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文化经典的误译对中国文化软实力的影响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文化经典的误译对中国文化软实力的影响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 文化经典蕴含着中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是我国优秀文化的体现。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的传播与弘扬,是我国文化软实力提升的关键所在。在“文化走出去”这一环节,翻译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误译又是翻译所不可避免的一个现象。只有遵循科学的翻译方法与译文衡量指标,再加上严谨的治学态度与扎实的双语功底,才能减少误译,正确且巧妙地传播文化经典中的正能量,增强中国的文化软实力。

关键词: 文化经典 误译 文化软实力

1.引言

文化经典体现了我国深厚的文化底蕴与文化内涵。文化经典借助翻译传播到国外,与其他国家进行异文化交流。刘明东、陈圣白认为翻译是跨文化交流中重要的桥梁,翻译对国家文化软实力有着很大的影响,如果充分利用翻译这一要素,对提升文化软实力有很大的帮助。然而,在文化经典的译著中,或多或少存在误译的现象,这就使得我国的文化经典内涵无法很好地在国外得到传播与发扬光大,进而对我国的文化软实力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本文通过对文化经典的误译的观察,以及纵观先行研究的理论,分析误译的形式、产生的原因与对文化软实力的影响,最后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2.先行研究

2.1翻译中误译的形式与产生原因的相关研究

A.范司永、邓玉珍在分析文学文本翻译中“误译”的种类时,总结出:

a.前理解发生的误译

由于译者与作品的作者有不一样的文化背景,因此他们在各自的背景下所受到如语言、社会、等文化因素的不同影响,有一定的主体文化的思维定势。而译者在翻译作品的时候是以“前理解”为前提的,这种“前理解”构成了译者的主观意识,且在潜意识里无形地支配译者不自觉地做出相应的反应,让译者用本有的文化意识理解原文的信息,然后将其所理解的在译文中表现出来。

b.有意、无意的发生的误译

有意识的误译是由于译者对于个人的翻译原则或是其他独特的追求而进行的创造性翻译。此类误译甚至是译者考虑到译语国的文化习惯,或是对于其他因素的考虑,如道德、政治等,而进行的“有意误译”。

无意识的误译主要的原因是由于译者的疏忽大意,再加上外语功底不深厚及对原语文化缺乏了解所造成的。

针对其产生的原因,范司永、邓玉珍认为:第一是译者考虑到读者的价值观念与思维习惯甚至是审美取向的不同,所以在对译文的处理上不得不背离原作;第二是译者为了忠实地反应原作的表达方式与习惯,而违背了读者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审美取向。

B.毛小丽针对翻译中的误译类型总结为:理解错误与表达错误。在考察其产生的原因时,总结为:“译者的翻译主张”与“译者对语境把握不足”。

C.肖艳认为,误译这种现象很普遍,它是在翻译中不可避免的行为。对于误译的类型,有“无意误译”和“有意误译”两种。针对误译产生的原因,提出了以下几点:

a.译者的态度;

b.译者的外语修养;

c.译者主体性及其创造性叛逆;

d.文化因素:文化缺失;文化差异;

e.意识形态的影响。

D.徐B在解读汉文化经典误读误译现象解析中提到了导致汉文化经典误读误译的现象的原因有两点:

a.受制于译者文化背景不同而造成的;

b.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导致的。

E.王雯认为误译产生的原因有:

a.两种语言的差异;

b.文化差异;

c.阐释性误译;

d.翻译策略不当。

2.2翻译对文化软实力的影响的相关研究

A.关于翻译与文化软实力的关系,刘明东,陈圣白(2012)认为:

a.翻译助增文化软实力;

b.翻译体现文化软实力;

c.翻译展示文化软实力。

刘明东、陈圣白指出:为了进一步提升中国的文化软实力就必须采用两种方式:第一是实行“拿来主义”,将其他国家的先进文化理念吸收、为我所用,丰富我国的文化;第二是实行“送去主义”,把中国的优秀文化输出到世界各国,从而影响世界的文化并丰富世界的文化。而翻译在这一跨文化交际中起着不可缺少的作用。

B.幸红娟(2009)指出:翻译实践在保存本民族的文化实力、借鉴其他民族的文化优势因素方面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跨越时空的翻译实践让文化的真正意义充分显现,让理解的源泉不断涌现,使意想不到的意义关系得以体现,这对于保存文化软实力来说,是一种重要的途径。

3.误译的形式、存在的原因以及对文化软实力的影响

3.1误译的形式

我们认为,关于误译的形式,主要可以分为消极的误译与积极的误译两种。“没有误译的译文是根本不存在的。”确实如此,由于“语言具有不可译性”(林璋,2008),再加上译者的语言水平及“前理解”或是“偏见”(肖艳,2010)的影响,出现误译在所难免。但是,我们认为有些误译是可以避免的。

消极的误译是不忠实的翻译,消极的误译使译文与原文有偏差,甚至有可能出现译文与原文完全相反的情况。但是,积极的误译是由于作者考虑源语文化与译语文化的融合,从而采取了一些翻译策略,使得译作更容易让译语的读者接受。(肖艳,2010)认为:积极的误译可以促进译入语国家对源语文化的接受和容纳,同时也丰富了译入语的文化。

消极的误译如:

(1)《羌村三首(其一)》之“妻孥怪我在,惊定还拭泪”:

“My wife and children start to see me here / Surprise scarce vanquished wipes a furtive tear”.

为使“here”与“tear”押韵,竟译成了“一滴诡秘的眼泪(a furtive tear)”。

(李特夫,2013)

积极的误译如:

(2)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①Man proposes,Heaven disposes.

②Man proposes,God disposes.

译文①和译文②的区别在于对“天”字的翻译上。“天”在中国的文化中具有佛教和道教的色彩;然而“God”在英美文化具有基督教的色彩,译文②显然是采用了归化法,这种方法有利于英美读者的接受,但是不利于“天”这一中国独特文化意象的传播。

(金萍,2004)

3.2误译产生的原因

3.2.1消极误译产生的原因

我们认为,消极的误译产生的原因可以总结如下:

A.译者的态度。译者在翻译文章时,如果没有端正态度,翻译后没有再多检查几遍的话,就有可能出差错甚至是大错。我们应该具有钱钟书在《林纾的翻译》中所表明的翻译者应该具备的品质。“一是严谨治学的态度;二是翻译不仅仅需要自如运用翻译技巧,还要求译者始终保持饱满的精神,执着的热情。”(覃晓琪,2014)

B.译者的母语与外语水平。一位译者在有深厚的外语功底的同时,还需具备良好的母语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在处理原文与译文时能处于游刃有余的状态,不至于顾了整体而遗失了局部。

C.翻译方法不当。关于翻译的方法,都会提到一直以来热议的“归化-异化”的讨论。“归化强调的是译文的流畅性;异化的意见则认为应该更多地引进异域的视角。”(林璋,2008)不管使用哪种方法,我们认为,最理想的是将其两种方法结合,归化中有异化,异化中有归化。这样可以充分发挥两种方法的长处,尽量做到使译文没有纰漏。

3.2.2积极误译产生的原因

我们认为,积极的误译产生的原因为文化因素。当译者在处理原文中的具有源语文化因素的表达的时候,可能会遇到译文语言中没有与其对应的文化现象。这时译者可能会倾向于将生搬硬套的逐字翻译变为符合译文语言的表达习惯的表达,甚至是更具文学色彩的说法。这种圆润的处理方法在文化经典的翻译与文化的传播与交流上,是具有积极作用的。

3.3误译对文化软实力的影响

我国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是我国文化软实力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翻译在文化传播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文化经典中的误译将会对我国的文化传播及国外对我国文化的理解造成一定的障碍甚至是误解。

但是,并不是所有的误译都是不好的。上述提到的,误译可以分为消极的误译及积极的误译。积极的误译能更好地处理文化差异所带来的两个语言之间的交流困难。然而,消极的误译则是译者的大敌,是必须尽量避免的。

观察一下我国文化软实力的现状,我国的文化软实力还相对弱小。“与其他文化强国相比,中国域外文化软实力相对弱小,以中国在美国的文化软实力水平为例,2008年芝加哥全球事务委员会(The Chicago Council of Global Affairs)与东亚研究所(East Asia Institute)对各国软实力指数进行了调查,中国在日本韩国印度尼西亚越南的软实力均超过0.51,在越南达到了0.74,然而在美国的软实力只有0.47,位列倒数第一,与最高的越南相比相差了0.27之多。”(刘佳,2013)

当然,这个现象并不全是文化经典作品的误译所造成的。另外,要让我国的文化软实力提高,让我国的文化走出去,走得更好更远的话,除了谭振江(2013)提到的“以自身建设为前提基础;以文化自觉、自信为内驱力;以价值观念为源泉;以和谐世界为宗旨”外,我们认为,更应该抓好文化经典的翻译在跨文化传播这一环节。翻译在跨文化传播与文化软实力的体现中,起着一种充分条件的作用。为只有将我国的文化经典翻译到位、出色,才能将我国几千年的文明古国的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想传播到国外,让世界了解我国,展现我国的文化魅力与实力,从而逐步提升中国的文化方面在国际上的影响力,进一步达到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的目的。

4.解决措施

“没有误译的译文是根本不存在的。”(河盛好藏,刘多田译,1986)只有正确地对待误译,才能积极地处理好误译所带来的不良效果。当然,我们所需要提防的是消极的误译。如何防止消极的误译,得从其原因着手。

4.1针对译者的态度所带来的误译的消除方法

在教育培养译者的时候,需向译者学习人员教导负责任的态度的理念。如果没有认真严谨的态度,可能就会翻译出“箱子里没有多余的房间(room)了”(覃晓琪,2014)这样令人贻笑大方的译文。

4.2针对译者的母语外语水平问题所带来的误译的消除方法

在进行翻译教学时,除了重视母语与外语的转换能力之外,其实,母语的教育也是分不开的,而这点往往是老师们在进行翻译教学时最容易忽视的一点。在翻译教学中,老师们除了重视翻译方法的传授等之外,更应该将母语的重要性传达给翻译学习者。(李佩琦,2009)指出:母语能力的培养是一条贯穿全部翻译教学内容的主要线索,它也是达到人才培养目标的要素;从翻译观的演变历史来看,在翻译教学中,母语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重要的环节。甚至随着人们对翻译认识的不断提高,母语的重要性也不断得到强化。

4.3针对翻译方法不当所带来的误译的消除方法

对于翻译的方法,有多种多样。概括起来说,一般分为“直译”和“意译”,即备受热议的“异化”与“归化”的问题。对于采用哪种方法,我们认为,最折中与理想的办法是采用异化与归化想结合的方法。处理不同的译本,灵活地运用该两种方法,可以游刃有余于原文与译文之间,达到尽量减少误译。

另外,关于译文的衡量指标,我们接受林璋提出的“可接受性+最大对应关系”的观点。林璋指出:“好的译文必须同时具备可接受性和最大的对应关系。”只有将该衡量标准时时刻刻揣摩,并运用于翻译的实践中,才能产出高水准的译文,达成更好地将文化传播的目的。

5.结语

日本的小林香雄说:“翻译作品中肯定有误译存在,这如同空气中包含着氧气一样。”(河盛好藏,刘多田译,1986)翻译中的误译可以分为积极的误译与消极的误译。积极的误译有利于文化差异及语言不可译性问题的处理;消极的误译是译者的大敌,也是文化传播途径中、我国文化软实力提升中的拦路虎。只有通过科学的翻译理论的指导与遵守正确的译文衡量指标,再加上严谨的治学的翻译态度与夯实的母语、外语基础,才能出色地将我国的文化经典译出“中国特色”,才能将我国源远流长的文化情愫不失偏颇地、准确地传达到国外,让中国从“拿来主义”变成“输出主义”,让我国博大精深的文化走出去,实现我国的优秀理念遍布世界的理想,并大力提升我国的文化软实力。

参考文献:

[1]范司永,邓玉珍.文学文本翻译中“误译”的缘由及对策[J].电影评介,2008(17):106.

[2]河盛好藏,著.刘多田,译.正确对待误译[J].中国翻译,1986(03):57.

[3]金萍.文化传播的翻译策略[J].昌吉学院学报,2004(1):48-49.

[4]刘佳.中国文化实力的复兴困境及战略转型――以中国文化软实力在美国的发展状况为分析样本[J].南都学坛,2013,VOL33(5):95.

[5]刘明东,陈圣白.翻译与文化软实力探析[J].外国语文,2012,VOL28(4):99-102.

[6]李佩琦.对翻译教学中母语地位的反思[J].职教论坛,2009(32):33.

[7]李特夫.跨文化传播的译事之殇――英美杜诗英译中的误读、误译研究[J].中华文化论坛,2013(07):130.

[8]林璋.关于译文的质量指标[J].日语学习与研究,2008,总第137期,1-6.

[9]毛小丽.翻译中的误译类型及其解释[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VOL28(5):85-87.

[10]覃晓琪.解读钱钟书的《林纾的翻译》[J].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4,3-4.

[11]王雯.《花笺记》英译本误译类型及其成因[J].海外英语,2013(06):153.

[12]幸红娟.“文化软实力”与《道德经》英译[J].外语教育外语教学,2009,总第248期,50.

[13]肖艳.文学翻译中的误译问题――以《红楼梦》为例[J].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

[14]徐B.汉文化经典误读误译现象解析:以威利《论语》译本为例[J].外国语,2010,VOL3(6):63-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