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西默·伯恩斯坦――告别严厉的钢琴教育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西默·伯恩斯坦――告别严厉的钢琴教育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随着伊桑・霍克导演的《西默简介》(Seymour Bernstein)的纪录片被打上中文字幕在网上播放,他的《钢琴演奏运动原理》一书由原来的英文版翻译成德文版在德国出版,然后又由黄灿从德文版翻译成中文,去年由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西默的另一本钢琴著作《With Your Qwn Two Hands:SelfDiscovery Through Music》今年下半年也会在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出版,不知不觉地,西默的钢琴教育家的轮廓在中国一点点清晰了起来,中国著名钢琴家孔祥东在介绍西默的纪录片时也作了如下评语:“一个活着的文化神话,一本音乐史活字典!”

《西默简介》这部纪录片之所以获得好评是因为它一反那些钢琴家的纪录片套路,而使它不是关于一个钢琴家如何获得掌声而是如何让音乐回到内心的一幕独白。作为现在近九十高龄的钢琴家西默,从五十岁那年因认为演奏家的心灵不自由而告别演奏舞台,并专事研究音乐、教学和作曲。这部纪录片就是直接记录了他的这个音乐心灵的历程。像这部纪录片最后以西默演奏舒曼《幻想曲》最后乐章并用穿插镜头或旁白阐释他对舒曼这一乐章的一层层的精深理解,就不难了解西默为什么会弹出如此打动人的旋律。

纽约在20世纪以后迎来了世界上众多顶尖的钢琴大师,西蒙的老师亚历山大・布勒洛夫斯基曾在巴黎用六场音乐会演奏了肖邦几乎是全部的作品,在当时被称为肖邦再世。而布勒洛夫基的老师莱谢蒂茨基是车尔尼的学生,以他波兰人的身份被称为史上最杰出的钢琴教育家,也称为波兰学派的创始人,用个性教育和“重量演奏法”培养了20世纪以来一批钢琴演奏大师,并且不少人都到了纽约。

西默是深受这个学派影响的钢琴家,他一直发扬着莱谢蒂茨基以来的钢琴演奏传统,当然与莱谢蒂茨基那严厉的教育态度不同,西默用的是幽默和善的鼓励式教学,就像我的学生看了《西默简介》纪录片后发现西默和我在教学精神上怎么会如此地相似。尽管一个在美国一个在中国。

因为从2013年开始到现在,王若瀛跟随西默学钢琴,所以当我们再来看这部《西默简介》纪录片时就会格外地亲切,在这个纪录片中出现的西默的家就是我们去的地方,每次西默给王若瀛授课,我都负责拍摄录像,并在课前课后充当了西默的助教。西默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他总能将一些演奏要领用很通俗的解释和千变万化的触键法示范给学生看,涉及到有些重要的乐句他会拿出自己研究的心得来演奏教学,然后让学生试着来一下,并说,如果你没有更好的方法那可以先用我的方法。这种民主教学使得王若瀛格外地喜欢。西默也在纪录片中说:音乐教师能为他的学生们做的最重要的事,就是激励和鼓舞大家的情感共鸣,不仅仅是对音乐,更重要的是对生活中的各个方面的共鸣。

今年2月西默推荐王若瀛参加纽约The Leschetizky Association(莱谢蒂茨基协会)举办的名为“The Artist Student Recital”的钢琴独奏会,这其实是莱谢蒂茨基系统的师生教学展示音乐会,西默为王若瀛选了肖邦第二谐谑曲,并回课式地又对这首曲子作了几次指导,在这过程中,西默一边鼓励说王若瀛弹得好,一边继续加工细节以达到他所说的力求完美,并时不时地说,不用紧张,你在音乐会上肯定会弹得很好的。

西默还说,他小时候学琴,老师很严厉,他见老师都怕,所以当他自己做钢琴老师以后,决定不让学生害怕。尽管王若瀛这次演出内心压力很大,因为万一失误,受影响的不只是自己还有推荐她的老师。还好,演出的结果被西默称赞为“一次很大的成功”。到了下次课上,西默根据这次演出效果对这首曲子中的一个片断又提出了加工意见,可见用的是鼓励式教学,但每个音乐环节都一丝不苟。时代毕竟不同了,就我们所经历的过程,西默的钢琴教学实践确立了告别严厉的钢琴教学的历史,中、西方一样了,特别是青少年保护法日益发达的今天,琴童已经不允许像傅雷时代那样“棒头下出孝子”了,也应该像郎朗说的那样,对琴童要管但不要太严厉,以避免郎国任时代的压抑之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