堂吉诃德几个滑稽的部分,在一切准备结束以后,他和侍从两人骑着同样老弱的坐骑出了城,在一路的幻想中,他将乡村的小客店当做了一座城堡,而老板就是这里的国王,并且要让老板加封他为骑士。店老板则很乐意利用这次机会来捉弄他一次,随即拿了记马料账目的本子当做是圣经,并且用堂吉诃德的刀,用其刀背在堂吉诃德的肩膀上狠狠打了两下,并让自己身为补鞋匠的女儿为妻挂上了佩刀。自以为受到骑士封赏的堂吉诃德随即走出客店,将正在旋转的风车看作是一个巨人,冲上前去进行了一次惨烈的战斗,结果弄着满身的伤;他将羊群看作是一列军队,他冲上去展开厮杀,结果让放羊的牧童用石子把脸给打肿了,牙齿也给打落了。桑丘•潘沙一再纠正他,他总不信。他又把一个理发匠当作武士,给予迎头痛击,把胜利取得的铜盆当做有名的曼布里诺头盔。在堂吉诃德的骑士世界里,风车是可怕的巨人,所以为了战胜它,他兴冲冲地和风车大战了一场,受伤之后,他依旧没有任何的改变,紧接着又将羊群认为是军队,对羊群进行了攻击,遭到了牧童的报复。一次又一次的嘲笑,堂吉诃德最多认为是对他的行为的不满,却从没有想过,人们看的是他的笑话,是他的失败。他从来没有想过,为什么其他人见到风车,见到羊群,不会有害怕的反应,不会有骑士出现去履行骑士应该尽的职责,他没有想过当他的所作所为与众不同时,是不是要重新思考一遍,从没怀疑自己是否有可能做出错误的选择。这一切强大的动力,仅仅来源于他做骑士的梦想。所以说,信念可以造就强大的动力。尽管堂吉诃德的信念十分荒谬,但是堂吉诃德从来没有因为别人的反对而打消过做骑士的想法,他永远一直荒诞地执著下去,即使他的侍从会在面前想尽办法提醒他,但是他从来没有怀疑过自己是不是能够成为骑士。他不但不相信桑丘•潘沙并且怀疑他没有对自己说实话,把胜利取得的铜盆当作有名的曼布里诺头盔。他把一群罪犯当作受迫害的绅士,杀散了押役救了他们,他生活在自己的心理建设的世界里,这个世界里,理发匠也有可能成为武士,所以他又兴致勃勃地跟理发匠搏斗了一回。牙齿掉了,受伤了,遍体鳞伤,他从来不去管那些伤口,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他不管条件有多恶劣都选择骑士这个世界。直到朋友们绞尽脑汁,联合起来费好半天的精神,才把他弄回家。

这个具有双重性格的人物,将喜剧和悲剧都连接到了上面,他的神志不清体现在他无尽的幻想中,正是他代表着高度的道德原则、无畏的精神、英雄的行为、对正义的坚信以及对爱情的忠贞等。他越疯疯癫癫,造成的灾难也越大,几乎谁碰上他都会遭到一场灾难,但他的优秀品德也越鲜明。原本是为了做上总督而来的侍从即使在知道自己无法做上总督后依然是追随在堂吉诃德的身边,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堂吉诃德的人品,让他觉得不舍。堂吉诃德受到过多次打击,但是他想的更多的是,如何解救被压迫的农民和弱者。作品中,多处用热情的语言,歌颂自由,表达对压迫的社会的不满。而那正是文艺复兴时期的社会形态:旧的信仰解体、新的信仰(资产阶级的)尚未提出的信仰断裂时期。这种信仰的突然丧失,让他失去了期待,失去了渴望,失去了信心。这是很可怕的事情,更悲剧的是,他通过想象一个世界来安顿自己。

二、性格丰富多彩的表达方式

《堂吉诃德》有两卷,整部作品有多重表达方式,看似疯癫的主人公,总在适当的时候加以其心理状态,在最后受到欺负时,他总是表现出不服气的性格的一面,书中,作者还特意安排了堂吉诃德与侍从的对话,用热情的语言表达了对当时社会文学情况的看法,书中还充满了口头述说形式的文字,将文中人物的关系复杂化。整体篇幅中,书中运动了大量的叙述方式来描写骑士精神的国度。在描述堂吉诃德的不正确时,书中提到他把羊群当作魔鬼大军,把非洲狮当成冤家对头,把装红酒的羊皮袋当作敌人的头颅,东冲西突猛杀猛打,认定这是骑士的英雄行为,尤其是为了向意中人表示爱情的矢志不渝做的疯疯癫癫的傻事,更是令人啼笑皆非。桑丘则一心一意想当海岛的总督,而当他当上海岛总督时,他也实践了自己的诺言。他办事利索,断案公正,拒收贿赂,更不贪污,对贵族只有嘲笑与蔑视,对封建统治阶级也给予无情批判。这种故事叙事模式,体现了文本中“轻”的特点。

通过对话的形式反映人物的心理状态,也是书中的表现手法之一,当堂吉诃德在等待心上人时,突然感叹到:“天啊!我就选中这块地方来哭号自己的苦命了!我刺心入骨的悲痛,要在这里留下痕迹。我的泪水要涨满这条小溪,我一声声的长叹要把这片森林里的树叶吹拂得不得停止。荒野里的诸位不知名的山神啊,我这个情挚缘槛的可怜虫和意中人分离多时……杜尔西内亚•台尔•托波索啊!我黑暗中的光明!痛苦中的快乐!前途中的北斗星!命运的主宰!我求天保佑你称心如意,我离开了你,到了这种地方,落得这步田地,求你顾怜我,不要亏负我的一片忠贞!”桑秋在一旁觉得堂吉诃德在表达的是骑士爱情。把堂吉诃德为心爱的女人吃苦受罪的行为直接地荒诞化。

骑士精神的描述现实,是堂吉诃德将知识转化为实践的过程,在时间轮回中,堂吉诃德无时不听到时间之箭穿过空气时在耳边留下的寒冷而恐怖的声音。在逐渐积累起来的恐吓中,一切皆归于彻底的沉寂。在堂吉诃德对“骑士精神”的一生的追逐中,他无法阻止时间的流逝以及时间所带来的事情的向前发展,当他在时间的流逝中逐渐明白自己所追求的以及自己所奋斗的东西,已经在慢慢地趋于瓦解的时候,塞万提斯也终于达到他扫除骑士精神的目的,或者更确切地说,是时间瓦解了“骑士精神”。“骑士精神”本有其产生的特定历史条件和时代特点,是某个具体历史时期的产物,然而时间的线性发展,使得这种本来属于某个时代的“骑士精神”,到了塞万提斯的时代,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土壤。

三、悲剧与喜剧的完美结合

作者开篇给读者描述的堂吉诃德是一个五十多岁依然想要做游侠仗义的骑士的老头儿,对于骑士书籍里面描写的东西,都认为是正确的,这说明堂吉诃德的性格是简单的、天真的、幼稚的。在现实与想象的世界里,堂吉诃德没能像《盗梦空间》一样,用一个陀螺就让自己学会清醒。悲剧的是,堂吉诃德在受到一次又一次的伤害时,他只是出于单纯的理想,结果却成为别人的笑料。

在描写一系列的探险故事的过程中,堂吉诃德的语言是优美的,热情的。他认为:“天叫我生在这铁的时代,是要我去恢复那金子的时代。”因此,他自觉地去扫除暴行,承担艰险,完成自己的使命。碰到挫折失败,就看作是对游侠骑士的考验;餐风饮露,宿野岭卧荒原,也看作游侠骑士道的热情,偏偏始终不减。他想到做到,总是把思想付诸行动。这里体现的是其性格可喜的一面,为了梦想,能够坚持。一直表现出忠于理想的特点。其次,在现实生活中,他们都有成为强人的愿望,但理想与现实是矛盾的。当理想不能实现时,他们的头脑中便产生了虚幻的精神上的胜利。于是,“精神胜利法”成了他们生活中的法宝,构成了他们性格的核心。

堂吉诃德敢用自己的行动、甚至生命来捍卫道德、正义和信仰,即使大多数情况下都以失败而告终,但他这种不屈不挠、勇于自我牺牲的精神,实在是足可令人敬佩的。唐吉诃德的两重性,侧重表现在进步的理想与落后的现实的矛盾,高尚动机与过时手段间的矛盾。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资产阶级的人文主义思想影响了塞万提斯。这部小说整体使用的是悲喜交融的写作手法,运用悲剧的美感来创造人类真善美的艺术想象,在堂吉诃德心目中,游侠骑士是理想化了的,骑士精神也是理想化了的。他对自由平等、宗教、美德、法律的评价,闪耀着人文主义的思想光辉。但他的行为却又是荒唐的。由于理想与现实的矛盾,美的事物在荒唐的无价值中毁灭,就更显出其悲剧的深刻。

[参考文献]

[1] 郑克鲁.外国文学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5.

[2] 曹文轩.小说门[M].北京:作家出版社,2002.

[3] 申丹.叙述学与小说文体学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4] [丹麦]易德波.关于中国说书的“具体记录”[J].中外文化交流,2009(02).

[5] [美]罗德•霍顿,文森特•霍泊.欧洲文化背景[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

[6] [英]约翰•斯特罗克.结构主义――从列为斯特劳斯到德里达[M].牛津:牛津大学出版社,2007.

[7] 孟越.堂吉诃德与阿Q艺术形象的差异[M].广州:花城出版社,2008.

[8] 王家声.堂吉诃德的双重人格及其社会悲剧[J].作家,2008(11).

[作者简介] 姬文红(1966― ),女,北京人,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硕士,北京政法职业学院经贸法律系讲师,主要研究方向:英语教学及英语语言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