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还要靠学生自己读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还要靠学生自己读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傍晚,和几个同事在操场散步,发现一群学生正在排演课本剧《孔乙己》。

一个扮孔乙己的学生坐在一蒲团上,用手撑地走到人群中央。大家见了,大笑起来。因为笑声很大,所以“孔乙己”第一次低声说的“温一碗酒”都没有被人听到。

“温一碗酒。”“孔乙己”继续说。

掌柜的扮演者伸出头说:“孔乙己么?你还欠十九个钱呢!”

“这……下回还清罢。这一回是现钱,酒要好。”“孔乙己”边说边摸口袋。

“掌柜的”笑嘻嘻地问:“孔乙己,你又偷了东西了?”

“不要取笑!”

“取笑?要是不偷,怎么会打断腿?”

“孔乙己”向四周看了看,低声说道:“跌断,跌,跌……”

大家见了,又大笑起来。

……

看着孩子们那一张张兴奋的脸,听着他们那仿佛从心底发出的笑声,笔者总觉得有些别扭。

鲁迅的幽默不是哗众取宠、一笑了之,而是从骨髓里溢露出来的世事洞明、人情练达和深刻犀利。他总是怀着深切的同情去描写“不幸人们”的痛苦遭遇以及他们身上的“国民性弱点”,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又总是怀着满腔的愤懑表现对旧制度、旧观点以及其维护者的憎恨。因此,单纯的幽默或讽刺都无法准确地传递他那爱恨交织的复杂心理。他的幽默是“含泪的微笑”,是掩饰在表面的平静和滑稽之下的沉郁和严肃。喜剧性的孔乙己,在封建科举制度的毒害下,最终不得不走向悲剧性的毁灭。所以,在文中,鲁迅是以乐境写哀情,是以喜剧形式表现悲剧内容。孔乙己的言行固然引人发笑,但听着“众人”发出的阵阵哄笑,我们心中涌起的应是丝丝悲凉。可眼前的孩子,表现出的分明是只有“微笑”。

当然,这些孩子只是十多岁的中学生,并非专业演员,要求他们把作者那种爱恨交加的复杂心理通过表演展现出来似乎有些不切实际。而对于这一点,他们的老师不可能不知道,为什么还要孩子勉为其难呢?

旁边的一个同事悄悄地对我说:“这样做‘潮’呀,你想,哪一节获奖的赛课上会没有音乐、表演和其他多媒体等手段?”

想想也是,在当前的教学活动中,为了展示素质教育的成果,打破学科之间的界限,把更多的手段引进课堂这似乎是大势所趋。课上,学生或听或说或看,或跳或唱或演,热闹非凡。有的把语文课搬进了剧场,有的把生物课搬进了大自然,有的课堂上充满令人眼花缭乱的声、光、电……而这样做,得到的评价大多是令人满意的。

笔者认为,这并非是真正的素质教育,而是所谓的作秀式“素质教育”。

去年6月27日,《中国青年报》发表了《教育返祖现象》一文,其中有这样一段精彩的论述:“恕我直言,如果作秀式‘素质教育’可以部分归结为‘情景式教学’或‘形象化教学’,那么,为‘素质教育’所包装或掩盖的很可能是一种教育思维的倒退,一种不折不扣的教育返祖现象。因为,说到底,现代学校教育是一种书面教育或书本教育,由原始的‘情景式教育’发展到书面教育曾标志着教育史上最大的方法论革命,因为最简单的书面概念也是一种‘类’的抽象,而没有这种抽象,学校教育的系统性、整体性或全面性是不可能的。在这个意义上,一味地回归“情景式教育”是对“读图时代”的无原则迎合,它使学生的知识过程起于形象,又终于形象,而‘读图时代’的孩子所缺的恰恰不是形象,而是抽象思维的能力,迎合这种形象性生存的“素质教育”几乎必定陷入‘形象的狂欢’:到剧场上语文课,比如看《雷雨》,既免去了教师的教之累,又免掉了学生的学之苦,大家皆大欢喜,不亦乐乎!但学生来了,看了,然后走了,印象中只有四凤的美和鲁大海的不解风情。剧场里的《雷雨》已完全剥夺了学生在课文《雷雨》中本应得到的想象与思考空间。”

毋庸置疑,作者的上述看法可谓鞭辟入里、入木三分。再说回《孔乙己》,鲁迅先生在充分认清封建制度吃人本质的基础上,通过塑造孔乙己这一封建末世科举制度殉葬品的形象,对残害人性的科举制度和病态社会的冷漠无情,做了辛辣的嘲讽和无情的批判。语文教学不是戏剧欣赏,是通过语言文字的训练,来培养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作品里的场景和人物活动,不是通过表演让学生看出来的,而是让学生通过读书自己想象出来的。“一千个读者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正是阅读的魅力所在。所以,我们的语文教学应该返回原点、正本清源,从语言文字入手,放手让学生读书。从学生的课堂表现来看,这样做表面上或许会显得有些清冷,但学生的思维恰恰是最活跃的:因为在读中,他们才会走进咸亨酒店;因为在读中,他们才会看到孔乙己的长衫;因为在读中,他们才会看清文字背后鲁迅先生那“含泪的微笑”。

作者单位 江苏省扬州市广陵区李典学校

(栏目责编 甘 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