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中国声乐寻根之旅延安起航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中国声乐寻根之旅延安起航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什么是中国声乐的根?中国声乐之根快要断了吗?声乐教学怎样才能接续中国文化的香火?寻根之旅是不是只是个美好的愿望?9月19―20日,“首届追寻中国声乐之根研讨会”在延安大学鲁迅艺术学院举办。

关于中国声乐教学与发展之路的种种困惑在这里升腾,裹挟着与会者对声乐艺术的挚爱,凝聚成一种久违的感动,在陕北的民歌之海中,在诞生出《东方红》《黄河大合唱》《白毛女》的这片热土上。

面对虚伪:选择真诚

研讨会发起人、旅居德国的中国青年歌唱家龚琳娜谈起当年。“CCTV青歌赛得银奖后,我忽然成了名人,飞在各地演唱,其中80%是对口型。一次,我面对两万多人演唱前一天才进录音棚录好的一首新歌,当时我嘴里只是随着节奏在数着‘1、2、3’,望着那两万多双真诚的眼神,我忽然深深地被刺痛了。歌唱者是观众的老师,而我在假唱,在欺骗他们。我下定决心,从此再不假唱,我一定要拥有一方属于我的新的平台。”违反游戏规则的龚琳娜从此走上了一条“离经叛道”而又根植民族文化之路。在9月19日晚,“走生命的路――龚琳娜独唱音乐会”上,龚琳娜演唱了《登鹳雀楼》《走生命的路》《悲望》《好花红》《圪梁梁》《走西口》《黄河船夫曲》等创作歌曲和民歌,挥洒自如的演唱,物我两忘的意境,让人们看到了什么是在用心快乐地歌唱,体会到了真诚的力量。

与会专家、中央民族大学教授糜若如提及一个“笑话”。当年糜若如还在担任系主任一职。因为系里有位教师意大利民歌唱得不错,就被派到意大利进修,初到意大利免不了在意大利老师前展示一下。一曲意大利原文歌唱毕,两位意大利老师相对无言,疑惑地发问:您唱的是不是中文呀?“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身为教师,把自己弄不明白的事情教给学生,这就是欺骗。每一个做教师的请想一想,有没有欺骗学生的时候?”糜若如说。

有人说声乐教师好当,可以什么都不用做,只跟学生念叨“位置再高一点,气息再低一些”就行了,至于高到什么位置,低到什么程度就不用管了。而有人说声乐最不好教,因为你面对的学生声音条件不一,必须具备一双慧眼、超级耐心和专业精神。而民族声乐,又因中国多民族不同地区民歌的特性,更需要把握不同地区和不同风格作品的不同处理,对教师文化素质要求更高。在艺术求学之路上,谁都知道一位明师的指引有多么重,艺无止境,对教师而言同样“学无止境”。

面对浮躁:寻找本源

有位近年活跃在中国舞台的民歌手,可谓成功人士,面对无数学弟学妹关于成功的讨教,她在博客中宣称:三分靠专业,七分靠关系。她本人每次出场必锦衣华服,即便是出现在抗震义演的灾区现场。而专业呢,记者曾就其独唱音乐会采访业内专家,某专家直言不讳:“灯光、服装、伴舞、化妆、舞美都挺好,就是唱得不好”。

打开电视,如果你闭上眼睛听,对于众多歌手的演唱,你很可能分不出谁是谁,技术、功底自不必说,中国人有世界称道的好嗓子。但是每个人风格一样,分不出是哪一个时代哪一个地区的歌,也听不到歌者的性格、韵味。难道中国人的审美都只有一个口味?难道音乐学院只会教某个地区的民歌,只会培养某一种类型的歌唱家吗?

怀揣艺术理想的学子刚进校门,对未来的憧憬还那么强烈,却被老师谆谆教诲“唱得好没有用,不漂亮可不行,你把鼻子垫一下,脸再整一整,找个有钱有背景的,先把房子和车钥匙拿到手再说,这样你少辛苦几年。”于是大学学习成了最次要的事情,最美好的青春年华中艺术交了白卷。

置身在陕北高原,寻根之旅别有意义。歌唱家金家勤深情地说:“我演唱、研究陕北民歌四五十年了,对陕北民歌情有独钟,榆林小曲、迷糊调、二人台等等,这些好听的民歌没有人继承太可惜了。”歌唱家姜嘉锵对龚琳娜演绎的不同风格的民歌甚为欣赏:“邹文琴老师给龚琳娜打下了非常好的歌唱基础,在毫无障碍的技术保障下,龚琳娜在通过深入到不同地区的采风和研究,演绎出了不同的民族文化和地域特性,个性鲜明,既有继承,又有创新。唱民歌就是要学习民族文化,感受文化氛围”。

歌唱家白秉权当年在延安鲁艺走上歌唱之路,为了响应“走出小鲁艺,走进大鲁艺”的号召,她深入山野农村,潜心研究陕北民歌60余年。如今依然坚守西安教授全国各地前来求教的各路人士。她回忆起五六十年代,每个音乐学院都开设有民歌课,要求每位教师都要掌握一门戏曲。“因材施教、对症下药、因人而宜,这十二个字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不要拿一个模式套所有的学生,要培养出多种风格的人才来。”白秉权反对将“年轻人不喜欢民歌”当成院校不重视民歌学习的一个理由,因为白秉权周围聚集着一批年轻人学习陕北民歌,这个事实不能漠视。

糜若如教授呼吁,每一位少数民族地区来的学生,都首先要热爱、研究本民族的音乐文化,先把本地区的民歌唱好,了解一种风格之后才能真正地形成自己的演唱风格。星海音乐学院教授袁东艳早在几年前就开始指导学生深入客家地区研究客家文化,如今很有成效,算得上是对客家文化的一种积极传承。

面对荒芜:期待春天

歌唱家万山红接到研讨会邀请时,第一个反应是感觉不可思议:“当年我初进中国歌剧舞剧院时,时常听到郭兰英等老一辈艺术家谈到艺术之根这类话题。现在都忙着挣钱了,好久没听到这样的话了。”静静地一想,甚少参加各类研讨会的万山红觉得“我一定得去,前辈们对我寄希望很大,社会如此复杂,如果我不来关注这件事,会很愧疚。”万山红提倡在深入研究民歌的基础上,做不同的探索,追求东西方文化的融合。“创新的精神不能丢,思维不能断。人的脚只有踩在地上走路才能有力,在延安,在鲁艺这片土地上,我仿佛找到了一种归属感”。作为活跃在舞台上的歌唱家,万山红强调对舞台艺术的拼搏,“老师明白了,教给学生,学生站在舞台演绎从血液里流出来的情感和艺术时,我不信观众不买账,谁说中国高雅艺术没有市场?”

男高音歌唱家孙健给处在困境中的学子打气:“面对现实,不逃避,不愤怒,要忍耐,坚守民族文化和高雅艺术的品质和追求”。南京晓庄艺术学院副教授张豫宁、北京现代音乐学院教师孙艳红、南京艺术学院副教授史小玲、湖南艺术职业学院教师舒心、延安大学鲁迅艺术学院教师程琴等也表达了继承学习民族民间文化的愿望和热情。白明理、杨仲青、李政飞、刘春风等陕山两地的民歌手也闻讯前来,他们激情奉上《女娃寻汉》《走西口》《东方红》《大青山》《赶性灵》等一曲曲风味十足的表演,让人们深深体味到代代相传的民歌的魅力。

作为培养出龚琳娜这样敢于创新的歌唱家的老师,邹文琴一直非常小心地保护着每一位学生的个性和特质。她深深懂得歌唱家的个性对于繁荣教学和舞台的重要性。“每个人都是宇宙间的一粒微尘,要坚持艺术的良心,不要被别人牵着鼻子走,永远跟民族音乐学习,为中国声乐尽自己的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