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你老家哪里的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站在水泥地板上,突然一句“你老家是哪里的”,点燃了我思绪的火苗。当这些细薄如尘的问题随风飘起时,我的脑细胞就会急剧膨胀,可是有些人非要问出个所以然来,有时倦怠了就想转移话题,但是须臾过后,又“峰回路转”,返切到这个部位,真有些“树欲静而风不止”的味道了。
“你老家哪里的”、“父母是做什么工作的”、“家里有几口人”……当一连串形形、甚至涉及个人隐私的问题像走马灯一样流转时,我就有一种被风拽紧着衣襟的感觉,似乎不回答,彼此间就打不开话匣子了,抑或是只有把这些“条理”梳清了,交流的这条路上才没有障碍。
“八是自己的,卦是别人的。”不知现在的一些人为何对别人的“身世”备感兴趣,他们的手总会伺机伸进你生活的袋子里。有人甚至会把你的七大姑姨都给“刨”出来,残阳旧廊之上,连你单薄的影子长短几许都被人摸得一清二楚。
“你老家哪里的?”,有时我也会开玩笑地抛出一句,“从‘天堂’来的”,然后对方索性笑答一句:“那我是从地狱来的。”点到为止,一种疑惑的声音突然悬空,否则耳朵非得生出茧子来了,这些问题挑在肩上不觉得沉吗?还是某些问题不捅个明白,人的心里从此就会横上一堵墙,或者生出一道裂痕?
“你老家哪里的?”也许这仅仅只是客套话,是对方瞬间擦燃起的火花,没有丝毫恶意的色彩,但问的人多了,我的心谷就会产生断裂带,就像被套上了精神的紧箍咒,你一念起这个“咒”来,我的大脑就会犯疼,笃似一种久治不愈的病。一扇轻锁的门,你欲要一点一点去敲叩,或者窥视,即使你碰触到了那些背景的颜色,抑或是屋子内敞亮的风景,难道就会拨见人生美丽的曙光吗?
记得以前,有个人问我:“你是在哪里读书的?”我说在××省。
“××省哪里的?”
“××市!”
“××市的哪个学校?”
“一所普通院校!”
“究竟是哪一所院校啊?”
曝晒在一种强烈的阳光下,我像剥花生壳一样把他想知道的都剥给他看,那情形,跟警察在审讯室的盘问相差无几。幸好人家没探究到祖宗名姓,否则我还得到处去找族谱,然后戴上一副高度眼镜,一个字一个字地逐一查找。
幸哉!要是碰上个更能刨根究底的人,估计会从我的井内吊出一桶又一桶的心事,有些东西是我的家事,与你的衣食住行无关,与你的柴米油盐无关,与你如何在这个世界打转无关。有些东西,别人放在内心隐秘的地带,你要是去触探,就欠妥了。或者,别人不想多言,你再去发问,就不礼貌了。
由此,我想到了曾经看过的一篇稿子,说的是一个人离婚后,自己又得了难缠的病,可谓是祸不单行。在医院住院期间,一个陌生的妇女看到他不利索的腿脚时好心地过来没完没了地问询,比如说:“什么病?多少年了?怎么没家人陪你?为什么这么年轻就得这种病?”他的身心已经受够折磨的了,你再好奇摸这些“案卷”,不是往人家的伤口上撒盐吗?
当年白居易多管闲事以诗逼死关盼盼的一幕,仍在耳畔不时回响。关盼盼丧偶本是件伤痛的事,且在燕子楼执守了十余年,可谓是悲也相思,苦也相思。一朵香满江南的花,在泪水中日益憔悴。而白居易却言:“见说白杨堪作柱,争教红粉不成灰。”意思是说倘若真的情真义挚,为何不甘愿化作灰尘,追随夫君到九泉之下呢?正是这些诗句触到了关盼盼内心更深的痛楚,留下“自守空楼敛恨眉,形同春后牡丹枝;舍人不会人深意,讶道泉台不相随。”的绝句后含泪翩然离逝。白居易虽说不是有意的,但是这事却在他的心里面划下了一道永久的伤痕。
“你老家哪里的?”看似一个很简单的问题,却像放大镜一样放大了社会存在的某种通病。有些事情可问,有些过程不必问,有些东西不可问,有些问题人家含糊带过,你就不要一再穷追猛打了,理解自己,也要理解别人,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风吹打着玻璃,秋还在门前婉转,一句“你老家哪里的”让我的心搁满了思索的纤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