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中国信用体系建设回顾与展望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中国信用体系建设回顾与展望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随着我国信用经济和信用法规体系的不断确立,政府,企业、个人都将在信用体系中进一步确立自己的定位和作用,这将为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奠定更坚实的基础。

2009年中国信用体系建设的成效与特点

伴随着2009年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目标的实现,我国的信用体系和信用市场的建设也取得了明显成效,表现出一系列新的特征,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信用经济呈现快速发展的趋势

尽管源于美国的金融危机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信用工具的过渡衍生所致,但从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历史来看,信用在社会经济发展存在巨大的正面作用,它是社会经济活动中不可或缺的剂和调节手段。2009年,随着我国市场制度的不断完善,信用经济的规模也呈现出快速发展的趋势。

首先,从作为居民个人信用支付手段的银行卡的持有量看,2009年我国银行卡发行规模已经达到19.4亿张,相当于人均持有1.49张。从持有的地区结构看,经济发达地区人均持卡量高于经济欠发达地区。北京、上海、天津、广东和浙江位居前五位,人均持卡量分别为6.24张、4.93张、4.32张、3.07张和2.98张,最高的北京地区达到6张,已超过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目前,信用卡的发放对象主要是针对有稳定收入来源的城市居民客户,同时,各大银行也开始把在校的大学生和研究生作为了信用卡的重要客户群。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信用卡作为一种重要的支付手段正在改变着人们的支付观念和消费行为。

其次,企业信用往来的业务规模增速加快。据统计,即使在深受金融危机影响的2009年第二季度,全国使用非现金支付工具办理支付业务共计523006.97万笔,金额1678922.21亿元,分别较上年同期增长17.8%和6.6%,增速比第一季度分别加快0.4个百分点和8.2个百分点。其中,票据业务20759.85万笔,金额635172.15亿元,分别占非现金支付工具业务量的4.0%和37.8%;银行卡业务481 403.65万笔,金额398842.89亿元,分别占非现金支付工具业务量的92.0%和23.8%;汇兑、委托收款等结算方式业务20843.47万笔,金额644907.17亿元,分别占非现金支付工具业务量的4.0%和38.4%。由于受经济环境的影响,第二季度票据业务笔数同比减少3.5%,降幅较上年同期放缓8.2个百分点,但金额同比增长4.4%;银行卡业务笔数同比增长19.3%,金额同比增长24.1%;结算方式业务笔数同比增加10.0%,金额同比增长0.02%。

再者,激增的房地产贷款已成为信用经济的主要部分。2009年各省、直辖市的GDP中房地产业的贡献已占相当比重,房地产信贷将对我国经济的整体发展产生重要影响。从已经公布业绩的中行、建行以及工行的数据来看,2009年建行房地产业贷款余额占公司类贷款比重为7.44%,房地产开发贷款新增292.70亿元,增幅8.89%。中行的年报显示,截至2009年末,中行房地产贷款余额为2419亿元,包括房地产开发贷款、土地储备贷款和资产支持类贷款三部分,较上年末增加871亿元,占人民币公司贷款比重7.62%。其中,房地产开发贷款1486亿元,占人民币公司贷款比重为4.68%。工行2009年年报显示,截至期末,该行房地产贷款占公司类贷款比重由2008年末的10.6%上升到11%。该行2009年房地产贷款增加951.37亿元,增长27.8%。

从各地区的情况来看,以上海为例,截至2009年末,上海中外资银行房地产贷款余额为7604亿元,全年增加1630.7亿元,其中,房地产开发贷款余额2678.5亿元,比年初增加496.1亿元,同比增加406.2亿元。全年个人住房贷款余额4184.5亿元,比年初增加1070.8亿元,同比增加981.9亿元。截至2009年末,上海市中外资银行房地产不良贷款余额54.6亿元,比年初减少7.1亿元;不良率为0.72%,比年初下降0.32个百分点。目前,房地产贷款质量控制良好,其不良率比全部贷款平均不良率低0.46个百分点。

(二)产品质量和安全生产问题有所改善

产品质量和安全生产是企业管理水平的综合体现,也是企业社会责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核心是提供让消费者满意的产品和优质的服务。从2009年的情况看,上述问题的总体状况较2008年有所改善。

首先,产品质量总体保持平稳。根据中国消费者协会的统计,2009年共受理消费者投诉636,799件,解决588,344件,为消费者挽回经济损失63,557万元。其中,因经营者有欺诈行为得到加倍赔偿的投诉有6,060件,加倍赔偿金额1,104万元;经消费者协会提供案情后由政府有关部门查处罚没款2,180万元,接待来访和咨询470万人次(参见表一)。可以看出,2009年受理的消费者投诉各项指标较2008年均有不同幅度的下降。

上述消费者投诉问题中,按性质又可以分为质量问题、营销合同问题、价格问题、安全问题、计量问题、广告问题、假冒问题、虚假品质表示问题以及人格尊严问题等九大类。2009年在消费者投诉的各类问题中:质量问题占58.9%,营销合同问题占8.8%,价格问题占5.6%,安全问题占2.0%,计量问题占1.6%,广告问题占2.1%,假冒问题占1.9%,虚假品质表示问题占1.4%,人格尊严问题占0.3%。其中,消费者投诉问题占了绝对比重(见图一)。这里,如果把2008年与2009年的消费者投诉问题进行比较,可以发现,在质量问题上,2009年的投诉情况较2008年有所改善,而广告问题增长幅度较大(见表二)。

其次,食品安全处于较好水平。从全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会议公布的结果看,我国2009年全年未发生重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蔬菜、畜产品、水产品等农产品监测合格率稳中有升。在金融危机、农产品市场波动加剧、历史罕见自然灾害等不利环境条件下,农业部门在确保农产品有效供给的同时,把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摆在更为突出的位置。数据显示,2009年我国蔬菜、畜产品、水产品监测合格率分别达到96.4%、99.5%、97.2%,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合格率分别达到99.1%、98.8%和100%,总体保持较高水平。

再者,安全生产呈现好转趋势。据中国政府网消息,2009年,全国安全生产保持了总体稳定,逐步好转的态势。全年事故死亡人数,在2008年降到10万人以下的基础上,2009年下降到9万人以下。全年查处各类非法违法生产经营行为共计849万余起,

排查各类安全隐患755万余项。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同比分别下降8.4%和8.8%;亿元GDP事故死亡率下降16.7%、工矿商贸就业人员10万人事故死亡率下降14.9%、道路交通万车死亡率下降15.6%、煤炭百万吨死亡率首次降到了1人以下,为0.892,同比下降24.5%。危险化学品、金属与非金属矿山、铁路交通、水上交通、农业机械、渔业船舶及火灾等事故均有较大幅度下降。

(三)信用法制建设和征信服务摸索前进

2009年10月,为了进一步增强信用立法工作的透明度,提高该条例的立法质量,国务院法制办《征信管理条例(征求意见稿)》,对包括征信业务的定义、征信监管、信用信息的收集、信息安全和查询等内容,向社会征求意见。

《征信管理条例》的公开征求意见,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强烈讨论,同时,也引起了普通市民对个人信用的关注。民众对个人征信体系的关注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如何查询个人的信用报告,信用报告主体有那些权利;如何保护个人隐私,在日常生活中哪些情况会导致出现负面记录,而在负面记录出现后个人可以采取那些措施修复自己的信用记录;信用良好能带来怎样的优惠等。从民众普遍关心的问题中,可以看出,虽然《征信管理条例(征求意见稿)》已准备纳入立法程序,但要把信用理念、信用知识、信用行为贯彻到每一个民众的日常生活中,使之成为一种生活、工作的自觉还需要相当的努力。

与此同时,我国已初步建立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征信数据库,并开始向全社会提供服务。截至2009年,央行征信数据库建立了6亿多个个人、6000多万农户和1700多万户企业的信用档案,这是迄今为止世界上规模最大、类型最为复杂、受益面最广的数据库。在中小企业方面,全国累计已组织对中小企业培训及宣传16.3万次,补充完善未与银行发生信贷关系的中小企业信息约200万户,系统提供查询400余万次;累计已有17.3万户中小企业取得银行授信意向,9.2万户中小企业获得银行贷款,贷款余额15704多亿元,累计获得贷款总额26374多亿元。在农户方面,全国31个省(自治区、市)所辖的2682个县(区)中已有2372个县(区)开展了农户信用档案建设工作,2105个县(区)已建立农户信用评价体系、672个县(区)正在建立农户信用评价体系。全国共为1.1亿农户建立了信用档案,并对其中7318万农户进行了信用评定。已建立信用档案的农户中获得信贷支持的农户达6692万户,贷款发生额超过2.2万亿元,贷款余额9582亿元。

(四)信息公开与信息共享开始起步

信息公开和共享是政府信用建设的主要内容,对于维护市场秩序和促进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其中,特别是政府行为的透明度对维护政府信用举足轻重。要建设一个民主的、有责任的、守信的政府势必要求政府做到信息的公开化。同时,在信息传播途径多元,传播速度极快的今天,信息公开和共享更有利于政府良好形象的塑造和宣传。

2009年,国家各部委及部分地方政府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的规定,向社会公布了相关报告。从全国税务系统依申请公开政府信息情况的统计来看,上海市在全国各省和直辖市中依申请受理的案例多。这说明,越是经济发达的地区,对信息公开的需求越踊跃。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2009年政府信息公开工作报告》,2009年国家统计局共收到和受理信息公开申请27件,全部为个人申请。其中电子邮件申请23件,现场申请3件,信函申请1件。提出申请的人员主要是在校学生和科研人员,信息主要用于论文写作和课题研究。2009年国家统计局共答复社会公众电子邮件咨询3718件,接待电话咨询5316人/次。

与政府的信息公开同样重要的是信息共享。在政府各部门的实际工作中,各个政府部门由于职能的不同,信息优势不同,各自在不同的领域占据了大量的信息,同时,政府各部门的职能又具有交叉性、关联性、互补性,需要各个部门的通力合作,势必需要借助其他部门所掌握的信息作为参考和依据,于是各职能部门之间的信息共享就显得格外的重要。近年来,我国政府在信息共享上做了大量的工作。比如,我们实现了银行与公安部门在身份证查询上的信息共享,工商与税务部门之间在法人年审、登记信息方面的共享等。应该看到,当前政府部门之间的信息共享依然还存在着很多客观上和主观上的困难。尽管下一步信息共享的建设可能还需要一段时间,但我们要尽可能的在现有的信息共享的制度下,争取实现最基础、最广泛使用的数据和信息的共享。

(五)信用行业发展依然任重道远

以信用评级为代表的信用服务行业的发展,在现代经济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随着我国经济市场化和国际化程度的提高,在银行风险管理、股票和债券定价、企业并购、金融监管等方面都要用到信用评级的结果。2009年信用评级机构在金融危机中的反应受到了多方关注,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重视自己的信用评级情况。

从总体上看,信用评级机构在我国还处在初步发展的阶段。目前,我国的信用评级机构基本上都是私营企业。2008年末,纳人人民银行统计的信用评级公司共80家,专业人员2000多人,2008年行业全年收人5.87亿元,其中评级业务收入4.91亿元,而全球三大评级公司之一的标准普尔公司一家同年收入就已高达26.5亿美元。说明我国的信用评级机构在市场竞争力上与国际知名机构相比还有较大差距。另外,目前我国的信用环境仍不完善。首先,信用评级机构获得企业信息的来源渠道有限,企业披露信息的可靠性和完整性不能得到,影响了评级结果的准确性;其次,由于存在恶性竞争,发行人过分追求高信用等级,使信用评级的独立性和客观性受到影响,信用评级质量不能得到保证。

2009年,金融危机爆发后,各市场主体对风险控制的意识空前加强,这为信用服务业发展提供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契机。要抓住这一机遇,提升信用评级的业务能力,推动我国信用评级机构的做强。更好地帮助投资人揭示不同债券的风险水平,为金融产品的市场定价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引导社会资金向资信等级高、资金信誉好的企业流动,实现资金优化选择,促使国民经济的良性循环。

未来中国信用体系建设展望

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总书记再次明确指出,要“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健全现代市场体系”,“规范发展行业协会和市场中介组织,健全社会信用体系”,国务院为此了《关于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若干意见》,各省市各部门均已把信用体系建设列入重要日程,并已在很多方面取得积极进展。

目前,全社会对建立完善的社会信用体系的需求非常迫切、认识高度统一。随着各级政府推动力度的不断加强,发展信用经济和信用服务市场的空间非常广阔。2010年,我们认为,中国信用体系建设将在以下几个方面持续深入并取得进展:

1 信用经济规模持续扩大。2009年,我国的信用经济已出现了增长的势头,随着信用服务产品在各行业的广泛应用,市场中的一些棘手问题会逐步得到解决,比如中小企业的融资问题,国际或国内贸易中的信用风险过大的问题等。为此,中国经济将从传统市场经济模式向信用经济模式逐步转变,进而对于拉动内需,形成经济增长提供新的动力。

2 信用法规体系逐步确立。在2010年的征信工作会议上,人民银行征信管理局表示,今年将以培育和规范征信市场发展为重点,推动《征信管理条例》的出台。信用法律法规是中国整个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根本,随着对政府、信用中介、企业权利和义务的明确界定,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信用法规制度体系将得以逐步建立,并为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3 信用服务产业形成特色。我国的信用服务业应该按照什么样的模式进行发展是信用服务业的根本性问题。信用服务以国家垄断的形式还是以市场竞争的方式提供,这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思路。从我国信用服务行业近十几年的发展情况看,在行业人员构成和学历结构逐步提高的同时,现已呈现出“国家+市场”的混合模式,可以预见,这种模式将在今后的经济实践中得到验证和完善。

可以预见,未来,随着上述信用经济和信用法规体系的确立,政府、企业、个人都将在信用体系中进一步确立自己的定位和作用,这将为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奠定更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