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小学班级文化的建设措施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小学班级文化的建设措施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

班级文化建设是班主任工作的重要内容。班级管理的最优途径是从文化建设的高度来促进班级的发展,变“管理”为“发展”,变“被动”为“主动”,变“教师管理班级”为“班级共同发展”。班级文化建设的策略有教师提升策略、文化引领策略、资源整合策略、心理管理策略和制度建设策略。

关键词:

班级文化;班级文化建设策略;发展共同体

班级文化是班集体师生共同的价值追求和行为方式,是班级制度和班级氛围的集合。班级文化的建设过程是班主任教师、学生和家长共同建设班级特色的过程,是让学生在良好的班级氛围中形成积极的人格品质和道德情感的过程。班级文化的建设是班主任工作的重要内容。班主任要从事务性管理发展为班级文化的管理,即从班级文化建设的角度管理班级,以班级为主要活动空间,以教师、家长、学生为主体,从班级物质环境、价值观念和心理倾向等进行科学的、民主的管理。我们认为,班级文化建设需要教师、学生、家长的共同努力,在这个过程中要以提升教师管理水平为基础,以大家认同的班级文化理念为核心,以各方资源的整合为依托,以学生心理管理为特色,以学生自主管理为主体,以树立班级独特形象为目标。因此,班级文化的建设策略包括:教师提升策略、文化引领策略、资源整合策略、心理管理策略和制度建设策略。

一、教师提升策略

教师作为学校教育活动的主要组织者、引导者,不仅关系着学校各项活动的顺利展开,而且直接影响学生的身心发展。因此班级文化建设首先需要教师转变管理理念,提升专业技能。

(一)转变班级管理观念传统的班级管理,教师是管理者,学生是被管理者,教师对学生的要求和约束较大。班级文化建设强调教师要有文化治班的理念。文化治班的理念是将学生作为管理者,由他们自己通过自我管理能力的提升和同伴的支持实现文化自治。“学生是自己的管理者”,这一理念有助于学生自立、自制、自控、自主等品质的发展。所以班级文化管理应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使班级文化符合素质教育的发展要求[1]。

(二)参加培训学习提升班级管理能力,教师要不断地学习提升、建设自我,定期参加校内、校外的培训,提高教育教学及综合管理能力。同时,学校应组织教师研修,学习专业知识,训练专业技能,做到因材、因地、因人施教。此外,参观学习也是教师获取管理班级经验的有效方式。教师的成长需要向优秀学校、优秀班级以及优秀教师不断借鉴学习,感受其他优秀学校班级管理的氛围,与优秀教师交流班级管理的方法和心得,在经验借鉴中结合自身的实际,提升自己的管理水平。

(三)教师自我反思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一方面要不断学习新的知识和理念,另一方面要在工作中及时进行反思。教师反思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以及学生全面发展的核心因素之一。班主任通过对自己管理工作、教育活动的自我反思,能够更好地发现自己的优势与不足。优秀教师的成长都离不开积极的自我反思和经验总结。在班主任的自我反思中,除了静思外还要特别注意用文字进行总结提炼,尤其要重视记录教学日志或反思日记,这样才能更好地提高教育教学的效率和班级管理的水平。

二、文化引领策略

班级管理的最高境界是“文化”管理。班级文化蕴含和谐的学习、生活氛围和共同奋斗的愿景,使班级形成自己的核心价值观念,通过内在的精神引领和外显的环境创设体现独特的班级风貌,有着强大的凝聚力。

(一)形成班级特色文化班级文化建设要求各个班级形成自己的特色。班级特色文化的建设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确立班级的精神文化。班级精神是班级文化的核心,是一个班集体共同的追求,也是班级特色的最高体现。班级精神应该符合班级成员的共同特征,体现班级的共识。班级精神的确立可以在班主任的引导下,由学生统一制定班级的名称、格言、守则等。(2)确立班级奋斗目标。班级奋斗目标是班集体建设的发展规划,可分为长期目标、中期目标和近期目标。长期目标是班级的终极目标,也是班级文化建设的动力,每个小目标的实现都服务于长期目标。同时,目标的制定要切合学生的实际,考虑师生的共同需求。班级奋斗目标是班级精神的具体化,师生共同努力,通过目标的达成实现精神的追求。(3)开展班级特色活动。活动是班级文化建设的载体,结合班级实际,依照班级特色文化主题,分阶段、有目的地开展丰富多彩、内容广泛、形式多样的活动,能增强学生集体荣誉感,促进学生的全面成长[2]。

(二)打造班级文化载体对于小学生来说,班级文化是一个抽象的概念,不容易理解,因此需要打造班级文化的载体使班级文化具象化。这些载体包括教室布置、板报设计、墙体布置、班级名称、班级口号、班级公约、班徽班歌、班级全家福等。(1)教室布置。教室的布置要体现班级的特色,考虑摆设哪些物品、如何摆放,要设计怎样的班级象征物、象征物的摆放或者粘贴位置,班级各个部分的颜色设置等。(2)班级板报的设计。班级板报是班级文化特色的宣传阵地,要通过对班级板报的形式、板块、内容等进行设计来体现班级的特点,每周可由一个小组的学生负责更换。(3)班级墙体布置。墙体的空白部分,集中体现和展示学生的风采和班级的荣誉。根据各个班的情况,可设置“班级之星”、“生活风采”、“特色活动”等板块。

三、资源整合策略

班级文化仅靠教师、学校的力量是不够的,还需要整合学校、家庭、社区资源的力量,形成共同体,共同为学生的成长提供助力。

(一)充分调动家长参与家庭是与学生联系最为密切的单元,是学生教育的第一场所。将家庭因素纳入班级文化建设,充分调动家长参与积极性,既能增进亲子关系,也可以与班级文化建设相互配合、补充,共同为儿童的发展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家长的参与可以通过两个途径完成:(1)成立家委会。家委会是学校与家长建立联系的桥梁。家长可通过家委会了解孩子所在班级状况,及时了解孩子的生活、学习状况与精神风貌,与教师、学生共同为班级建设出谋划策。这不仅密切了亲子间的关系,也增进了家长与学校教师之间的沟通与理解。(2)开发家长资源。家庭是班级文化建设的隐性资源,学生家长所拥有的资源可以为学生建设班级文化拓展空间。班级文化建设不仅仅限于班级内的自我建设,也需要学生走出来,与大的社会文化氛围进行融合。与家长建立联系,让学生走出校园,如参观孤儿院、敬老院、派出所等机构,增加社会经验,体验人文关怀。同时也可以让家长走进校园,如邀请有心理学背景的家长对学生进行心理科普讲座,邀请懂医学的家长进行健康知识宣传等。这样可以培养学生自我关爱的意识与能力,对学生而言也是一种激励。

(二)整合社区资源社区同样作为学生成长的微观系统因素,直接影响学生的态度与价值观。学生的行为在不同的环境中可能存在差异,如有的学生在学校非常有礼貌,但在校外可能表现得冷漠。家庭、学校、社区是小学生生活的主要环境,也都是培养小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因素。只有学校、家庭、社区文化氛围相统一,才能形成三方合力,共同促进学生成长。社区纳入班级文化建设,具体可做的工作如下:(1)社区为学校活动提供活动场所,学生将班级较大型活动迁移到社区,与社区群众一起感受活动魅力。(2)社区向学生开放教育资源,如图书馆、学习室、展览室、活动室等,让学生的学习视野走出班级,走出学校,走入社区[3]。(3)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学生参与到社区的安全宣传、卫生宣传、制定社区服务的项目、为社区老人上门服务等活动中,可以提高实践技能、增长心智及提升人文素养。学校、家庭、社区三者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相互制约,共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可以考虑成立包括家长代表、学校教师代表、社区代表和关心学校发展的社会人士等在内的学校—家长—社区共同体,通过共同制定相关规章制度,共同遵守,以儿童健康发展为宗旨,为班级文化建设保驾护航。

四、心理管理策略

心理影响人的意识和行为。班级文化是学生共同创设、共同营造的,只有学生心理健康才能保证班级文化积极向上。因此,班级文化建设应关心学生的心理健康。

(一)设立心理交流平台装饰班级墙面的一角作为心理墙,可为学生提供表达自己心理的一片园地。心理墙可分为心情释放墙和心情回应墙。学生可以将自己的情感体验、烦恼、困惑等写在心情释放墙上,回应墙可用来讨论舒缓烦恼的方法、交流经验等。心理墙不只是学生使用,班主任、教师也要参与其中,将自己的心情与学生分享,同时为学生提供情感支持与帮助。随着年龄增长,学生会有不愿意让大家知道的心事,但又需要帮助。班级内可以设立心理信箱,学生写信向班主任寻求帮助。此时,班主任要充当心理咨询师的角色,严格遵守保密、尊重原则,以平等的身份解答学生心理上的困惑,为学生心理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二)开展心理班会课心理班会课是对班集体进行心理教育的重要途径。心理班会课上,教师要着重促进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形成,通过开展团体活动,借助心理学方法,选择学生共同表现出的心理问题或者困惑进行讨论,或者细致地解答,帮助学生心理过渡。

(三)关注表现异常的学生教师要及时发现学生的异常表现,并及时疏导:关注学习困难的学生,关心他们的心理感受,帮助其建立学习自信;关注在班级中是否有被孤立的学生、是否有故意扰乱班级秩序的学生等等,进行及时的心理辅导,帮助他们更好地融入班级生活[4]。

五、制度建设策略

班级文化建设强调制度文化的建设,班级管理制度对学生具有引导、警示、约束等多项教育功能。班级制度建设应以学生为核心,尊重学生的人格和主体性,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班级管理中去。

(一)自主制定班级制度班级的规章制度是班级建设的保障,其制定要由学生讨论并一致通过,以确保民主性和执行力。通过班级制度的制定,使班级主人的意识深入学生心中,激发学生自我管理的主动性和信心[5]。教师在班级制度的制定过程中应起到引导和协助的角色,不能强加干涉。

(二)设置多岗位,实行岗位轮换制岗位轮换可以保证每个学生都有管理班级的机会。低年级的岗位设置可由教师协助完成,中高年级可以由学生自己完成。学生共同商讨班级管理中需要的各种职位,明确岗位的职责,并保证共同履行,如板报更换、班级图书的管理、教室卫生等,都安排特定岗位。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竞选岗位,并定期进行岗位的轮换,让每个学生都能够参与到班级的管理和建设中。

(三)建立班级监督委员会班级监督委员会可以监督和评估各个岗位的同学是否尽责。委员会的成员要由班级同学选举产生,不可由班主任指派,这样才能得到班级成员的认同和信任。另外,监督委员会要与全体班级成员共同制定奖惩措施,公平公正地对学生的行为进行奖励与惩罚。综上,班级文化的建设过程是以学生为行为主体,由班主任教师、家庭、社区积极配合的过程。整个班级文化的建设要突出针对性,符合班级现状,彰显班级特色;强化科学性,内容科学合理,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体现发展性,着眼于学生的健康成长、长远发展;扩大开放性,有效地整合家庭、社会以及学校内部、班级内部等各方面的教育力量,使之密切合作、相互补充,形成班级管理合力,达到班级最佳管理效果。

参考文献:

[1]陈琼.再议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的主导作用[J].卫生职业教育,2006,(8):48.

[2]李元峰.怎样注重教室文化建设提高班级管理效率[D].学知报,2010.6(D06).

[3]张超.中学班级管理的现状及其对策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1:12.

[4]潘丽珊.班级文化建设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5,10.

[5]周世杰.班主任与班级管理[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11:4

作者:何亚新 刘宗霞 钟燕 龚理平 戎懿 田雪玲 单位:成都市建设路小学 西南大学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