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唐代沿丝绸之路药材贸易情况研究的方向和意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唐代沿丝绸之路药材贸易情况研究的方向和意义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 本文认为目前关于唐代长安至中亚地区经丝绸之路药材贸易情况研究方向应是:中亚药商将胡药带入内地并完成贸易的具体方式、唐代中国的药材沿丝绸之路出口至中亚地区的相关内容、唐政府对沿丝绸之路药材贸易的管控情况、唐代胡药的活株引进和本地栽培情况等。并论述了研究这一问题应突破难点及其意义

【关键词】 唐代;丝绸之路;药材贸易;研究方向;意义

一、研究状况

唐代丝绸之路是古代丝绸之路的重要组成部分,沿丝绸之路的朝贡、贸易情况在当时极为普遍,规模相当宏大,其中尤以中亚地区的粟特人与汉人之间的贸易活动为多,与之相关的历史资料也比较丰富,因此这历来是中外学者关注的焦点。但是,专门研究药材这一特殊商品在唐代长安至中亚地区沿丝绸之路贸易情况的论著目前还是比较少见,与之相关的成果大多散见于唐代“丝路”贸易的著作或论文之中,缺乏独立篇幅的、具有针对性的研究。李明伟的专著《丝绸之路贸易研究》(新疆人民出版社2010年出版)从古代丝绸之路的开拓一直写到清代沿丝绸之路的贸易活动,其间唐代“丝路”贸易部分篇幅最长,内容极其详实,论及阿魏、荜茇等胡药沿丝绸之路被引入中原地区,后来为我国唐以降的医疗事业所利用。在这些被引入的胡药当中,有一类并非完全以医疗为目的的特殊药材――香药,颇受唐人欢迎,陕师大温翠芳博士的毕业论文《唐代外来香药研究》(重庆出版社2008年出版)从各类香药的来源、用途以及贸易情况详细探讨了唐代香药经丝绸之路流入长安等地的情况。此外,还有何敦铎的《唐代对外贸易及其成就》(载于《史学月刊》1989年第6期)、程喜霖的《唐代过所与胡汉商人贸易》(载于《西域研究》1995年第1期)、卞蓉荣、韩海梅的《丝绸之路上唐与中亚粟特的文明交流》(载于《西安文理学院学报》2015年第4期)、岳东的《唐代六胡州、洛阳间的粟特商队》(载于《晋阳学刊》2015年第4期),这些学术论文在不同程度上涉及到唐代外来药材经丝绸之路由中亚地区进入内地的情况。我国的药材在唐代亦有沿丝绸之路运往中亚等地的,法国学者阿里・马扎海所著《丝绸之路和中国文明》一书中,有《大黄和丝绸之路》一章,论及中药材大黄在汉唐时期就已经丝绸之路运往中亚、西亚甚至欧洲,大黄是唐代的少数出口药材之一。以中亚粟特人为主的胡商在长安等地经商者甚众,葛承雍的《论唐代长安西域移民的生活环境》(载于《西域研究》2005年第3期)、杨磊、孟楠的《唐代西域胡商在内地的活动及其管理启示》(载于《兰台世界》2015年第24期)描述了中亚商人在内地经商生活的场景。这些商人中有些专门进行药材的贸易,陈明的《“商胡辄自夸”:中古胡商的药材贸易与作伪》(载于《历史研究》2007年第4期)考证了唐代胡商的胡药经营情况,以及他们以次充好、真中杂伪,在药物的性能、形状、颜色、质地等方面作假的行为。在来自中亚、西亚的胡商越来越多的情况下,唐政府一直在加强和完善对胡商的管理。李叶宏的《唐朝丝绸之路贸易管理法律制度探析――以过所为例》(载于《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09年第5期)讨论了唐代针对胡商的过所制度,这是唐朝政府管理丝路贸易的重要手段,它的实施有效地维护了丝绸之路贸易的正常秩序,保护了商人与商品的安全。刘晶芳的《唐朝丝绸之路贸易管理法律制度析论》(载于《兰台世界》2014年第12期)则从法律制度的变更角度分析了唐王朝对胡商的管理。

目前需要针对唐代长安至中亚地区经丝绸之路药材贸易情况做以专门的、有针对性的研究,试图填补该问题研究上的空白。具体来说,基本研究内容包括以下四方面:

二、研究方向

1、中亚药商将胡药带入内地并完成贸易的具体方式

我国医药学历史久远,体系完善,但是为何在唐代中亚等地区的商人能够将外来药材沿丝绸之路带入内地,并很快为国人接受,这很值得具体研究。另外,在唐代来自中亚的商人(主要是粟特人)将中亚、西亚甚至欧洲、非洲的一些药材带入国内,完成交易。这些胡药是以怎样的方式和途径进行买卖,这些药材在唐代究竟价值几何,均需进一步考证和研究。药材的买卖是在怎样的交易场所,存在什么交易形式,如何影响唐人的生活,都属于此方面研究所关注的内容。

2、唐代中国的药材沿丝绸之路出口至中亚地区的相关内容

从汉代开始就有我国药材沿丝绸之路运往海外的记录,但迄今为止,学界对宋代以前中药材的对外传播研究有限,因此,唐长安及其他内地地区的中药材出口情况研究也是本课题研究的重点内容,中药材中的哪些药材在唐代经由丝绸之路传播到中亚以及西亚、欧洲、非洲北部地区,与此同时,来自我国内地的各类中药材如何影响这些地区人民生活,为当地人民祛病救灾、和谐生活带来怎样的帮助,亦是需要查考的重点。

3、唐政府对沿丝绸之路药材贸易的管控情况,包括相关的政府机构、官员、制度、法律等

唐代沿丝绸之路的商品贸易规模巨大,因此政府出台了很多专门管理贸易的制度或者法律,但其中如何针对药材运输、买卖的政策、制度,仍需具体进行研究。另外,针对胡商或本地商人在长安等地经营外来药材,有着怎样的管控手段,亦须进一步研究探讨。

4、唐代胡药的活株引进和本地栽培情况

从整个中国历史上来看,有大量海外药材活株引进并成功完成本地栽培的文献记录,较为有名的例如明清时期由印度引入中国的番泻叶。那么,唐代沿丝绸之路的药材贸易过程中,究竟有多少种药材被成功引入内地完成本地化的培育,值得深究,这也是一个涉及到中国科技史、医学史、农业史和经济史的重要历史问题。

概而论之,本课题所涉及的基本内容包括唐代中亚地区沿丝绸之路进入中国内地的胡商、胡药以及我国沿丝绸之路出口至中亚地区的药材等相关的全部问题,这涵盖了唐代长安至中亚地区的政治、经济、医药、贸易、地理、科技、农业、人口以及百姓生活习惯等诸多方面问题,值得深入地进行探讨和研究。

三、难点突破

本课题针对唐代长安至中亚各国药材贸易的研究,主要需突破以下三个难题:

1、唐政府对于药材进出口贸易出台了怎样的具有针对性的管理制度

药材是一种特殊的商品,从汉朝开始沿丝绸之路的贸易中都存在药材的身影,但唐王朝是否和后来的宋朝一样针对药材进行了具有针对性的国家管控措施,有待进一步考证。目前所见各种关于丝绸之路贸易史的研究成果,均未明确指出唐朝政府如何管理药材的输入输出,本课题拟进行具有针对性的考证和研究,尽可能地突破这一历史研究的空白。

2、非香药药材经由中亚进入长安及其它内地地区的原因、途径以及具体的贸易情况

唐代有大量胡药流入内地,这一点在唐代及其后的医书中可窥见一斑,但是关于药材在唐代如何经中亚地区、我国新疆地区完成贸易,在贸易过程中又是如何管控,目前资料较少,不易考证。故需要翻阅大量不常见资料,如有可能甚至需要查阅海外资料。

3、中药材沿丝绸之路出口至中亚地区并对当地产生影响情况研究

中药材(如大黄)经中亚、西亚商队带出国门的记载,自汉代就已经开始产生了,但是我国史料往往记录极简,又未有中药材如何影响当地人民生活的文献,因此中医药对海外的影响研究往往受到限制。近年来,随着不少海外资料,特别是西亚、中亚地区的文献资料的发掘和翻译,有利于我们对该问题重新认识和加以探讨,这也有利于我们更了解历史上中医药的海外影响,对今天中医药走出国门提供借鉴。

四、研究意义

对这一问题进行研究,有利于理清我国唐代时期中亚地区与我国,特别是唐长安一代在医药方面的往来。从唐以降各种医书药方来看,大量的外来药物进入我国,丰富了祖国中医药学的内容,但是此前对于外来药物如何沿丝绸之路经中亚地区进入我国并为我国医家接受,学界讨论甚少。本课题希望通过发掘资料,对比中外史料,并进行个学科文献之间的交叉比较,能够尽可能详尽地将外来药物国药化的过程呈现出来,还原历史。

对这一问题进行研究,有利于明确药材这种特殊商品在沿丝绸之路贸易过程中的特殊地位。德国学者李希霍芬1877年出版《中国》第一卷指出,在中国古代丝绸之路贸易中,药材是仅次于丝绸的重要商品。但就目前来看,丝绸之路虽然已存在了数千年,但是学界对于沿丝绸之路药材的贸易情况研究还有待深入,本课题的研究,至少可以明确唐代药材贸易的情况,这对沿丝路药材贸易这个大问题可以有一定的贡献。

对这一问题进行研究,有利于对明确我国医药学在海外地区的影响具有辅助作用。任何事物的传播和影响首先是实物的交流,医药学也不例外。中国医药学,特别是养生学,在海外地区具有一定的影响,这种影响在早期也是通过药材或其他与之相关的实物的交流而产生的,因此对于本课题的深入研究,有利于进一步明确中医药学在中亚、西亚甚至欧洲产生了怎样的影响,以及如何产生影响。

对这一问题进行研究,有利于中医药借力“一带一路”战略扩大海外影响。近年来,祖国中医药事业在海外的影响力日益扩大,在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等中亚国家也掀起了学习中医药原理、利用中医药技术的热潮,本课题的深入研究将为有力地推广中医药事业奠定一定的基础,找到一定的规律。与此同时也能更好地了解中医药应当从什么角度更好地融入中亚以及西亚医学,为当地人民做出更大贡献。

对这一问题进行研究,有利于为“中医药”这个特殊商品和文化产品找到更好的海外传播途径,有利于为陕西中医药事业开拓更广阔的海外市场。研究历史是为了找到规律,目前我国正在全力致力于中医药事业的海外扩展,试图使更多的国家和地区人民接受接纳中医药,那么这就需要在历史中找到相关的规律,按规律办事,推动中医药事业的国际化。

【参考文献】

[1] 马勇.东南亚与海上丝绸之路[J].云南社会科学,2001.06.

[2] 李叶宏.唐朝丝绸之路贸易管理法律制度探析[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5.

【作者简介】

姜 辉,男,河北沧州人,陕西中医药大学人文管理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中医药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