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秦地作家:沉沦拟或蕴积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秦地作家:沉沦拟或蕴积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当代文学史上,陕西有两代作家在现实主义旗帜下凭借其丰硕的写作成就创造出了秦地作家的不凡辉煌:柳青的《创业史》是17年文学的重要收获,而实的《白鹿原》则是新时期文学的重大收获。以柳青、杜鹏程、王汶石等领衔的第一代陕西作家群,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就以《创业史》《保卫延安》《风雪之夜》等经典文本在中国当代文学史树起骄人的丰碑,奠定了陕西当代文学的“史诗”品格,直接影响到了后来陕西绝大多数作家的创作实践和人格与文格。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路遥、实、贾平凹领军的第二代秦地作家群形成并秉承第一代作家的现实主义风格,以《人生》效应发力,先后用《平凡的世界》《白鹿原》《秦腔》等精品,在文坛掀起“风搅雪”,两度登上了中国文学最高荣誉――茅盾文学奖的领奖台。陕西的两代作家把现实主义的精神与创作方法,在创作实践中不断注入新的阐释,从《创业史》到《平凡的世界》,再到实的《白鹿原》,都可以看到现实主义精神与创作风格在时展与文化变迁中,有了更深更高更广更多的超越,无论思想的穿透力还是成熟的艺术智慧,都成为了陕西作家宝贵的经验性收获。就在大家给予文坛陕军更多期待,东西南北其他地域作家百舸争流的当口,陕西文坛倒呈现出一片相对的宁静和平和,即便有红柯等所谓的第三代接班人可聊以自安,且时有火花迸发偶起波澜,可是从创作成果或底气来看,难以领略青年作家阵容强劲的姿态和可让人稍安勿躁之实力,至今活跃当下文坛前沿且实力厚实的陕军主将大多超过或临届花甲之年,昔日强势话语权渐趋弱化,在文坛顶端出现了与全国文学重镇不相匹配令人焦虑的缺席现象 。人们不免会对秦地作家发问:沉沦拟或蕴积?窃以为深入作家内在精神世界拷问,或许我们能揭开其因,这不仅之于陕西文学,整个西部文学,而且对于全国文坛所患浮躁病症的调理都有所裨益。

就特质而言,文学创作具有艺术创造共性的同时更多体现为作家劳动的个体性。作家的禀性、情趣、艺术感受和对生活乃至于生命的独特体验与感悟自然不同。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秦地滋养成长的作家个体间气质存在差异风格自然有别,而天生的责任意识与忧患意识,厚道淳朴的品格,拙实浑厚而不乏灵性等内在同质深层结构却呈现出共性。秦地文化深层结构造就了秦地作家的精神世界,而新时期以来逐步衍变的文化多元化与商品经济也难免不对固有的拙朴观念带来利益刺激,潜在影响到作家的名利观、价值观、人生观,尤其是陕西经济的相对落后与文化积淀的博厚守成交互碰撞,使陕西作家处在一个嬗变阵痛的精神指向抉择状态,崇高的文学理想受到挑战,平静的心境变得浮躁,言语诉说感染了更多的庸俗与污点,一时间文本呈现出数量可观、精品了了,产量不少、良莠不齐,豪言不少,品格不高的错位,社会终究是个试金石,作家就是靠精品说话,一切都可以透过作品这个载体折射出作家(群)精神世界的沉浮与变迁,足以把作家的精神世界毫不留情地搬到五光十色的舞台展演。秦地作家拥有其它地域作家期羡的历史文化资源,把这些丰厚的历史人文生活资源以艺术的手段创造出经受得住时间考量的精品来,从前两代作家取得的成就中我们不难悟察出一个道理,那就是作家的精神结构和对文学的虔诚与良心决定了创作成就之品格。

作家的精神结构包含有主体的思想境界、价值体系、情感世界和审美世界,前二者居主导地位。精神结构又体现为思想信念、价值观、生活观、艺术观和审美情趣等方面。思想境界和价值体系是写好者、作家、大师的根本界因,它决定了作家及其作品的制高点和穿透力,决定了作家与作品的人格与文格。在二者的潜在作用下,作家的情感体验与生活体验乃至于生命体验,都通过审美世界生动而具体地体现出来。情感体验不够深切,自然就会背离生活的真实,就不会以积极的姿态去审视生活。而审美情趣不高,就必然会出现庸俗偏向,就有可能把写作变成纯粹的个人宣泄,或者失责失德之文学复制生产,无法以虔诚的心态和无尽的道德伦理站在时代制高点上创造出符合时代要求的精品来。以上种种除了于己浪得虚名而外无非是把自己变成了精神生产的商人,去追求金钱利益的满足,马克思早已预言 “作家当然必须挣钱才能生活、写作,但是他决不应该为了挣钱而生活、写作。”并进一步说“作家绝不把自己的作品看作手段。作品就是目的本身;无论对作家或其他人来说,作品根本不是手段,所以在必要时作家可以为了作品的生存而牺牲自己个人的生存。” 马克思切入肯綮地指出作家如果把作品当作手段,那么文学的神圣必然被亵渎,真诚的读者不仅不会得到认知的启迪与美的享受,还会被愚弄和伤害,写作变成了精神污染的生产过程。任何一个像柳青一样有良知的作家断断不会如是做。

柳青不光是陕西作家的精神导师,也应该是所有作家的榜样。他的精神世界始终是与时代、与人民、与土地息息相生的,并且直接影响了陕西后来的绝大多数作家及其创作,演绎为秦地作家的精神导师。在他的作品中我们“能够感受到社会变迁的深层历史原因,也能够从美学的高度看到他的作品的价值,更能够从其作品中强烈地感悟到一种属于我们民族的人文精神。”他以赤诚的心抒写渭河平原的蒲公英,用自己的可贵良知描绘乡村的时代变迁,使《创业史》成为17年文学的重要收获。实把柳青的精神资源与艺术技巧经过整合与扬弃,拿起深邃博广的思想透视镜,介入到了民族灵魂的深处,以深刻的情感体验、生活体验和生命体验厚积薄发地捧出了一部“民族秘史”――《白鹿原》,创造出文化人格的白嘉轩的艺术典型,成为新时期文学最重要的收获。

承继陕西文学和作家的优秀精神传统可贵,而与时俱进的精神世界的扩容与更新更不可忽视,因为作家精神世界的扩容与更新必然影响到对历史现实的思想穿透力,对生活开掘的深度,对艺术技巧表现力的提高,对作家独立人格的建构。文学的认知功能、教化功能、审美功能和娱乐功能随着时代的发展会激发读者作为接受主体的自觉意识,文学创作将是一个不断自我否定自我扬弃自我剥离的衍化进步历程,创作主体必然要适应这种变化使自己的精神世界得到及时的扩容与更新。作家精神世界的扩容与更新首先要在生活认识的广度和深度上深刻把握现实人生把握时代脉搏。陕军新的一代因为文明的进步,生活节奏的加快带来的不谙世界的负效应,应酬多了自然思考与洞察生活的精力就少了,浮在表象的惰性趋强了,那么体验生活的自主意识就弱化了,这必然影响到对作家社会生活的独到体验和深层观照,导致了作品题材提炼与艺术锤炼等多维度的缺憾或者硬伤,进而损伤了文本的内涵与格调。一些作家还沉浸在自己熟悉的生活聊以自安,此意识支配必然无形中把自己拘囿于狭小的空间,呼吸不到新鲜的空气,挡住了眼光遮蔽了宇宙的无穷美。视野的局限必然直接作用到对生活认识及开掘的广度与深度,惟有摒弃名利和舒适的诱惑,怀揣坚定而崇高的文学信念把自己融入广阔的生活,用虔诚的心去把握时代的音律,才能使自己获得深刻的情感体验和生活体验,才能使自己的精神结构得到优化。

其次要善于学习以充实自己。创作本身是一种精神创造,无论发现生活美,还是开掘与表现生活美,在知识经济时代不拥有广博的知识结构,对表象的认识将会徘徊在表层而缺乏穿透力,艺术感知会停留在固有的框框中难以得到拓展,表现或者再现生活的艺术手段就比较贫乏,自觉不自觉地对新的文学表现方法出现不屑一顾或僵化固执的自以为是。当前作家的学习多停留在实用层面,既缺乏积极的储备使之内化为自身的精神结构的先觉意识,又不能自觉地深入其中使知识的本身转化为思想表达和艺术表现的自我超越,难免把学习变成了一个实用的过程,而不是一个内化的更新过程。

作家还要有自觉的反思意识,重建自己的独立人格。作家的反思应当建立在三个层面:与读者的互动、对评论的接受和自身的否定。作家书写的对象就是读者,没有读者的介入,文本的审美接受过程就无法完成,而读者的拷问应该成为作家反思的一个起点。评论家的批评更多是学理性建构的剖析,比读者的反馈更富科学价值和指导价值。作家对待褒奖应理性,对待苛评只要言之成理自当接受,不应丧失自我意识,缺乏理智。而最关键的是自我否定,没有彻底的否定会固步自封,难有超越,自我否定首要的要建构作家超拔的独立人格,以清醒的甚或残酷的自我意识通过创作实践的不断扬弃实现否定基础上的新我之建构。一旦完成否定之后的重建,就会有质的飞跃。这也正是当下的青年作家最缺乏的勇气。

洞察陕西文坛当下写作症候之后,我们不应抱有太多的悲观,因为秦地文化的博深与文学精神的延续使我们有理由相信未来是美好的,“文学依然神圣”正牵引着陕军更强大的阵容在嬗变中探索实践。近年活跃的红柯,就努力用自己的才情及其对文学的虔诚,和那富有生命韵律的异域世界拓展了陕西作家的传统乡土与战争题材范围,给秦地注入了异质的同时也带来了活力与希望,冯积岐、王观胜等对现世人生世界的真诚观照,真情抒写,真实表现让我们看到了前两代作家身上那孜孜以求的精神,看到了希冀的曙光。无论从群体整齐程度及其对文学精神的追求,从近年多次获得鲁迅文学奖等全国大奖的频率,还是从题材范围扩大方法的自主探索,作家群主导精神境界的传承来看,尽管当下的秦地作家同全国文坛同样患有了浮躁等症状,新的正在形成的第三代作家群尚不具备绝对一流的竞争的充盈实力,但是精神结构的变迁和创作实践的绵延探索必将带来蕴积完成后的爆发,只要学习鲁迅敢于自己榨出隐藏的“小”来,间或停下笔来矫正和充实精神世界,走出窗子的空间沉入广阔的生活去发现美去凝聚美去创造美,我们定会发现沉沦只是蕴积中的表征。

西安工业大学实当代文学研究中心简介

以作家实先生冠名并领衔的西安工业大学实当代文学研究中心,是一个依托汉语言文学学科组建的,以区域文学与文化研究为特色的学术研究基地,也是培养青年评论队伍的基地和陕西作家群研究的信息情报中心。中心坚持立足于陕西作家群及文学创作的深入探讨,及时关照当代文学创作、文学批评和文学思潮的流变,自成立以来,在学科带头人实和李国平的带领下,研究中心确立了实及《白鹿原》研究、陕西作家群研究和区域文学与文化研究等学科方向,主持了多项学术交流活动,出版和发表了一批有影响的学术成果,涌现出了邰科祥、白军芳、冯希哲等学科新秀。中心现有研究人员21人,其中正高6人,副高6人,其系列学术成果及学术活动已引起学术界的关注,展示出不凡的品格与风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