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关于新疆城镇建设可持续发展的思考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关于新疆城镇建设可持续发展的思考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党的十为我国城镇化道路指明了方向,我国城镇化发展即将进入质量与速度并重,以提高质量为主的新阶段。我国城镇化的动力主要有:政府、企业和个人、市场机制、产业聚集、农村剩余、效益、制度变迁、产业结构变革、外资、制度创新和第三产业的发展等。实际上,城镇化的动力呈现阶段性差异和地区性差异,在城镇化的初始阶段,农业是城市化的基础条件;在城镇化的中期,由于工业化的集聚性,决定了工业的发展是城镇化的根本动力;在城镇化的后期,第三产业的发展成为城市化的动力之一。

但是,我国城镇化进程中出现了负面效应,城市缺水、环境不断恶化、城市空气质量差、城市市区地下水污染严重等。新疆是典型的内陆干旱区,城镇分布在面积不足8%的绿洲上,城镇化建设的动力不足,但在新一轮西部大开发中,在中央部委和19省市的支持下,新疆城镇化建设也将加快步伐。

一、我国城镇化的历程与制约因素

(一)历程

我国城镇化的历史经历了四个阶段:

1、短暂健康发展阶段

1949年,我国共设132个市,城镇人口比重是10.6%。1953年起,国家在东部和中西部新建枢纽城市和新工业城市,城镇化健康发展。1957年底,建制市增加到176个,城镇人口比重达15.4%。

2、“大起”、“大落”阶段

1958年,“”运动使大量的农村人口涌入城镇,到1960年,城镇人口比重达19.45%。1961年,国家实行控制城镇人口的发展,动员部分职工和知识青年“下乡”。撤销了不符合标准的市镇,城镇人口减少。1965年市的总数减少到168个,城镇人口接近1957年的水平。

3、停滞发展阶段

1966—1976“”期间,国民经济基本处于停滞状态,大批的人力和物力撤离城镇。10年间,城镇化处于停滞状态,1976年城镇人口比重是17.44%,低于1960年的水平。

4、快速发展阶段

1977年至今。改革开放以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等经济体制改革,极大地调动了生产积极性,提高了生产率。国家先后几次调整建镇标准,市镇的数量增加较快。这一时期,以“小城镇”为核心的城镇化战略,加快了城镇化进程。我国城镇数量增加的同时,城镇规模不断扩大,初步形成以大城市为中心、中小城市为骨干、小城镇为基础的多层次的较为完善的城镇体系。全国形成了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珠江三角洲城市群、京津冀城市群三大城市群、长株潭城市群等9个城市群初露端倪。城市群打破了行政区划内的限制和束缚,在跨区域内实现经济社会的整合与发展,成为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新的增长极。截止2011 年底,全国共有建制市657个,其中直辖市4个,地级市267个,县级市374个,建制镇21256个(含城关镇),城镇总人口6.9079亿人,城镇人口比重为51.27%。

从以上历程中可以看出我国城镇化的特点,主要有二点:一是国家宏观政策影响着城镇化进程。国家确立多项重大城市工业发展项目,推行城市对农村开放的政策、“控制城市人口”、农村经济体制改革、调整设置市镇的标准等政策,影响着城镇化的发展。二是产业发展推动着城镇化。改革开放以来,农业和非农产业发展较快,农村经济体制改革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业发展较快,为城镇化提供了保障,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不断完善,激活了非农产业的发展,推动着城镇化的发展。

(二)制约因素

我国城镇化发展中存在的制约因素主要有:

1、水资源短缺

水资源短缺是制约我国城镇化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我国是世界上13个最缺水的国家之一,2011年,我国水资源总量23258.5亿立方米,人均水资源量为1730立方米,不足世界人均水资源量的1/4。城市经济高速发展,用水集中、量大、增长快,缺水现象严重。全国669座城市中,有400座城市缺水,其中,100多个城市严重缺水。

2、生态环境污染严重

生态环境污染严重。1996—2011年间,我国城镇人口比重平均每增长1个百分点,大约需要多消耗14187.3万吨标准煤。2013年初,部分地区出现的持续大雾和雾霾天气,是城镇化粗放发展的结果。城镇水环境受到污染,城镇居民的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的排放量逐年增加,造成了严重的水环境污染。此外,城镇人口过度集中,工业生产、建筑施工及交通等活动导致严重的噪声污染。

3、城镇化的区域发展不均衡

由于自然环境、区位条件、经济发展水平及历史发展基础等影响因素的不同,我国城镇化存在明显的地域差异。城镇和城镇人口相对集中于东部。东部地区城镇人口比重和城镇密度高,中部地区城镇人口比重和城镇密度较高,而西部地区城镇人口比重和城镇密度低,城乡二元结构明显。东部地区以不足10%的面积,集中了全国59%的城镇人口、51.6%的建制市和42.48%的建制镇,而西部地区以68.85%的面积,只集中了全国17.7%的城镇人口、19.63%的建制市和26.99%的建制镇。东部地区的城镇密度远高于中、西部地区。此外,在城镇体系、基础设施、城镇经济和现代化水平方面,三大地区都存在差异。

4、城乡差距扩大

城乡差距扩大,2011年我国农民人均纯收入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差距达到 1.48万元,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差距扩大到1:3.1,同时,农村内部收入差距也在扩大,2011年农村内部最高收入家庭的人均收入是最低收入家庭的8.4倍。国际上发展中国家的城乡收入差距在1:2.0左右,根据联合国人居署提出的当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差距超过 1:3.0,意味着城乡结构达到结构失衡程度的标准,我国已经成为世界上城乡收入差距最大的国家之一。

5、城镇化与各项制度不协调

户籍制度的限制,造成“半城镇化”现象严重。截至2010年底,我国总人口达13.41亿,当年城镇化水平为49.68%,城镇人口近6.66亿,而同年我国实际城镇登记户籍人口为4.43亿,占总人口的比例为33%,这意味着2.24亿工作和生活在城镇里的人因没有城镇户籍,而没有享受到应有的城镇居民待遇。

土地制度不完善,土地城镇化明显快于人口城镇化。如2001—2010年,全国城镇市区面积由878014.97平方千米增长到1899921.12 平方千米,增长了116.39%,全国城市市区人口由38823.71万增至67324.79万,只增长73.41%。

6、城镇化缺乏文化特色

各地区在城镇化过程中,缺乏科学的城镇规划指导,城镇交通体系不合理,基础设施建设标准低、不配套、不完善。城镇建设盲目攀比,盲目模仿邻近城市或沿海大城市的建筑,城镇建设的趋同化现象严重。城镇建筑园林风格趋同现象普遍,城镇文化特色不鲜明。城镇建设中,迅速更新着标志性建筑,忽视城镇传统文化建筑的保护,许多具有地域、民族文化特色的建筑在城镇建设中消失。

7、城镇化与社会管理不协调

尽管我国城镇社会管理水平不断提高,但是,仍存在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供给不足,城市污水处理、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固体废物综合利用水平低,城市基础设施和市政设施落后。就业供求矛盾突出,高校毕业生、农民工和就业困难人员三大群体的就业供求矛盾突出。各区域间、城乡间的教育资源配置不平衡。住房保障体系有待完善,住房供求矛盾突出、部分城市房价过高等,部分中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尤为突出。社会保障体系覆盖面小,实施范围窄。城镇经常发生暴力性、侵财性犯罪,食品、药品安全等公共安全问题。

二、新疆城镇化发展历程、现状及面临的问题

(一)历程

新疆城镇化同样经历了健康发展、“大起大落”、缓慢发展、快速发展四个阶段。

1、健康发展阶段

农牧业、工矿业以及文化教育都发展较快,重点建设乌鲁木齐、石河子和克拉玛依工矿城市,并且为支持新疆建设,迁入不少人口。如1949年,新疆总人口133.34万,非农人口比重为15%,只有一个城市迪化(乌鲁木齐前身)。至1957年底,新疆总人口558.01万,非农人口比重达19.93%。

2、“大起大落”阶段

1958—1960年基本建设膨胀,大量的农村人口涌入城镇,城镇人口急剧增加,非农人口比重由1958年的23.46%增加到1960年的31.84%。城镇人口的增加超过了农业的承载力,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受到挫伤,主要农作物产量降低。1961年,国家实行控制城市人口的发展,至1965年城镇人口为147.36万,非农人口比重降至23.63%。但是,由于较高的人口自然增长率及迁入较多人口,新疆城镇人口仍增加不少。

3、缓慢发展阶段

上世纪60年代中期为三线建设时期,国家对新疆能源、原材料初加工等重工业投入较大,资金主要投向克拉玛依、石河子、乌鲁木齐等城市,推动了这些城市的发展。非农人口比重由1966年的23.47%,增加到1976年的26.73%,增长缓慢。

4、快速发展阶段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和乡镇企业的发展,使得城镇数量和人口增加较快。1982—1986年新增县级市8个(昌吉、阿克苏、塔城、阿勒泰、吐鲁番、博乐、阿图什、和田)。1993年国家调整设市标准后,新疆增设3个县级市(阜康市、米泉和乌苏)。

新疆城镇化过程中还有其独特的特点:一是城镇依水而生、依水而长。由于新疆属典型干旱区,城镇依据水资源的分布而产生,城镇分布在面积不足10%的绿洲上,绿洲的大小决定了城镇的规模。二是城镇化进程中,外来人口对城镇化的推动作用较大。1949—1984年从其他省市迁入新疆的人口统计数为306.19 万,多数移民在工业、建筑业、商业等非农产业就业。

(二)发展现状

1、城镇化水平有所提高,但仍较落后

2011年,新疆有城镇人口961.67万人,城镇人口所占比重由1978年的26.07%上升到2011年的43.54%,城镇化水平有所提高,但与其他地区相比,仍然落后。在31省市中排第24位,城镇人口比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7.73个百分点,远远低于东部地区广东、浙江、江苏省,与西北五省相比,低于陕西、青海和宁夏三省,仅略高于甘肃。

2、城镇化发展速度缓慢

1978—2000年,新疆城镇人口比重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自2000年开始,新疆城镇人口比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000—2011年,新疆城镇人口比重由33.8%提高到43.5%,年均提高0.9个百分点,而同期全国城镇人口比重由36.2%提高到51.3%,年均提高1.4个百分点,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新疆城镇化发展速度明显迟缓。

3、城镇规模结构不合理、效益低

2011年,新疆有县级及以上城市22个,68个县,建制镇229个(其中独立建制镇162个,城关镇67个)。其大、大城市数各1个,各占5%,中等城市占38%,小城市占52%,城市等级规模结构以中小城市为主体,城市首位度高。其中,占城市数5%的特大城市却集中了新疆城市中31%的非农业人口;占5%的大城市则集聚了新疆城市中10%的非农业人口;而小城市尽管城市数量较多,全部小城市只集聚了20%的城市人口,人口和经济的聚集和辐射能力弱。建制镇产业发展229个建制镇中,多数是生活服务型城镇,50%以上的建制镇二、三产业就业人员占总就业人员的比重不足30%。

(三)面临的问题

1、水资源瓶颈

新疆城镇发展面临着最大的制约因素是水资源,天山北坡东段、天山北坡中段、北疆北部塔城地区、天山南坡水资源缺乏,制约着城镇的发展。天山北坡东段的哈密地区城镇,水资源极度匮乏,主要通过用水结构调整支撑城镇发展。天山北坡中段,吐鲁番、乌鲁木齐、昌吉、石河子、奎屯、独山子、克拉玛依等城镇地下水均处于超采状况,乌鲁木齐、克拉玛依、昌吉主要依赖于调水工程解决城市和工业用水,其他城镇发展面临水资源的制约。天山北坡西段,伊犁地区水资源丰富,能支撑城镇规模的扩大,博州水资源相对少,只能支撑中小城镇的发展。北疆北部区域,阿勒泰地区水资源丰富,能支撑城镇的进一步发展,塔城地区水资源开发利用已达极限,难以支撑城镇规模的扩大。天山南坡地区,阿克苏和库尔勒地区水资源开发利用也已达到极限,喀什、和田、克州水资源相对少,只有通过用水结构调整才能支撑南疆五地州城镇规模的适度扩大。目前,全疆饮用水以地下水为主,22个城市中有乌鲁木齐、克拉玛依市等9个城市严重缺水,伊宁市和阿勒泰市水资源相对丰富,博乐、库尔勒等11个城市要通过用水结构调整,才能适度发展。

2、生态环境脆弱

新疆降水稀少、蒸发强烈、气候干旱、水资源不足,生态环境十分脆弱。水系的分布决定了新疆大部分地区呈现典型山地—绿洲—荒漠生态格局。解放以来,大规模的垦荒活动,部分草场和苇湖草滩变为耕地,形成山地森林、人工绿洲和戈壁荒漠三大主要区域。改革开放以来,生态环境压力加大。一是部分地区水资源的过度开发利用、樵采等消耗了下游植被的补给水源,造成湖泊萎缩、流域断流、土地沙化和盐渍化、草场退化以及绿洲边缘带生态快速退化;二是人工绿洲面积不断扩大,天然绿洲面积不断缩小,目前,绿洲总面积1290.16万公顷,其中,人工绿洲面积907.26公顷,天然绿洲面积382.9公顷;三是人居环境不断恶化,城市空气质量差,空气质量年均值达到国家二级以上标准的城市只有10个。集中式饮用水水质净化工艺简单,检测能力弱。水源水质达标率为84.6%。全疆以地下饮用水水源为主,导致地下水位严重下降。

三、新疆城镇化建设的对策建议

(一)严格水资源管理

将水资源管理作为新疆城镇化发展战略的重中之重。严格遵守国家《水法》和《水土保持法》等水资源管理的法律法规,制定更加完善和严格的水资源管理的地方法规。严格控制水资源使用总量,将水资源总量控制红线分解到各地、州、市、县(市)。建立和完善主要流域水资源监控预警体系,实现流域内水体、重要河道的水量和水质在线自动监测,对流域水资源、水环境进行动态研究和分析,保证流域水资源和水环境的安全。加快建立地下水监测系统,加强地下水的管理和保护。加大饮用水水源检测设施投入和人员培训,提高饮用水水源检测能力,确保全疆居民饮用水安全。

(二)保护好绿洲生态

调整用水结构,适度实施水利工程,合理布局产业,保护好绿洲生态。新疆耕地面积不断扩大,加上农业用水效率低,农业用水比重高达95%,严重挤占了生态用水、城镇和工业用水。一方面,在保证基本农田不减少的前提下,大面积退耕;另一方面,大力发展节水灌溉农业,提高农业用水效率,降低农业用水,保证充足的生态用水。过度的水利工程使生态环境受到影响,要适度实施水利工程设施,合理进行跨区域调水工程,解决区域间水资源的不均衡。合理布局产业,严格控制在绿洲上布局高污染、高排放产业。

(三)控制城镇人口规模

城镇人口规模要依据水资源量进行严格控制,对已经达到人口极限的城镇要严格控制规模,引导农民进入向水资源充沛、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完善的城镇。天山北坡段:乌鲁木齐现已有人口300多万,由于水资源的限制,应控制人口规模,石河子已超过50万人口,由于水资源的限制,应控制人口规模;克拉玛依和昌吉,有调水工程的支撑,可适度发展成50万人口的大城市;伊宁市水资源丰富,可发展成为100万以上人口的特大城市。北疆北部:阿勒泰市可发展成50万以上人口的大城市。天山南坡段,库尔勒市、阿克苏市、喀什市、和田市可依托塔里木河流域,通过用水结构调整,适度发展成50万人口的大城市。其他区域由于水资源的制约,不宜发展大城市,以发展中小城市和小城镇为主。因此,依据水资源的分布,未来新疆城镇建设中,将伊宁市发展成特大城市,将昌吉、克拉玛依、阿勒泰、库尔勒、阿克苏、喀什、和田发展成大城市,其他地区只能发展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形成乌鲁木齐和伊宁2个特大城市、昌吉等8个大城市及其他中小城市和小城镇构成的较为合理的城镇体系。

(四)加快编制和实施城镇规划

科学的城镇规划是城镇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新疆应充分利用国家和19省市支援的资源,在科学论证的基础上,加快编制和实施城镇发展规划,将城镇总体规划与经济社会发展、区域、土地利用等规划有效衔接和协调,确定城镇的性质、规模、发展方向和空间布局,保护好地方特色。规范和完善城镇规划决策程序,扩大公众参与规划制定,增加透明度,树立规划的民主性和权威性。

(五)增强产业支撑

加快发展现代制造装备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建成国家级能源资源生产基地,石油化工基地,大型风电、光伏基地和陆路大通道,提升纺织工业,培育壮大新能源、生物制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提高城镇服务业比重,改造和提升传统服务业,大力发展商贸物流、总部经济、旅游服务、文化产业等现代服务业。鼓励大中城市形成各具特色的经济结构。提高城镇产业发展和经济增长的就业弹性,构建吸纳就业能力强的现代城镇产业体系。

(六)突出民族文化特色

新疆是多民族、多文化的汇聚地,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独具魅力。制定高规格的保护政策,采取强有力的措施,传承与保护民族文化。广泛挖掘民族文化资源,提高民族文化的影响力。要以现代文化为引领,整合和创新民族文化,在城市规划和建设中融入民族文化,在城市管理中弘扬民族文化,突出浓郁的民族文化特色。

(七)促进“五化”互动发展

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提高工业化的质量,有助于推进城镇化的可持续发展。加快信息化与工业化的融合,以信息技术和科技创新,提高能源转换效率和资源利用效率,减少工业废物的排放。农牧业现代化是城镇化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提升农业科技水平,提高农民收入,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农业基础设施的现代化。基础设施现代化是提高城镇化可持续发展水平的保障,要加快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建设,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进程。因此,“五化”之间是相互影响和相互促进的关系,“五化”共同推动区域经济不断向前发展。建立保障“五化”同步互动机制,建立开放式系统,发挥工业化、城镇化对农业现代化的带动作用,以及信息化和基础设施对工业化和城镇化的推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