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华丽大气 气势恢宏 寓意深刻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响彻夜空的千人鼓乐、和谐一致的武术表演、动人的民间传说、美妙的音乐演奏……上海用一场华丽大气、气势恢宏、寓意深刻的开幕式,让全球观众感受到中外文化相结合的魅力和特奥运动的独特风采,令各国媒体掀起了一波“中国热”。开幕式以“和谐:人类共同的梦想”为主题,以“特殊性、国际性和民族性”相融合为原则,在形式上突出国际理念、凸现中国色彩,适应智障人特点;在内容上突出民族性内涵,融入国际元素,不仅令在场的八万观众感到震撼,也令全世界为特奥精神的强大魅力所感动。
“这次特奥会的开幕式非常精彩,是梦想的实现,是一场视觉的盛宴。”国际特奥会董事奥斯基尔肯尼表示,开幕式将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用非常鲜明的色彩加以呈现,“平等、包容、接受”的特奥理念,在这次开幕式中得到清晰的体现。“即使是和享誉盛名的1992年巴塞罗那奥运会相比,也毫不逊色。”
作为奥运三大系列赛事之一,特奥会在中国的成功举办,对即将到来的北京奥运会和广州亚运会,其意义不同凡响。本文试从美学角度审视2007年上海特奥会开幕式,分析它表现和反映美的方式以及所具有的美学特征,希望能为即将到来的北京奥运会和广州亚运会开幕式主题演出的构思和设计提供一点参考。
奋争生活的社会美
特奥会开幕式演出分为四个篇章展开,分别演绎特奥会的四种精神:“勇气――人类精神的力量”、“分享――我们共同的关爱”、“技能――认识自身的潜能”和“欢乐――共同庆祝的时刻”,展现了智障人士自强不息、奋力拼搏的精神风貌,表现了全人类相互关爱、携手共进的崇高理想。美学研究认为,生命奋争的社会美是一切美的最原始的存在形态,它充分体现了人的创造性,以感性的光辉显示着运动、抗争之美。
由特奥运动员担纲主角的开幕式,本身就体现了智障人士奋争生活的社会之美,让人震撼,令人惊叹。因为一个平常人能轻易完成的动作,对智障人来说却是很大的挑战。序曲:千人表演的威风锣鼓《一致的心跳》,以锣鼓敲击象征人的心跳。当一位特奥运动员以鼓声击出人类心跳的声音时,全场3000面威风锣鼓一起擂响,磅礴肆意而又整齐一致的鼓声,从四面八方相互应和,震撼天地,传达出全世界人类的勇气和共同心跳。
在“勇气――人类精神的力量”篇章中,智障女孩腾春云扮演的“打鱼少女”撑着一叶小舟,摇橹驾舟踏波而来。她撒网、她挥汗;随着乌云翻滚,狂风大作,一叶小舟在漫无边际的滚滚洪涛中挣扎,虽颠簸不已却勇往直前;蓝色的波涛由人群组成,他们浮载着又颠荡着年轻人和小船,构成人类社会一种险峻的命运。全场响起了年轻人响亮的心声:“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敢比天命,谁更有力?”这是自勉,又是挑战,挑战磨难重重的“天命”。
终于,小舟冲破惊涛骇浪,迎来了一条海龙,从龙口中摘取了一颗硕大的明珠。龙腾祥瑞的中国式结尾,彰显出只要努力不放弃,梦想就能成真的真理,而那只漂浮颠簸的小船不就是坎坷起伏的人生写照吗?原本深奥的哲理演绎得如此简洁明白,给人启迪,发人深省,催人奋进。生活的奋争,对于智力和肢体不很健全的群体来说,更有一种惊心动魄的抗争之美。
产生更大震撼性效果的是“技能――认识自身的潜能”篇章中那段“扶手的长城”。千名武术学校学生组成的棍术演出团身穿白色服装,手持长木棍大显身手,棒击天地,砰然有声。突然,他们发现了两位试图艰难攀越高度的残障人士。“于是,就像接到了至高无上的命令,所有的操练者立即放弃各自的潇洒,用他们手中的长棍顷刻之间搭建组接成了一道扶持和救助的‘白色长城’。攀越者攀得艰难,却发现自己要攀越的高度却在众人肩上;攀越者没有扶手,却发现众人手上的少林棍此刻全都竖立起来,成了自己的拐杖!”①
纯白的肩膀组成的长城和通道,整齐的棍棒组成的拐杖森林,使两位残障人士的攀越立即成了摄人魂魄的情节高潮。看到这里,总会令人凝神屏息、热泪盈眶。两个攀越者的任何一个踉跄和趔趄,都牵动着全场人的脉搏。观众的注意力,由贯通天地人心的人道暖流所维系。“毫无疑问,这是极其罕见的有关崇高和圣洁的‘人类场面’。天下没有一个人是充分健全的,人人都是摸着众人提供的拐杖、攀援在众人的肩膀上;而众人,也因为向别人提供了援助而走向健全。”②
当这两名残奥会运动员手脚并用,用尽全力,历尽艰辛,从会场的两侧分别攀爬过人体搭成的“长城”,登上“烽火台”,成功地牵手,并向全场观众挥手致意时,全场都被这一幕极具象征意义和勇气精神的艺术构思感染了,无数观众为之动容。正如莫文蔚所说:“每一位特奥运动员心里,都有一座蜿蜒的长城,他们要付出比常人更多的艰辛,才能攀上生命的巅峰。”
色彩、形体、音乐交融的形式美
“形式美是一种重要的特殊的美的形态,是以实践的历史积淀(原始积淀、生活积淀)为基础的,以艺术积淀、心理积淀为中介而形成的,是对自然规律的某种概括、抽象,由美的外在形式提炼和演化而形成的。它虽然表现为似乎是脱离了内容的一种纯粹的形式,但是仍然或多或少、或隐或显的蕴含着这样那样的某种社会内容,启示或传达着某种社会观念和信息,表现出某种韵味和意义。”③因而它与社会美是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
构成形式美的感性质料主要包括色彩、形体和声音。色彩是构成美的世界的必不可少的元素,由人的视觉器官所能感知的空间性的美,可以引起人的审美感受。色彩因与人的生活实践相联系而被赋予一定的社会生活内容和观念意味。上海特奥会运用了带有和平、宁静情绪的蓝色,象征生命、青春的绿色,代表热烈、激情的红色,充满明朗和温暖的黄色,还有永恒的紫色、皎洁的白色……不同颜色、亮度的灯光融合在一起,不仅通过颜色和亮度的强弱变化产生视觉效果上的美感体验,而且配合开幕式所表现的不同情绪和不同故事,体现了全人类和谐共处的特奥会主题。当影视明星成龙拿出道具包里的彩色绸巾,用响亮的声音和观众一同高喊:“你好!”时,全场万千丝巾挥舞,赤、橙、黄、绿、青、蓝、紫……全场顿时成了彩色的欢迎海洋,使智障运动员们深感被强大的暖流所包围。
形体美也是构成美的必不可少的感性质料,是美的无尽源泉。特奥会开幕式的整场演出全力展示了一种发自人性和心灵的,是中国更是世界的,能够在庞大的场面中牵动每个人情感的,既美丽又有冲击力的感性动态造型。这些造型的不断展现,“一方面巧妙地呈现着生物体的线条美和形体美;另一方面,这些被赋予特殊意义的造型在表演中承载的自然形状,由于被人类的实践所把握和运用而逐渐积淀了某种社会意义,从而升华和演化为震撼人们心灵的动感形式美。”④例如一叶小舟毫不畏惧地在惊涛骇浪上飞翔,象征着战胜人生挫折的勇气;由许多段绳子编结而成的中国结象征着团结一致的精神;巨龙的奔腾是特奥事业蓬勃发展的象征;而那沿着少林棍搭起阶梯的攀登更是对信念和勇气的礼赞……这种形式美所激发人们的理性思维和潜意识的张扬手法,运用得相当奏效,使开幕式形式得以放大,内涵得以外现。
声音是人的听觉器官所能感知到的时间性的美,在表现主体的内心情绪、情感等方面,有着其他因素所不及的优越性。开幕式中古老编钟缓缓奏响了清扬的“序曲”,唤起我们对历史无尽的回忆;谭盾的那段充满生命的天籁乐曲,完全突破了近年来中国晚会一味追求“欢庆气氛”的浅薄,忧伤、豪迈,让我们看到了沙漠跋涉者与长天大地的对话,对自己心灵的询问;马友友演奏的华丽舒缓的大提琴声与几万观众的哨声组接在一起,变成了意味深长的宏大和声,感天动地;“爱重回大地,你我在一起。时间记得我名字,我曾勇敢不放弃……”智障儿童的歌声引起全场的共鸣,伴随着“你行,我也行!”,“I KNOW,I CAN!”……这飞扬激越的旋律,所有人的心跳都汇成了一个节拍,全世界的心愿都凝聚在了一起。
音乐与画面的融合,音响与动作的默契,形、色、声的完美交织,充分体现了形式美各要素的和谐组合。
世界与民族交汇的艺术美
依据“越有民族性越有世界地位”这一艺术美学的论断,越能表现本民族特色的开幕式,就越具有公众性、轰动性和独创性,更能冲击人们的文化心理防线以至引起人们的巨大共鸣。
“巴塞罗那、悉尼、汉城、雅典奥运会开幕式虽各具特色,但最让人大饱眼福和发出惊叹的是各主办国都把本土文化搬上了奥运会,向世界展示本民族的辉煌历史和最优秀的民族风情。”⑤如汉城奥运会的开幕式以民间阿里郎的故事作为民族特色而一炮走红。雅典为世界奉献了一个“梦幻般”的奥运开幕式,把希腊雕塑、绘画、音乐、文学、历史有机地结合到一起,不但给人以视觉上的冲击,也使人们对古希腊神话世界产生无限的遐想。特别是希腊人将他们引以为傲的爱琴海“搬”进了奥林匹克运动场,穿着古装、扮演众神的演员们在蓝色的爱琴海上飘荡,在光影迷幻的现代体育场中忽隐忽现,让全世界的观众眼前为之一亮。
本届特奥会开幕式从头到尾贯穿了浓浓的中国元素:金色的巨龙、蜿蜒的长城、黑白两色的太极图案、红色长灯笼组成的象征团结一致的中国结造型,还有演员穿着的汉服、独特的中国功夫以及悠扬的古典民乐旋律……不论哪一项,都向全世界展示着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在传统文化中,中华武术特别能代表中国体育文化、民族精神以及文化性格。少林拳和太极拳更是中华武术中不同风格的两大亮点:少林拳是中国武术与佛教结合的结晶,是我国外家拳的典型代表;而太极拳融合了易学、阴阳五行,是中华武术与中国哲学结合的结晶,是我国内家拳的代表。特奥会上不仅孔武有力的少林拳棍给人们留下深刻的印象,更耐人寻味的是“技能”篇所倾情演绎的中国太极拳的魅力:在一片绿色丛林前,两名高手表演太极,随后150位演员同舞太极,舞台上瞬间出现一幅黑白两色人群组成的太极图案,黑中有白,白中有黑,象征着阴阳平衡的和谐。
中国五十六个民族的特色服饰也在开幕式上通过不同方式、在不同场合呈现给全球观众,不仅体现了中国多元文化融合下灿烂的服饰文化,营造出开幕式和谐、欢乐、热情的氛围,更与特奥会“平等、接受、包容”的精神相一致,体现了中国社会的整体和谐。
但是,只有民族的元素是代表不了奥运会的普遍精神,也不能代表改革开放时代中国人的精神和胸怀。所以,开幕式成功的关键不仅在于如何表现代表中华民族五千年文化的中国元素,还在于如何提炼出中国与世界融合的元素,体现中国历史文化渊源中与世界融合的历程。也就是说,要真正做到中西合璧,做到中国元素与世界元素的巧妙结合。
本届特奥会的开幕式是西方与中方人员的智慧共同融合交流的结果:主题歌曲《你行,我也行!》融合了东西方的音乐元素,其中既有琵琶、笛子、二胡等体现中国风的音乐元素,也融入了当前流行的包括说唱等在内的西方流行音乐风格,兼顾纯净与热烈、国际化与本土化,旋律欢快奔放,洋溢着乐观情绪;特奥形象大使郎朗与父亲郎国任合奏的一曲中国民乐《赛马》,将钢琴和二胡这两种东西方乐器有机地结合起来,奏出了和谐的音符,体现了中西合璧的人类文化的共通之处;谭盾的“天地与我为一”,独具匠心地用英语表现李白诗句的浪漫意境,将英语和古汉语完美地结合在一起,使全球亿万观众感受到中外文化结合的魅力。
2007年上海特奥会已落下帷幕,2010年广州亚运会已进入运作周期,更为紧迫的2008年北京奥运会正成为世界期待和瞩目的焦点。作为主办国文化的“窗口”,开幕式的演出具有至关重要的地位。上海特奥会开幕式演出所体现的美学意蕴,为我们提供了许多值得借鉴的东西。可以设想,北京奥运会的开幕式,其内容应蕴涵丰富的中国文化意境,在东方人宁静淡泊、友善和谐中迸发激情和活力,在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的紧密结合中,创造出魔幻式的虚拟情景,把中国的“情”与现代的“境”结合起来,使之形神结合,内外并存,这就是美学艺术的“象外之象”和“境外之境”的意境。
注释:
①②余秋雨.《我们找到它了――谈今年世界特奥会开幕式的构思》.余秋雨博客
③ 李戎主编.《美学概论》.齐鲁书社.1999年版
④侯艳清,田雨普.《多哈亚运会开幕式的美学审视》.《体育文化导刊》.2007年第4期
⑤ 王俊奇.《2008北京奥运开幕式体育民俗文化的开发与利用》.《体育科学研究》.2007年6月
(作者单位:漳州师范学院新闻传播系)
栏目责编:曾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