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润泽情理 和畅主题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润泽情理 和畅主题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从近年来高考命题的倾向来看,侧重于比较纯粹说理与思辨性的命题数量有明显的下降趋势,而注重让考生有感而发的命题意识得到了进一步的强化。比如2006年上海卷的“我想握住你的手”,广东卷的“雕刻心中的天使”;2007年上海卷的“必须跨过这道坎”,天津卷的“有句话常挂在嘴边”,重庆卷的“酸甜苦辣说高考”,辽宁卷的“我能”,安徽卷的“提篮春光看妈妈”等,都比较适合于写成记叙性文体。这种趋势反映了高考作文命题逐渐回归作文本真的良好意图。因为“言为心声”的写作命意一直也应该是一切写作活动的根本宗旨。在开放与多元的主导思想统摄下,高考作文命题在经历浓郁的政治色彩和照应重大社会主题的泛政治与泛道德的路程之后,开始真正回归作文所要关涉的自身命意。对考生而言,他们再也不用站在国家与社会的高度来“发言”或做代言人了。这种由过去单一的将作文视为改善世道人心与反映时代旋律的器具行为,转变为关注考生对自我生命的思索与悟解以及对生活视域的倾情行为,让我们欣喜地感受到高考作文的一次可喜的飞跃。这种飞跃,可以极大地调动考生将自我放置在一个中心位置,并以此来带动考生向广远而深刻的人生界面掘进。

然而,把“我”放置到作文中去,以“我”的亲身经历为写作的基本素材,对考生来说,虽然拥有了比较充沛的言说的冲动和丰富的材料,但是如何将这些以感性为主的材料加工成一篇“有滋有味”的文章,也并不是那么容易的一件事。因为写出来的作文并不是对考生生活状貌的简单再现与复制,它需要考生对丰富的生活“原料”进行“艺术化”的加工与修润。否则,如果考生仅仅是遵奉对生活的“忠实”的原则,将“我”的所见所闻一一照搬到作文中去,虽然使作文具备了一定的质感,但是这样的文字读起来难免有粗糙之嫌,缺少为文所必须的情致和韵味。因此,如何认真审视叙述性文体的写作,使写出来的文章既有丰沛的情感,又具备一定的可读性,是应对高考作文的一大要点。

文题设计

中国的二十四节气不仅与物候、时令准确对应,而且还有着一个个内涵丰富的名字。让我们看看春季的几个节气:“立春”还带着残冬的余寒,但天气变暖,送来了春的气息,是一种转折,也是一个新旧交替的标志;“惊蛰”就像一个故事,一声春雷把万千蛰居沉睡的生命唤醒,就像父亲的棒喝,让顽劣的孩童懂得了奋进;“春分”这一天,太阳正当赤道上方,它将自己的光一丝不苟地均分给了地球南北,显示出一种公正。

请从“立春”、“惊蛰”、“春分”中,任选一个作为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构思点拔

这是以二十四节气中的三个节气为写作对象的命题作文。题目已经限定在春天三个节气之中。对三个节气的名称,首先要吃透它们的内涵。从所给的材料来看,已经分别将三个名称所具有的关键词语给出来了。“立春”表达了一种转折和新旧交替;“惊蛰”是一种唤醒;而“春分”则显示出一种公正。这样看来,“转折”、“唤醒”和“公正”将是理解和把握这三个名称的关键词语。

[失误作文]

立春

某考生

考场里静悄悄的,只听见沙沙的写字声在空旷的教室中回荡。

我心此刻却不甚明媚。时值盛夏,心中却是冰雪满天,仿佛有万千无法摆脱的愁苦。唉,这么长时间认真艰辛的复习,最终面对的只是一张苍白的试卷,怎不令人心生怅惘?背后有人长叹一声,无奈?抑或无聊?曾听师长说:“中考是人生的一个转折,对你这样的尖子无疑是一个枯木逢春、鲤鱼飞跃的机会。”“也许是吧。”我淡淡地回答。

心中似乎了然。中考过后,不是照样埋头苦读?纵使在高等学府深造,再过几年,面对的何尝不是一张苍白的试卷?何来转折?唉,想必,心中的寒冬还要持久,春天恐怕是不会来了吧!

窗外,杨柳青青,它们早已历过寒冬。立春的时候,它们可曾心生喜悦!它们整日吸收云雨天露,向上奋力地生长,不是最终都逃不过秋至叶枯的悲吗?既然如此,为何还要如此奋斗,如此勤劳?就在此时,一缕清风拂来,送来杨柳枝叶纯正的芳香,心神一阵清醒。我忽然想到,这杨柳不竭的轮回,奋力地生长,不就是为了这天地氤氲的清香吗?历经了一冬的寒冷,也许,它们的心早在盼望那个立春的温暖时刻,明知会有枯叶满天,明知会有雪冻寒枝,但这毕竟是个开始,也是个结束。立春过后,它们的清香终能溢满天地,绵绵长存。

是啊!中考的结果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那新旧交替后崭新的人生年轮。在这个年轮中,我们奋斗,我们欢笑,我们有信心让自己莘莘学子的气质与香华昭满天地!

不知何时,心中竟觉得暖意融融。心中了然:过程为主。立春过后,花儿终会开放,自己种下的辛苦之种终会生根、发芽,他日何愁不能香远益清,清濯天地?

有人提前交卷,我却决心坐到终场。是的,既是转折,何不让这个过程充实到无所遗憾?

[失误分析]

就本文内容来看,先是将场景设置在考场里。这样设置具有一定的特殊用意,就是能够使文章的“书写”点比较集中,同时也便于文章脉络的舒张。但是从文章后面所写的内容来看,一个明显的不足是文章显得比较“虚”,缺少比较实在的“土壤”。这样就使得文章所要表达的感情空泛有余而质性不足。例如从第二段开始,面对着正在进行着的考试,却引发了一大通抒情和议论。由于没有交代这种无奈或无聊的感情的具体“依托”,就这样凭空“创设”,多少显得有些矫情。而随后的一大段景色描写,意在通过这些景色的变换以显示自己心情的“转折”,也更加显得虚空。所以,就文章整体来看,缺少实质性的内容是本文最大的不足。

就文章脉络来看,也有一些不通畅的现象存在。既然将文章的“发生”时间选定在盛夏,那么就要保持这种时间上的相对一致。但是文章到了第四段,又将时间切换到“杨柳青青”的初春时节。因为有一个“窗外”方位词语的限制,可以确定这是实景。这样就与前面的时间不相对应了。这样看来,前面一大截文字所写的心情“败坏”所发生的时间是盛夏,和后面心情发生转折的春意融融关联就不是很大。当然这样说,并不是非要文章在时间上前后相贯,而是说作为文章的脉络,前后一定要贯通。这种贯通体现了一定的匠心安排,并不是随意的凑合。

就文章所要表现的主题来看,对立春所具有的“转折”内涵还是尽力在贴靠的。但是仔细推敲本文立意情况,发现,从一开始对中考的信心动摇到后来的信心坚定,意在表现自己心中所经受的“转折”的考验。也就是说,本文的立意基点还是由内心的摇摆不定到信心坚定的过程呈现,而到了最后,又将立意推延到“过程”上去。这样表现不是不可以,问题是这种“过程”的推出需要一定的铺垫,也就是说,“过程为主”的立意倾向须得在文章整体脉络中有所显现。而到了最后才突然“蹦”出来,多少显得有些突兀和生硬。另外,第三段所流露的消极思想倾向也与文章整体风格不相协调。

[升格作文]

立春

某考生

教室里静悄悄的,只听见沙沙的写字声、翻书声以及那些有些神经质的念叨声。

我坐在教室里。这是初三的最后一个学期。此时外面春光明媚,而我的心中却并没有被这怡人的春光所陶染,相反倒显得有万千无法摆脱的愁丝缠绕。唉,三年漫长而短暂的学习生涯就这么说完就完了。回头一望这三年的时光,我学得那么认真那么艰辛,可是老天似乎并没有那么垂青于我,每次考试成绩总是那么不上不下的,妈妈老是在我面前唠叨,某某家的孩子真有出息,考上了重点高中,将来一定能考上一个重点大学。我的耳朵都快被这些唠叨磨出老茧了。我知道妈妈的言外之意。可是我这“中不溜”的成绩能让我实现妈妈的愿望吗?每当我面对着一张张苍白的试卷,我的内心就丛生出缕缕怅惘。我望了望窗外,蓝天,白云,绿地,在温暖的阳光的照耀下,是那么的令人赏心悦目。此时我的耳边又忽地浮出一个声音,“中考是人生的一个转折,对我们大家来说无疑是一个枯木逢春、鲤鱼飞跃的好机会啊!”老师的谆谆教诲与殷切期望对我来说似乎是那么的遥远,我的人生也会像老师所说的那样会盼来一个枯木逢春般的大转折吗?

窗外,杨柳青青,它们早已历过寒冬。立春的时候,它们可曾心生喜悦!它们整日吸收云雨天露,向上奋力地生长,不是最终都逃不过秋至叶枯的悲吗?既然如此,为何还要如此奋斗,如此勤劳?就在此时,一缕清风拂来,送来杨柳枝叶纯正的芳香,心神一阵激灵。我忽然想到,这杨柳不竭的轮回,奋力地生长,不就是为了这天地氤氲的清香吗?历经了一冬的寒冷,也许,它们的心早在盼望那个立春的温暖时刻,明知会有枯叶满天,明知会有雪冻寒枝,但它们并在乎这些。它们心中只渴望一个崭新的开始,只渴望能够拥有一个充满生命姿采的过程。

我抬头望了一下黑板左上方,“离中考还有60天”几个字那么的醒目。是啊,也许60天之后我的中考成绩并不会如我所期待的那样出现什么奇迹,但我并不感到有什么意外。我环顾了一下周围,那些埋首在书山题海里的同学,他们有多少不是如我一样在那个重要的时节里迎来新旧交替后崭新的人生年轮?在这个年轮中,我们奋斗,我们挣扎;我们欢笑,我们痛苦。只要我们心中有主,有那一轮光明的太阳,我们的人生照样会春华秋实,诗意流芳。

改后评语

将原文的脉理顺畅起来。一是将场景发生地由考场变为教室。这样改动的目的是使文章所要表达的文理润畅起来,以改变原文发生在考场那种逼仄、急促的场景氛围。二是将场景发生的时间统一确定为立春时节。这样由立春时节“我”在教室里思绪的变化有了一个比较清晰的线索,这就是由眼前的实际情况想到将来的中考,思想由消沉转变为坦然沉静,时序上接续自然。三是让文章的神思清畅起来。即由“我”对自己目前成绩的不理想而产生的灰暗心情,再发展到最后的通畅明亮,表达了“我”的心情转折和精神的飞跃;同时也就立春所暗含的“转折”的意思嵌入到行为之中,使文章脉络分明,思路清俊。

改动比较大的是将原文比较玄虚的感情抒发充实起来,在第二段中不惜用大篇幅描画“我”的心情处境,“我”的成绩并不因为我的努力而有所提高,妈妈的期望,老师的教导,这一切足以构成一幅一个面临中考的人生转折的初中生情绪飞动的画面。正是由于这幅具体的画面的出,使得“我”的感情低沉有了一个踏实的依靠。同时再将中考来临时那种紧张的气氛通过黑板上方的醒目提示突出出来,以营造一种在压抑的紧张状态下人的情绪波动的场域,使人物活动的心情有了一个依托的场所。

就文章的立意而言,也将原文那种由“转折”而陡然跳转到“过程”的情形作了修正。一是在第三段开始做了一下铺垫。二是在结尾一段做了适当的“微调”,让“过程”不再那么显眼出来,而是含蓄地隐含在字里行间,使文意“流淌”自然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