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从生理学角度探讨民间舞蹈动作训练机制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从生理学角度探讨民间舞蹈动作训练机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民间舞蹈作为开发人体表现潜能的一种有力的手段,应用在学校教学中已有几十年的历史。中国民间舞为何至今还不能建立起一个科学的、完整的、独立的体系呢?其原因很多,但最为关键的一点是,它还不能解决舞者对肢体动作的控制问题。本文借助运动生理的科学常识,针对民间舞训练中的一些不足之处进行探讨

关键词:生理学;民间舞蹈;动力定型

一、舞蹈动作形成的生理学机制

1.舞蹈动作形成的生理学机制

学习舞蹈动作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形成运动动力定型的过程。我们通过教师的讲解、示范、或图片、录像等,对所学的内容有了一个初步的印象,然后经过自己反复练习,不断体会,加深印象。这些听觉、视觉、动觉以及本体感觉等多种刺激形成的信息在大脑皮层不断地被分析与综合,最后建立一种固定的反应,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动作的熟练”实质上就是形成了“动力定型”。

2.舞蹈学习中的“条件反射”

根据巴莆洛的条件反射学说,我们可以认为舞蹈动作的生理本质是条件反射。因为舞蹈的动作是通过后天的学习和训练而形成的,学习和掌握动作就是建立条件反射的过程。舞蹈训练做为一种高级的人类肢体活动,是先天的反射机能所不能完成的。它必须借助长期的及科学的训练方法来促使舞蹈动作在大脑皮质逐渐形成这种条件反射。所以说:“舞蹈的学习过程,实质上就是一个不断建立起来动作条件反射的过程”。

3.现阶段“条件反射”在训练中的体现

现在的民间舞教学从最低级的训练开始,我们就在老师的指导下,努力地将众多的精力投入到对某些客观事物的想象中,而不是投入到对舞蹈动作本身的注意,在整个训练过程中,教师们会抛出许多具体形象,要我们去捕捉,我们的肢体不停地重复动作,而脑子里却不停地想象着白鸽、柳条等客观事物,又怎么能使我们所训练的内容,更快地在我们大脑皮质形成“条件反射”呢?还有一种情况,我们经过了一段时间的训练后,对动作的运动路线,形成等规范取得了初步的印象,已无需特别地注意动作,而把精神转移到其它方面也可以完成动作。这是因为,人的大脑分为若干个区域,每个区域都重点负责其不同的活动,有时,大脑中的两个或几个区域可以同时产生兴奋,以帮助人们同时完成两项或多项工作,然而在这种情况下,在大脑两个或几个区域可以同时产生兴奋,以帮助人们同时完成两项或多项工作。然而,这时的大脑也只会对注意力比较偏重的那一部分留下一些记忆;更多的时候是两者的成效都不理想。它非但不能掌握,而且还延长形成记忆的时间。中国有句俗语:“一心不能二用”,也正说明了这一道理。

相比之下,芭蕾舞的训练从课堂的第一个动作Battemanttendu到最后的Allegro部分,教师始终要求他们的学生尽可将全部注意力放在臀部上收、腿的外开腰部上拨及四肢的延伸等一些动作要求上,使得我们在训练每一个动作时,大脑中的那双“眼睛”人体肌肉运动感觉器官能够紧紧地盯住自身的肢体,很专注地控制和体验着动作的规范及变化等等。在舞蹈的训练中,它无论是对肌肉能力的增长,身体外形的形成,还是对动作在大脑运动感觉区留下深刻的记忆,都有极大的帮助。再如,中华武术中经常提到的“形意”二字,从古至今每一个习武者在训练时,始终要求自己的一招一势,一动一静,都必须包含着一种内在的意动。反之,每一个意动又是有效地主宰身体的流动。即便是在重复一套非常熟练的动作时,也相当忌讳“形动而心不动”。可以说:内在与外在的运动同样有助于:“条件反射”的形成;或者更确切地说,是形成反射的两个不可缺少的方面。作为今后的一名民间舞教员,必须始终如一地要求自己的学生们,即使是在重复早已熟练的动作时,也必须尽心尽力地去体验。只有这样,才能够使学生的动作在每一次训练时,都充分地展示出自身的价值,才能使我们逐渐建立起牢固、持久的动力定型。

二、舞蹈动作的动力定型

1.“动力定型”的定义

大脑皮层对外界的一系列固定形式的刺激,能够形成一整套固定形式的反应模式,这种模式称为动力定型。学会了舞蹈动作技巧以后,还需要进一步的巩固才能达到熟练的程度,这就不需要不断的反复练习,强化记忆。其实,强化的结果就是建立动力定型。一旦在大脑皮层上建立了该动作的动力定型,即运动的动力定型,就达到了对该动作技巧的熟练,并且运动动力定型越巩固,则越能轻松自如地完成动作。所以,动作的形成是建立运动动力定型的过程。运动动力定型建立以后,则表现一定的顽固性,不容易改变,所以一开使就要建立正确的运动动力定型,避免将错误的动作形成动力定型。但是运动动力定型建立以后也不是不可以改变的,通过改变动作,不断加强新的动作刺激,旧的运动动力定型就可以变为新的动力定型。

2.民间舞演员的“动力定型”

从进入舞蹈专业的第一天,民间舞演员就开始了漫长的身体塑造工程:“一辈子都要去征服自己的身体,修饰它、驾驭它、美化它,使它有无穷的可塑性,使它适合于艺术表现。”经过长期的训练后,一整套固定形成的舞蹈动作,形成了民间舞演员的“动力定型”。动力定型的完成,标志着舞蹈动作阶段的学习已取得了最终的结果。但是,由于种种原因,许多人所形成的“动力定型”并不是十分牢固和可靠的,随着时间的推移或是环境的改变,一些原先似乎熟练的技能会又变得不熟练。许多舞蹈学生在学习某一动作时,他们所要经历的过程是这样:首先观察和听取老师的示范和讲解,然后自己模仿,在通过镜子对照自己与教师的差异。如此一段时间后,学生头脑中渐渐取得了对动作外观形象的认识。于是,在往后的训练中,他们便可以很少注意老师,而是通过镜子去检验所做的动作与自己取得的外观形象是否统一。而实际上,无论是对照老师,还是对照自己已取得的外观形象的认识,在本质上还是始终以视觉为中心,以镜子为媒介去寻求一个对照物,并以此作为标准来检验动作的准确性。这种做法,从形式上看,就好象一个并非失聪的人,不去合理地运用自己的听觉器官,而偏偏愿意读唇语一样。其结果是不但浪费了眼神,连耳朵也渐渐变得失灵了。这种学习方法长期下去,学生对镜子的依赖性也就会变得越来越强烈,使得他们一旦离开了镜子就很难发挥出原有的水平,显得力不从心。特别是在完成那些速度快,难度大的动作时,表现得就更为明显。我们将检验的成果传递到运动感觉器官,然后再由视觉监视着运动感觉器官对错误的动作进行调节。这种繁琐的反射过程,使我们在完成这一类快速动作时,无法及时地做出准确的判断。另外,长期的依赖视觉和镜子,也使运动感觉器官的感受力得不到足够的锻炼,从而阻碍了运动记忆的形成以及感觉器官的判断力的健全。而最终必然造成课堂训练与舞台表现严重脱节的现象。

所以,我们必须清楚地认识到,这样的学习方法在学习的初期尽管是非常必要的,它能够帮助我们尽快地取得对直观形象的初步认识,但持久地这样训练,便会形成一种强大的阻力,使我们只能够取得一种似是而非的“动力定型”。

舞蹈作为肢体运动的艺术,它最大的特点就是将人们所要传达的思想感情,寄托与举手投足之间。如果没有肢体足够的控制力,表现也就无从谈起。所以说,对肢体运动技能的训练是任何一个舞蹈的首要任务。民间舞现已独立在舞蹈专业中;开发民间舞对肢体的训练课程,以成为发展民间舞教学的首要任务。

舞蹈的特性已经决定了肢体在舞蹈表现中的地位,它是艺术风格,艺术修养以及舞蹈中一切一切的最终体现者。我们甚至不妨可以说:没有成功的肢体训练,民间舞蹈就无法建立起其自身完整独立的教学体系,也不可能有民间舞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吴晓邦.中国艺术形体损伤治疗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