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浅析先秦儒家仁义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浅析先秦儒家仁义思想及其当代价值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先秦儒家思想到今天之所以还有着非常大的影响力,是因为它不仅包含了对什么是人,如何做人的思考,而且也包含了整个人类社会如何才能更好地去发展的独到见解。

[关键词]先秦儒家 仁义

[中图分类号]D0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5)06-0048-01

儒家思想虽然发源于中国,但影响了和正在影响着包括中国在内的整个亚洲国家乃至世界历史的发展。儒家思想之所以能有这么大的力量,可能有很多种原因,但最重要的原因莫过于其从诞生起就蕴含着以仁义为核心的思想。

一、先秦儒家仁义思想的历史考察

“仁”字从人从二,表示人与人之间相互依赖、相亲相爱的关系。在我国古代社会,由于个体自然经济极其落后,个人的生存尚不能脱离集体,因而个人观念比较模糊,集体和宗族比较清晰。人们自然就特别重视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之道,重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体现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仁”便应运而生。

(一)先秦儒家对“仁”的阐释

孔子一直把“仁”作为他的伦理道德体系的中心,“吾道一以贯之”,并且把“仁”作为人的根本,应该“终身行之”。

首先,孔子对“仁”做出了明确定义,那就是爱人。在答复他的学生樊迟问仁之时,他做了斩钉截铁的回答:“爱人。”他指出,仁应该包含忠、恕两方面内容。所谓忠,就是从积极方面爱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自己要生存、发展和完善,也要让别人生存、发展和完善;所谓恕,就是从消极方面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不愿意要的,决不强加于别人。

其次,孟子不但继承了孔子“仁者爱人”的思想,提出“亲亲,仁也”,更为重要的是孟子进一步发挥孔子的思想,从心性论的角度论述仁,“恻隐之心,仁之端也”,明确肯定了“仁”是人之所以成其为人的根本。

最后,如何才能做到“仁”呢?孔子主张反求诸己,通过道德的自律和主体意识的高扬实现“仁”的目标。他说:“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在孔子看来,“天生德于予”,因此,“仁”离我们并不远,只要人有自觉行“仁”的主体意识,就能够达到“仁”,所以他说:“仁乎远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二)先秦儒家有关“义”的理解

关于义,孟子云:“羞恶之心,义之端也。”他认为,正常人都会有一种荣辱羞恶之心,羞恶之心对于每一个人来说都是至关重要,它也就是“义”的发端。

首先,“义”是人类道德的准则和规范。其实在孔子那里,“义”早已成为评价人们思想意识和行为的道德准则和规范,如《论语・阳货》中“君子义以为上”,并且“君子义以为质”。即使在义利问题上,孔子也首先要求考虑利是否符合义,认为人们应该“见利思义”“见得思义”,他甚至认为,“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其次,孟子认为“义”应当成为人生的最高标准。人可以不计较利益得失,但是不可以不顾及义,实现义。他坚持认为“义”是评判人类社会是非曲直的唯一标准,坚信在人生价值中最重要的事情莫过于“义”,所以他倡导在特定情况下人应该“舍生取义”,为了实现义而牺牲自己的生命。

(三)先秦儒家“仁义”思想的辩证关系

仁与义互为表里,共同成为儒家道德规范体系的核心。“仁,人心也;义,人路也”(《孟子・告子上》),“仁,人之安宅也;义,人之正路也”(《孟子・离娄上》)。仁,乃是从人的内心情感出发,是主体的主观意识和道德自律,是人的内在道德,也是一个人安身立命的根本和精神家园。义,是人通过对如何做到仁的一种反思的结果,是依仁而行的道德准则,是人们一切行为的必由之路。

二、先秦儒家仁义思想的当代价值

首先,对人的反思。孔子“仁”论的贡献,不仅体现在他把“仁”上升为儒家的核心道德范畴,还体现在他把“仁”和人联系在一起进行思考,以及对人的思考。孔子用“仁”来规定人,认为“仁”和人具有直接统一性,“仁”存在,人就存在;“仁”德完全丧失了,也就不称其为人了。所以在《礼记・表记》中说到,“仁者,人也。”

其次,对义的重视。儒家从孔子开始就形成了重义轻利的基本传统。例如我们常说的“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孔子主张通过对“义”与“利”的不同态度来区分君子和小人,这对社会的发展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最后,对仁义的理解。儒家自孟子开始将“仁义”并称,以概括为儒家的核心价值。有一次,孟子拜谒魏国梁惠王,惠王问:“老人家不远千里而来,将有什么高见可以利吾国?”孟子答云:“陛下何必曰利?我只有仁义而已。”

【参考文献】

[1]金春峰.汉代思想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2]杨伯峻.春秋左传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1.

[3]陈士珂.孔子家语疏证[M].上海:上海书店,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