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论笔墨程式化语言的传承与创新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论笔墨程式化语言的传承与创新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笔法、墨法、水法、赋色等程式化语言是中国画笔墨的核心内容,也是高校中国画专业基础课教学的重点。面对当代诸多画种对中国画的冲击,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开拓新的教学模式成为当代中国画教学研究的新课题。传承获得底蕴,创新赢得活力。

[关键词]笔墨程式化语言传承创新

中国画的表现方法以笔墨为主体,在充分发挥笔墨程式功能的同时,使画面具有“水晕墨章”“墨兼五彩”的艺术效果。水墨画是中国画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在把握传统程式化语言传承的基础上,在教学方法上创新,是我们多年来在教学实践中探索的课题,今示出拙见,与大家探讨。

一、以“笔法”程式之美,探求笔法教学新形式

欣赏古今中国画家的作品,强烈的个性特征和独特的用笔样式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顾恺之用笔劲键飘逸如“春蚕吐丝”,吴道子勾线洒脱隽永似“吴带当风”,陈老莲造型凝练、任伯年精准洒脱、吴昌硕笔墨丰厚有力度、石涛经营脱俗露禅境、黄宾虹用笔干涩中有“浑厚华滋”等等。笔法的特征有“平、圆、留、重”,作画的程式有“勾、皴、染、点”,可见笔法运用成为中国画形式美的重要因素。前辈画家潘天寿认为笔法之美有三:1、简洁明确。指笔线和墨块黑白分明、清晰肯定。2、生涩凝练。指运笔过程中的生涩感觉和凝练含蓄的韵味,如他自的《兰石图》画中,笔法圆实厚重,兰叶与花皆用中锋写出,劲健含蓄。在《石榴》画中的枝干表现,中锋与侧锋并用,笔痕中多有飞白,运笔使转顺逆、提按顿挫浑然一体。3、雄健刚直。指气雄力健,用笔忌蛮横粗野,其奥妙在于对运笔力度的把握与控制。山人用笔以柔为主,柔中带刚,笔锋使转变化,彰显平淡天趣。潘天寿用笔讲究以方直为主,转折处以方代圆,用侧锋的锐利之感来增加笔线的硬度,使运笔的变化富于美感,形成雄健刚正的画风。纵观潘天寿绘画的笔法之美,在于他巧妙地将传统笔法与鲜明的个性风格结合在一起,其创新价值昭然若是。因此我们认为,教学中既要让学生熟练掌握中国水墨画用笔法则及规律,又要在笔法的传承上有所创新。

二、以“水性”润泽之美,探求水法教学新观念

古代画论中,“墨分五彩”指的是水墨变化的浓淡关系,即“焦、浓、重、淡、清”。水掺入墨中,即是水性与墨性的结合,由水性揭示引发出墨性,构成水墨画的基本技法语言。古往今来,人们多讲墨法,不太谈水法,其实,墨法与水法是分不开的。清代画家张式在谈到用墨经验时说:“墨法在用水,以墨为形,以水为气,气利,形乃活矣,故水墨并称,实为至理。”只有掌握水的使用技巧,才能使墨色产生精、气、神的意蕴。用心体会名家用水奥妙的同时,比较鉴别方法上的异同至关重要。有时我们常有这样的感受,欣赏大家的作品,有的虽年代久远,但仍可以从画中读出水气弥漫,充满生机的气息,给人心旷神怡的感觉。国画大师齐白石长于画虾,虾的晶莹剔透得宜于用水。在画虾的头部及腹节时,白石老人用一小勺顺笔肚滴入清水,再由笔锋渗到纸上,水趋墨走,留下润白一片,虾的形象饱健清亮,独具魅力。水法的要领之一是掌握笔头含水量的多少和用笔缓疾的变化其二是注意在用墨用色过程中巧妙地用水;其三是注意谨慎用水。黄宾虹作画意在笔先,笔端蘸墨含水,皴擦点染往往一次用完,可谓“惜水如银”。传统笔墨技法中的干湿、浓淡、渗化等效果都和用水的变化有密切的关系,当代绘画新材料使用对水性墨法的表现赋于了新的内涵,挖掘整理传统水法技巧,对拓宽水墨画教学方法,有着重要的意义。

三、以“墨律”灵动之美,探求墨法教学新规律

从古至今,墨法使用在不断演进、不断创新。既有“惜墨如金”,又有“泼墨如废水”。石涛有诗云:“黑团团墨团团,黑墨团中天地宽”,华琳在《南宗抉拨》中说“用墨专在一处,便孤而刺目,必须从左右搭配,或上下添设,纵有孤墨,顿然改观”。墨既要重复出现又不可完全雷同,在面积大小、不同墨色、墨阶上产生层次变化。所谓“淡无浓不立,浓无淡不显”就是指这种墨象对比的效果。一幅画中墨无对比,必然产生平腻之病。对比太强则死板生硬,太弱则平淡无神。墨色在重复中变化,在变化中对比,疏疏密密、大大小小、有节奏地排列组合着,形成墨律变化的节奏美。中国画墨法程式繁多,如“以淡破浓”、“以浓破淡”、“以湿破干”等等。在教学中,要让学生感受“墨性”之美,把握墨色的层次变化,学会处理整体与局部的浓淡干湿关系,同时还要追求笔墨韵味的表达,平淡天然才是韵味的极至目标。淡墨的“空灵”感觉是最难把握的,淡而厚、淡而有精神,如宝石般晶莹透明,其关键在用墨的变化上。杜甫诗云:“元气淋漓漳犹湿”,好的墨色能使画面层次分明,变化莫测,既所谓“死墨无彩、活墨有光”。墨色的浓淡干湿、主宾强弱、黑白灰等形式语言的表达要按照一定的节奏韵律变化,如能很好地运用,再配合用笔造型、设色等艺术手段,就能创造中国画“形神兼备”的艺术形象,鲜明生动地为表达作品的主题和意境服务。在训练方法上可以选择没骨画练习,作画时注意墨色、笔势的变化,一气呵咸使其酣畅淋漓。我们需要让学生懂得,只有掌握墨法程式的基本规律,才能超越古人的束缚。

四、以“赋色”和谐之美,探求色墨教学新法则

中国画在笔墨程式讲究“以墨为主,以色为辅,色墨交融”,水墨画也有用色,只是色彩的运用融汇在笔墨之中了。传统中国画用色多以主观情思为出发点,追求意想表达,南北朝时期就有“随类赋彩”的提法,北宋文人画家坡又发展了“随心赋彩”的理论,它对后世中国画色彩实践和理论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随着文人画的勃兴,以“重墨轻色”超凡脱俗主导思想的文人画风成为画坛的主要力量。文人画儒雅尚简,崇尚笔苍墨韵的中和之美,重神似轻形似,追求“意足不求颜色似”的精神境界。这样在用色技法上的简淡之风也就顺理成章了。中国画的用色受到用墨的制约,解决好他们的关系应注意以下法则:1、色墨重叠法。用色在墨稿上层层积染,形成统一的调子。2色墨对比法。着墨时有意识留出一些空白,用强烈的色彩填充其中,形成对比效果。3色墨混合法。一笔中有色有墨,微妙鲜活,没骨画擅长此法。清代画家石涛讲地好:“笔墨当随时代”,只有不断地在教学中探索新技术,实验新技法,才能顺应时代的发展。

五、程式化语言的继承与创新

中国画历来重法度、讲程式。它通过对生活的长期锤炼和积淀,逐步形成了一整套完备的笔墨造型理论和艺术表现形式,这些表现形式受到不同地区民风、文化传统、审美观念的熏陶,呈现出很强的地域性和民族文化特色。成为今天我们研究和学习楷模。但是,随着历史的发展,人们对程式化又有新的认识,程式化的极端是公式化,公式化又造成情感脱离艺术生命,走上简单化和概念化。因此,创新的意义就非同凡响。对笔墨程式化语言的创新要不断解放思想,进行新的尝试,在传统笔墨基础上引用泼洒、拓染、叠染、搓揉、冲击、拼贴、肌理、凸凹堆积、印制渗化等手法,兼施描绘,反复制作,创立新的皴法、擦法、描法、点法、染法,使学生摆脱对传统技法的依赖,创立笔墨形式的新语境,打破传统水墨构成的模式,追求画面形式的不和谐、不完整,在现代审美的语境中,使之多元并生、五彩缤纷,创造全新的表达方式,把对笔墨的摹写转化到“传移”变化上来。变“模”为“写”,变“传”为“移”,既有继承,又有创新。因此,在教学中要抓住用笔、用墨、用水、用色程式化语言的精髓,引导学生在当代的审美需求上有所创新。

程式化语言是一个艺术家借以表达自己的审美观和世界观的有效方法,是一种套路,一种风格。对技法的学习其实就是对一种风格、审美观和世界观的认同和追求。然而“画有常理而无定法”。当代画家高天民说过:“技法只是前辈艺术家的独特感受和经验所得,作为一种参考,你只能各取所需”。在教学中,只有脚踏实地的让学生临摹学习,掌握笔墨规律。才能在传统技法上求新,发掘个性化表达方式,栈到属于自己的笔墨程式化语言,这样,中国绘画独具艺术魅力的审美语言才能无穷无尽地得以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