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论“因材施教”在职业教育教学中的应用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论“因材施教”在职业教育教学中的应用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 本文针对职业学院学生构成复杂、学习水平和能力参差不齐的特点,研究“因材施教”方法在教学中的应用。通过对学生进行分类,寻找学生学不好的根源,进而对症下药,提高教学质量,同时兼顾教学的公平性。

关键词: 因材施教 职业教育 教学方法

顾明远先生在2007年发表的《因材施教与教育公平》一文中指出,应从个体本位的角度,从个体发展的差异来讲教育差异,真正的教育公平不应该也并不是平均主义,而是为学生提供平等的、但是内容不同的机会。用一种规格、一种标准来要求每一个学生,对有些学生来讲可能是拔苗助长,对另一些学生来讲可能压抑他的潜能发展[1]。

职业学院学生构成复杂,生源广泛、学习态度和目的也各不相同,学习能力和学习水平参差不齐,很难采用学方式进行教学,需要老师在教学过程中真正做到“因材施教”。笔者以《网络工程与综合布线》课程教学为例,探讨“因材施教”在高等职业学校教学中的应用,可从四个方面着手。

一、把脉

所谓“把脉”,就是分析不同教学对象的特点,对“差生”找准“病根”,对其他学生则要找到其特点,把握其发展方向。

调查发现,职业学院学生存在的学习问题主要有两种。

一是想学但不知道怎么学,这种现象在高等职业学校特别普遍。高等职业学校的学生普遍中学时学习成绩不很理想,但是,对未来的向往、就业的压力使他们深深地体会到学好各门课程的重要性,因此特别想学好专业课。课堂上精力集中、课后认真复习、答疑课上积极向老师请教。但是因为学习基础比较差,对课程学习自信心不足,畏难情绪比较严重,学习效果不理想。

二是对课程学习兴趣不高,这种现象更多地出现在一些贪玩学生中。由于养成了贪玩好动的习惯,对学习兴趣不高。课堂上精力不集中,课后作业敷衍了事,仅仅为了学分而不得不上课,主动学习专业课的积极性不高。

二、“寻”根“问”底

在分析学生特点的基础上,进一步挖掘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以便对症下药。针对学生“不愿学”和“不敢学”的问题,我们做如下具体分析。

1.不愿学。产生不愿学思想的原因大体有两种。第一种是找不到学习该门课程的必要性,由于许多学生觉得以后不会从事网络工程与综合布线这门课程相关的工作,现实中不存在明确的应用需求,不知道网络工程与综合布线这门课程对他们有什么用,因此学习动力很小,认为是浪费时间,只是为了学分而听课,思想上不重视,只要考试通过即万事大吉,学习效果当然可想而知。第二种是思想懒惰,对网络工程与综合布线这种形式上比较枯燥的课程感到厌烦,提不起兴趣,上课就想睡觉或干脆不来上课。对这两种不同原因产生的厌烦情绪,需要老师从不同角度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针对第一种原因产生的问题,老师应该注重从生活、科研中引进更多的现实问题来解决。而对第二种原因导致的问题,老师需要改变教学方式,活跃课堂气氛。

2.不敢学。“不敢学”的原因主要是基础差,或者缺乏理论方面的学习天赋。大部分职业学院的学生的文化课基础都较差,有的甚至连初中水平都达不到,他们对理论较为复杂的课程第一反应是学不会。即使有一部分学生知道专业课程的学习对今后的工作很有用,希望加深对专业知识的了解和掌握,但基于以前有关文化学习不愉快的经验,对学好课程没有自信,认为文化学习就是大量枯燥的理论讲解,而且需要严格的训练和多年的积累,自己基础差,底子薄,肯定学不好,结果是破罐子破摔。

三、对症下药

解决学生不愿学的问题首先要求老师精选教学内容,增强服务意识,在重视基础知识的前提下尽量减少供需脱节的现象。深入了解他们需要什么,在实际生活中什么样的文化知识用得比较多,选择今后工作和研究中能用到的知识点和突破点,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科学文化的内在动力,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对老师而言,第一次上课往往很难对课程的地位和应用有整体把握,因此上课之前,应该很好地阅读教材的前言,并依据前言的引导,查阅相关资料,了解该门课程的应用领域,并对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和案例做好记录,作为备课时的参考材料。对高年级学生,应注意将教学与工作应用联系起来。事实上,对于高年级学生而言,已基本完成基础课程的学习,在后阶段更感兴趣的是所学知识的运用。很多学生已对自己将来的职业生涯有所规划,因此对知识的应用特别感兴趣。所以,将现代职业工作中的应用问题提炼成简单的应用实例,嵌入到课程教学中会对课程教学产生更好的效果。

其次,在教学方式上可大量采用案例式教学方法,在讲解抽象严格的定义和理论之前,首先通过通俗的例子介绍应用背景,使学生明白这部分专业知识解决什么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听课,提高学习兴趣。课间尽量避免大段的理论讲解,注意把知识点的应用背景用相对通俗化的语言解释清楚,集中说明掌握该专业知识的实际意义,每个理论的内容对应实际问题中的某个条件,在应用中需要注意的问题等。而有些理论知识的讲述可以让学生分阶段了解和掌握,可从简单一些的内容入手,让他们根据所学知识解决一些基本问题,掌握这部分知识大厦的框架,然后再对所学理论知识进行深入和细化,让学生在具有一定理论基础和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学习提高,将有助于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提高他们对专业知识学习的兴趣。《网络工程与综合布线》这门课程在高职学院的教学中比较吻合分阶段教学模式。这门课程的知识体系包含两个阶段。一是基本网络工程系统的组建,二是理论知识相对复杂的网络工程系统性能指标要求。通过先让学生掌握基本网络系统的组建,然后在此系统的基础上分析和讲解系统的性能指标要求,教学效果将显著增强。

针对学生基础参差不齐的问题,可在目标定位上进行小小的变通。说到底,我们并不期望所有学生都成为弱电工程方面的专家,众口难调,不同的人上同一门课程的目的不同,其要求及感受也会不一样。具体教学时,可以采取分层次讲授法,对同一个问题基本的东西尽量精讲细讲,争取让基础比较差的学生也能理解掌握,同时布置一些简单的测试,让基础差的同学对基本概念、基本结论及基本方法有较好的掌握,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考虑到基础好的同学的学习兴趣,在基础教学之外,简要介绍该领域最新的研究成果和有待进一步研究解决的问题及大致的研究思路,为基础较好和有兴趣的同学进一步学习研究提供空间。在讲课时不强调最后的结果,目的是让学生加深了解网络工程与综合布线的知识也有用武之地。虽然不是所有的学生都能完全掌握网络工程与综合布线这门课程的知识,但大部分学生可以解决这样或那样的现实问题。这样的学习效果,应该算是他们上一门专业课“想不到”的意外收获。而作为老师来讲,不能意外地给他们一个“想不到”,要有意识地给学生带来这样的“想不到”,甚至把它作为自己教学的目标之一。

四、“复诊”与改进

教学过程类似于哲学中的“认识-实践-再认识-再实践”这一迭代更新的过程,是教师与学生对世界的意义进行合作性建构的过程。专业课教学活动必须在与学生的反复交流中不断改进、提高。这种交流不应该仅仅停留在课间的聊天上,更应该通过一些有意义的活动对学生的能力和积极性进行检验,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大胆释疑,并将专业课活动轻松地从课堂上延伸到课外。譬如可以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教学活动的机会,让他们自己结合自己的专业知识进行案例式教学,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专业知识与技能、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教学活动经验。也可以通过布置课外作业的方式,检验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或通过课间互动的方式了解学生的疑问,等等。

总之,“复诊”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最重要的是怎样找到问题的真正答案。

五、教学反馈

笔者在2012年秋季将以上教学方法应用到了高职核心专业课程《网络工程与综合布线》的教学中,当时该班的学生构成和本文分析的非常类似,专业构成也比较复杂,两个教学班中包含两个专业的学生。将这些方法应用到教学中后,教学效果显著,学生最后考试的平均成绩达到了82分,相比没有采用该方法的教学班平均成绩高出10分。笔者在后来的第二课堂讲座中又遇到了这一批学生前来听课,他们对这门课程的第二课堂表现出很浓的兴趣,在回忆《网络工程与综合布线》课程学习过程时,他们感叹“网络工程与综合布线是所有专业课程中最简单、最好懂的”,表明当时确实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顾明远.因材施教与教育公平.现代大学教育,2007,6:1-3.

[2]王正明,易东云.测量数据建模与参数估计.长沙:国防科技大学出版社,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