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画面组接要“合法”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画面组接要“合法”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画面组接要“合法”,说的是影像镜头排列组合必须符合视觉艺术的特定“法则”。

影像通过屏幕来传达信息,屏幕大小规定了人们观看的范围,带有某种限制性,同时影像又是借助画面的组接来表现其情节内容的,那么,先后出现的一个一个镜头应当符合人们眼睛观察的习惯。这就要求画面组接合乎“视觉规则”,不但要保证情节内容的连续性,而且应当讲究视觉效果流畅性。换句话说,镜头编排不仅要考虑故事情节连贯,还须确保观众眼睛得以舒适;既要内容上说得通,逻辑思维“合理”,还要让人眼睛看得顺,于视觉规则“合法”。

笔者看过一些朋友剪辑的片子,其中不乏存在画面组接不“合”视觉规则之“法”的问题。视觉规则常常被人忽略,有些朋友注重编辑技术操作,却不知道还有“视觉规则”这一说,几乎没往这上面想,于是错了也不知其错,因而有必要补补课。个别人以为能熟练地操作电脑软件就是会编辑,其余无关紧要,在他眼中管它什么“规则”不“规则”,这就有失偏颇了。

对编辑设备操作使用是“硬性”的,最终结果是“能不能”把镜头接起来,自然十分重要,属于“会不会”的问题;而画面组接的规则是“软性”的,是脑子里的“认识”和“想法”,解决的是“该不该”把这两个镜头接起来,接得“对不对”、“合适不合适”、“好不好”乃至是否够得上“巧妙”的问题。前者重技术,后者重理念,属于不同层面的两个问题。“理念”往往不为人所重视,殊不知这恰恰体现影视编导的创作思想,是编辑艺术的“学问”之所在。

多种多样,本文仅就几种常见的“不合法”现象作简要分析:

“同场同景”

也许朋友们曾经看到过电视新闻采访的镜头有时会出现这样的情况被采访对象在说话时,突然我们感到眼前一“跳”,画面中说话的人稍微“抖”了一下,移动了一点位置,看起来很不舒服。这是什么原因呢?原来是因为被采访对象说话本来是“连续拍摄”的“一个镜头”,经编辑加工去掉一部分不需要的内容,然后再接起来,这样就成了“两个镜头”。相邻的两个镜头,对象未变,景别相同、背景环境照旧,而人物的动作及所处画面中的位置稍稍有些变动,这就是影像编辑中所忌讳的“同场同景”组接。

“同场同景”镜头直接连在一起,违反画面组接的“视觉规则”,会造成观众眼前出现“跳”的感觉,显然不符合人们的视觉习惯。那么,如何避免出现同场同景镜头呢?

1.变换拍摄对象

画面组接要求相邻镜头首选不同的对象,变换关系人物或主体、陪体。

拍摄时在完成前一个镜头后,接着应换其他的对象。后期编辑时在“同场同景”的两个镜头中间插入一个其他对象镜头来作间隔。例如,在上述被采访对象说话镜头剪接缝处插入记者倾听镜头或者话筒的空镜头。

2.改变拍摄角度

应改变拍摄角度,使视觉形象更加丰富多彩,也使画面更具变化。

后期编辑时选用不同角度的镜头来接,避免“同场同景”的画面硬接而造成不“合法”。

3.变换景别构图

如果相邻镜头是同一对象,应选用不同景别的镜头。

无论对象是否相同,前后相邻的两个镜头都应考虑变换景别。

如果拍摄不同对象,前后相邻的两个镜头不换景别的话,那么至少要改变构图,使被摄人物位置在画面中一个略偏左,一个稍偏右。否则前后两个镜头人物都在画面同一位置,有可能出现十分滑稽的效果,比如“男人变女人”、“姑娘变老头”之类。

4.“软接”处理

既为同一对象又是相同景别且无合适的镜头用来作间隔,非得“同场同景”相邻组接,那么必须采取“软接”的措施,如“淡出淡入”、“叠化”或“白闪”等技术处理。

需要注意的是,通常镜头组接只要“硬接”即可,无须“软接”,更不应无缘无故采用“转场”特技,以免破坏影片整体节奏。

那么违反“视觉规则”的组接方式必须禁绝吗?不!不可一概而论。由于创作的特殊需要而故意“违反”镜头组接规则的另当别论,关键在于有没有“创作需要”的特别原因,还要看运用是否“合适”乃至“巧妙”。有道理且用得巧妙的,不仅不错且属难得之上品。即如“同场同景”组接本该注意避免发生,但如今有人在某些广告片中巧妙地加以利用,偏偏就采取此种方式在同一机位多次拍摄相同的动作,然后把这些“同场同景”镜头硬接在一起,制造出“跳”的视觉效果来刺激人们的眼球,以强化印象让观众“记住”画面内容,从而达到宣传的目的。

“越轴”镜头

轴线,是指由于被摄人物或物体的朝向、运动和被摄体之间的交流关系所形成的一条虚拟直线。

轴线问题是影像摄制的基础常识,每个摄像和编辑人员都应当掌握。

轴线分为关系轴线和运动轴线。

关系轴线是指人物之间的相互位置所形成的交流关系或人与物体所处位置的一条虚拟线。

运动轴线是指人物或物体运动,其运动方向在画面上所形成的一条虚拟线。

摄像师在表现人物之间的相互位置交流关系或被摄人物、物体的运动而作出机位变动、进行镜头调度时,为保证被摄对象在电视画面空间合理的位置关系和统一的运动方向,应当遵守“轴线规则”。

轴线规则要求摄像机镜头应该在轴线的一侧区域内设置机位或安排运动。通俗地说就是:前后相邻的两个镜头,不能跨越180度到人物(或物体)的另一个侧面拍摄。否则就会“越轴”,造成被摄体一会儿向右,一会儿向左的现象,令人摸不着头脑。

符合“轴线规则”的画面,被摄主体的位置关系和运动方向始终是确定的,其变化是合乎视觉逻辑的。

运动方向一致人物关系对应的镜头剪辑在一起,视觉上合理画面流畅节奏显得平缓。反之违反轴线规则的,视觉上出现“跳”的感觉,心理上又觉得不可思议。

轴线规则在实际运用中对表现画面内容、叙述故事情节、视觉观赏效果以及创造心理节奏等方面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通常情况下,画面剪辑应当符合“轴线规则”,以形成正常的情绪节奏。

1.遵守轴线规则

遵守轴线规则的画面,内容表现得合理具有逻辑性。

在叙述故事情节方面,遵守轴线规则的画面具有叙事的连贯性。

观众观看遵守轴线规则的画面,视觉流畅观赏心理具有稳定性。

遵守轴线规则的画面,节奏平稳和顺,违反轴线规则的画面产生停顿、跳跃的感觉。

由于失误而造成越轴镜头,应在后期编辑时借助中性(正面或背面)镜头、大特写镜头或空镜头等来间隔组接,作调整弥补的技术处理。

2.违反轴线规则

遵守轴线规则可算是起码的常识,可是在特殊情况下,由于特定的内容和情绪表现的需要,可以巧妙利用轴线规则作为手段来创造影片的节奏。采用“反轴线”组接方式故意使画面“越轴”,营造出紧张、激烈、急促的节奏,表现慌乱、危急、惊险等情绪。 气氛,造成强烈的视觉心理节奏。例如获奖影片《可可西里》中有一组镜头,“反轴线”剪辑法运用得极其精当,创造出震撼人心的艺术效果。

不合常法的组接方式,某些大导演偶尔也会巧妙地“玩一把”。前不久在某大片中出现一组画面一辆小汽车行驶在山路上遇到迎面而来的大货车,危险!画面用特别短的镜头硬接,形成多个“跳点”使观众眼前不住地“闪”从而引起特别注意,这时人们也许会发现大货车车身上有鲜明的“XX牌油”字样,不经意间看了一条由编导精心设计的广告。

镜头运动及方向

1.静接静、动接动

一般说来,镜头组接应遵循“静接静”、“动接动”的规则,即“固定镜头”与“固定镜头”相接,“运动镜头”与“运动镜头”相接。

“固定镜头”接“运动镜头”,接点应当在运动镜头的起幅或落幅中(即镜头固定状态时)。如果前一个是固定镜头,后一个是运动镜头,那么必须有起幅,也就是用处于固定状态的起幅与前一个固定镜头组接;如果前一个是运动镜头,必须有落幅,后面才能接固定镜头。这实质上还是“静接静”的道理。

“固定镜头”与“运动镜头”的运动状态(即非“起、落幅”中)直接“硬接”,不符合“视觉规则”,应当采用“软接”(如“叠化”)的方式,避免观看时产生“跳动”感。

2.动-静组接

动态画面与静态画面相组接,特技转场的效果可以缓解并弱化动静的冲突,使画面过渡平缓自然,避免冒失、突兀感。

主体人物运动状态的镜头,一般不与同一人物静止状态的镜头直接组接,避免逻辑上的不合理,造成观众心理上不可思议。如果非得要接,可用空镜头作间隔。

3.镜头反向运动

如果相邻的两个镜头都是运动镜头,那么应当注意运动方向和运动速度。

假如前一个镜头向左“摇”,紧接着后一个镜头向右“摇”,或者先来一个“拉”,马上又来一个“推”,看起来很不舒服。镜头组接明显违反“视觉规则”,务必多加注意。

4.“出画”和“入画”

拍摄运动人物,有时故意让主体走出画面,然后再接其他镜头,这样的组接是合理的。镜头的视觉效果不至于生硬突兀,后期编辑处理也比较方便。

如果安排主体“出画”后再接“入画”,那么应当特别注意左右方向要合乎常理,必须保觉“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5.特殊处理

固定状态的镜头与运动状态的镜头一般不宜连接在一起,由于内容表述的需要而非接不可的,那么应当采用“叠化”的方式,而且重叠的时间应适当长一些。(视具体情况而定)。

运动镜头的组接重在动作的分解与组合,摄像师必须对被摄主体的运动有所了解,掌握动作的分解点,预留动作变化的空间,接点应安排在出现动作变化趋势的时刻,在后一个镜头中让动作完成。拍摄现场如果条件允许时间充裕最好多拍几条,还应注意前后镜头动作要有适当的重叠,以确保在后期精编时有足够的余量。

镜头组接违反视觉规则的现象远不止上述几种,其他还有诸如光线明暗、色彩相对以及影调冷暖而造成的画面明显不同产生强烈反差等等。凡可能引起视觉心理和情绪节奏不协调的,均属“不合法”,后期编辑应当设法予以解决或参照以上办法进行处理。

从根本上说,解决视觉规则“不合法”问题取决于前期的拍摄。其要点在于:把编辑的“理念”落实到拍摄中去,确保原始素材镜头“到位”!该“有”的镜头必须“有”,镜头拍出不同的“花色品种”并有足够的数量,还得备齐各种样式的全景、大特写、中性镜头和空镜头。那么后期编辑便有挑选的余地,就可避免“无米下锅”之窘。假如能够做到“无编辑拍摄”,镜头组接工作在拍摄现场就有条不紊地“完成”,画面基本“顺溜”,后期稍作“修整”便得以“锦上添花”,那么这就进入更高境界了,当属尤其难能可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