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这堂课究竟是不是一堂好课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为更好地服务教育教学,我们有选择性地参与一些教研活动,以便了解教与学的具体状况,把握课程改革的发展动态。2012年,我们观摩了一堂教学研究课,执教课题为湖南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初中地理教材中的《西北地区》。在评课环节,与会教师结合研讨主题,踊跃发表了自己的见解。这堂课的课堂教学环节和评课环节,都给我们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
一、本课的学案设计及课堂描述
本课学案分为“西北地区的位置和范围”“西北地区的自然环境特征”“西北地区的经济地理特征”和“达标检测”四个部分,每个部分均设置了相应问题,主要以读图填图、材料分析、区域比较等形式呈现。执教教师提前将学案分发给了学生,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进行预习,并完成学案中的探究任务。
本课的主要教学过程如下:
在讲授“西北地区的位置和范围”环节,教师出示西北地区地图,要求学生读图说出西北地区的邻国和山脉、盆地、高原等主要地形区,了解西北地区的地理概况。在完成上述任务后,教师引导学生结合学习体验,归纳出“根据需要选择地图类型”“多幅地图叠加”“地图信息提取”“图文转换”“地图的形象记忆”“读图时要先读图例”等阅读地图、使用地图的一般方法。
在讲授“西北地区的自然环境特征”环节,教师出示两则材料,其一是教材中的阅读材料“从草原到荒漠”,其二是西北地区的年降水量分布图,引导学生探究学案中的问题。在完成上述任务后,引导学生归纳出做材料分析题的方法。根据学生讨论的内容,教师将解题步骤浓缩为“读、找、思、答”四字要诀。
在讲授“西北地区的经济地理特征”环节,教师出示三则材料,其一是西北地区、南方地区景观图,其二是介绍这两个地区农业灌溉方式的文字材料,其三是来自这两个地区的小朋友介绍自己家乡的文字材料,以及沙漠绿洲、南方水乡景观图,引导学生探究学案中的问题。在完成上述任务后,引导学生归纳出区域比较的方法。根据学生讨论的内容,教师将区域比较的方法整理为“了解对比的内容”“逐项进行对比”“根据要求进行对比”“在对比时适度进行发散”四个方面。
在“达标检测”环节,教师出示了一道西北地区的材料分析题,该题源于本地区近年的初中毕业会考试题。待学生完成练习后,教师结合本课所归纳的方法,对这道题的解题过程作了比较全面的分析。
二、评课中不同观点的激烈碰撞
在评课环节,教师发出了两种不同的声音。一种观点认为,这堂课存在多处不足,比如课堂推进速度太快,凭以往的教学经验来判断,学生不可能跟上这么快的教学节奏;教学没有覆盖到所有知识点,留有知识盲区;学生没有那么多时间进行课前预习和探究,肯定是为了配合公开课不得已而为之;与常态课堂严重不符,涉嫌公开课造假现象等。这些观点听起来铿锵有力,也着实吓人,因为仅凭上面提到的任何一条理由,就足以将这堂课彻底否定,一棍子打倒在地上。另一种观点认为,这堂课进行了许多有益的尝试,虽然存在瑕疵,仍不失为一堂具有探索意义的好课。就学习方式来看,从以教师讲授为主转变为以学生探究为主,学生在课前、课中自发地动起来了;就教学流程来看,对传统的教学流程作出了调整,从课堂讲授、课后练习转变为课前学习、课堂展示,实现了课前、课中的有效联动。本课践行了自主、探究、合作的先进理念,为实现“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的转变,为解决学生的素质提升与成绩提升的矛盾,做出了有价值的尝试。
在这场“头脑风暴”中,不同观点的交锋,在很大程度上激活了我们的思维。我们认为,首先这堂课与常态课堂确实不一样,因为这是一堂具有探索性质的教学研究课,如果与常态课堂一模一样,那么它作为教学研究样本的价值就大大削弱了。持否定态度的教师肯定忽略了一个前提,那就是学生在课前作了预习和探究,如果将学生在课前投入的时间算进来,这堂课至少有2个学时,他们也许就不会认为这堂课的推进速度太快,再说课堂推进速度的快慢,不能仅仅凭自己以往的教学经验来判断,应该主要看学生的课堂反应,从课堂观察来看,学生完全适应教师的教学节奏。其次,教学肯定要覆盖到教材中的所有知识点,但这并不等于所有知识点都必须由教师来讲授,有的知识点完全可以由学生通过自学来了解。在课堂教学中,应该倡导教师讲学生还不知道的,不必讲学生已经知道的;应该倡导教师讲学生自己学不会的,不必讲学生自己能学会的。最后,这堂课对常规教学流程作了调整,教师没有布置课后练习,而是将课后练习变为课前学习,将学生课后投入的时间挪到了课前,所投入的时间总量没有太大的出入。
除了评课中的肯定观点外,这堂课还具有两个显著的亮点。第一,这堂课凸显了地理教学的核心。地理教学的核心是什么?我们认为,地理教学的核心是让每一个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之中,以取得最大的学习效果,并提高学生的地理能力。这是设计一堂地理课和评价一堂地理课首先应考虑的关键问题。本堂课通过教师的教学设计和课堂引导,有效地促进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互动和主动参与,在探究问题和归纳方法的过程中,学生参与程度高,这些方法是经过学生讨论并归纳出来的,是师生集体智慧的结晶。第二,这堂课注重方法的归纳,关注能力的培养。这堂课的特点可用16个字概括:以课引例、以例得法、以法导练、以练转能,即根据本课内容引入恰当的例子,通过这些例子获得相应的方法,运用所获得的方法来指导解决相关的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将这些方法转化为自我的能力。本堂课淋漓尽致地体现了上述特点,每个教学环节设置了相应的例子和问题,教师引导学生在探究问题之后进行方法归纳,并运用这些方法去解答“达标检测”中的练习题,在练习的过程中实现地理技能的提升。
三、本课给教师带来的重要启示
这个听课评课案例与教师的专业发展密切相关,可以触发教师的深入思考,给教师带来多方面的启示。基于当前的教学情况,我们提出以下三个问题供教师参考。
(1)要提高教学技能,教师应该学会评课。在听课评课的过程中,教师会发现好的教学方法以及应当改进的方面,这种评课的学习有助于教师进行自我反思,发现自己教学中的长处和不足。评价一堂课的关键是应当从积极的、批评的角度,来分析课堂的各个方面,发现哪些方面有效地达到了课程目标,是怎么样达到课程目标的,还存在哪些方面的不足,怎么样来克服这些不足。在评课中,必须摒弃“一俊遮百丑”“一丑掩百俊”的极端态度,应该多追问“有什么”“为什么”“怎么办”。教师的专业发展需要动力,动力在哪里?动力来自于问题,而问题就是自己与优秀教师之间的差距,更是现实与理想之间的差距。
(2)要走上专业化发展的道路,教师应注重积累PCK。这个概念由美国舒尔曼教授于20世纪80年代率先提出。PCK是关于教师如何将自己所知道的学科内容,以学生易理解的方式加工、转化、表达与教授给学生的知识,是教师的个人教学经验、教师的学科内容知识和教育学的特殊整合。教师区别于生物学家、历史学家、作家和教育研究者,不在于他们掌握专业知识的质量和数量,而在于他们如何组织和使用知识。有经验的教师的知识是按照教学的视角组织的,作为帮助学生理解特定概念的基础。在交往中,我们发现有的教师的学科知识还算扎实,但他讲授的内容有时学生理解不了,或者学生不愿意学,更不喜欢学,这其实就是PCK欠缺的典型表现。在听课的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吸收优秀教师的教学经验,思考执教教师为什么要这样来处理知识,它背后的道理是什么,这样才会不断丰富自己的PCK。
(3)教师应当在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上做出有益的探索。一般来说,学生的学习过程总体分为两个阶段:第一是知识传授的阶段,第二是吸收和消化的过程,即知识内化的过程。2007年,美国两位教师提出了“颠倒教室”的理念,即教育者赋予学生更多的自由,把知识传授的过程放在教室外,让大家选择最适合自己的方式接受新知识,而把知识内化的过程放在教室内,以便生生之间、师生之间有更多的沟通和交流。“颠倒教室”颠倒了传统的教学流程,课前由学生自主学习,课堂中教师因材施教,或通过开展活动,来帮助学生掌握和运用课前学到的新知识和新技能。其实,“颠倒教室”并没有高深的理论,但带来的变化是惊人的,真正做到了以学生为中心和因材施教,学生的学习方式也真正做到了自主、探究、合作。我们特别提醒大家,本课是否运用了“颠倒教室”的理念,具备了“颠倒教室”的某些特质呢?
(作者单位:湖南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