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品德生本课堂教学即时评价的探究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品德生本课堂教学即时评价的探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生本教育”是由华南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广东省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郭思乐教授在1999年创立的一种教育理念和有效的教育实践模式。“生本课堂”是一种新提出的教学形态,是在“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教育理念支撑下的课堂形态。

课堂即时评价是教师对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态度、方法、过程、效果等方面进行即兴点评的过程,是对学生影响最直接、最有效的评价方式。

关键词:准确有度;有针对性;灵活多样;鼓励为主

《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标准指出:“强调对儿童学习活动过程的评价,重视儿童在活动过程中的态度、情感、行为表现,重视儿童活动付出努力的程度,以及过程中的探索、思考、创意等。”我认为生本课堂是小学品德课教学的大势所趋,品德生本课教学即时评价即显得尤为重要。因为与其他学科相比较,它承担更重要的使命,它的评价直接影响学生日后的做人准则。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上要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即时评价,使评价活动与课堂教学有机融合。

一、评价要准确有度。

准确性是评价语言的灵魂。没有“灵魂”,教师的评价语言就没有了生命力。有些教师缺乏课堂调控技巧,面对学生纷繁复杂的回答穷于应付。无奈之下,只好用“嗯”“哦”“还有谁来回答?”“这样啊,下一位……”这些评价不是合适的课堂评价,因为学生无法从老师的评价语言中感受到肯定或否定。评价语言要准确,要让学生明白做得好的地方以及需要改进的地方。例如:三年级《品德与社会》上册第二单元第9课《学习智慧树》,课堂上在汇报“自己学习的好方法”,老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准确的评价了学生:如,“你的学习方法真好,相信你能慢慢进步的。”“你真会动脑筋,找方法,肯定能提高学习效率的。”这样的评价,准确有度,点出学生的学习方法正确,从而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思考习惯,提高了课堂评价的实效。

二、评价要有针对性。

教育学家布莱克・威廉提出:“有益的教师反馈应该是具体的、描述性的和及时的。当一个学习目标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时,教师给予学生丰富的反馈就告诉学生,他们对问题的看法为什么是正确的或者为什么是错误的,他们的实力所在,同时还可以帮助学生更进一步的开发他们的潜力。”这就要求课堂评价要有针对性。例如:在《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下册第8课《方块字里探春秋》中,老师让学生做“名言小书签”“互送书签”,老师要求送出书签时要说出自己的寄语。在后来的随机采访中要求:收到书签的同学先读出书签上的名言;送书签的同学要说说为什么要将这句名言送给他呢?当时,课堂气氛特好,学生们都争着发言:

生1:我将“三人行,必有我师焉”送给小丽,是想告诉她很多人在一起,其中一定有我的老师。因为她成绩比我们好,有时候我们在讨论问题时,明明是我们对的,但她就是听不进。

师:你是那种敢想敢说,坦诚的人。

生2:我将“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送给陈东,是想告诉他学习时常温习,是快乐喜悦的。因为他平时学习还不是很主动的那种,所以我有时间就帮他,但最好的还是他自己能明白其中的道理。

师:说得有理。你不但自己学习,还能热心帮助同学,是个热心的好同学。

类似这样有针对性评价,针对不同的学生,不同的回答,给予各自恰当的评价,会收到好效果的。

三、评价要灵活多样。

著名的教育实践活动家马卡连柯曾经说过:“教育的机智在于随机应变。”在当前的品德课堂评价方式中,往往是口头评价为主,以致感觉有些课堂的评价比较呆板。因此,课堂评价要力求随机应变、灵活多样。

1、用好体态语言。有经验的老师能将体态语言用得恰到好处,课堂上根据学生的反馈情况,巧妙应对,独特创新地进行评价。当学生回答问题准确时,教师或者温柔地抚摸一下孩子的头,或者给孩子一个赞许的眼神,当小朋友精彩的回答出乎老师的意料之外时,老师或者为他鼓掌,或者为他竖起大拇指;当学生回答问题不流利,老师马上给他一个鼓励的眼神或报以一个真诚的微笑……这些无声的评价将牵动着学生的心,往往这个时侯,学生不管是答对了还是答错了,都会报老师甜甜的一笑,起到了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2、师生、生生互动。课堂上,教师要善于因势利导,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碰撞出思维、情感、认识的火花。我们经常会听到课堂上,学生这样的发言:“我的想法和他不一样……”“我不同意他们组的观点……”“我有不同的意见……”这时我们看到的评价主体不仅仅是老师,还有学生,评价关系不仅建立在师生之间,还建立在生生之间,甚至自我评价。这种多向互动的评价关系不仅能够有效的促进课堂教学评价的科学性,还能帮助学生形成一定的思辨能力和价值取向。

四、评价要以鼓励为主。

莎士比亚说过:“赞美是照在人心灵上的阳光,没有阳光,我们就不能生长。”我们知道:每一个人的内心深层都具有得到别人的赏识和表扬的愿望,小学生更是如此,他们需要从老师和同学的肯定和表扬里感受成功。因此,教师使学生在激励中获得自信,增强了战胜困难的自信心,并感受到自我价值的存在。

例如我在上三年级《品德与社会》上册第6课《我是一个小帮手》时,设计了这样一个情景:昨天老师晾衣服的时候,风太大了,衣服总是掉下来,不知怎么办呀?结果,孩子们说出了许多晾衣服好方法。“用夹子夹住衣服”,“用绳子绑住衣架”……我马上对学生的发言作出评价:你们的方法真好,经验真丰富!老师可要向你们好好学习。相信有了这些经验,今后晾衣服时肯定不会出现昨天的情况了。这时学生的内心一定会产生一种强烈的进取心和自信心,这也就是教师激励性评价的情感效应。这样的效果,一定比直接给学生讲晾衣服的方法效果更好、更明显,也更有利于学生的发展。

总之,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评价的最终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发展。”恰到好处的点拨和独特创新的评价,能催人奋发向上、积极进取,能真正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教学活动的热情。教师只有在课堂中细心倾听,在实践后积极反思,学生就才会因为我们的评价而一次次惊喜,教师才能因为自己的评价而一次次享受课堂。

参考文献:

[1]《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标准》

[2]《教育走向生本》,郭思乐,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6月出版

[3]《谈品德课中的课堂教学即时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