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山东画像石的图像配置方式研究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山东画像石的图像配置方式研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山东画像石作为画刻兼施的艺术,其构图既具有汉代造型艺术的时代特点,又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尤其是精妙合理的图像配置方式,一直是汉代研究者关注的重要对象。

关键词:山东;画像石;构图;图像配置

中图分类号:J20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03-0031-01

山东画像石与同时期的汉代画像石一样,在处理大场面时主要采用分层分格、对称呼应的构图方法。但是,即使同属于山东的画像石,其不同地区又有不同的处理方式和艺术特色。下面是笔者对山东地区的画像石图像配置方式进行的分类研究。

一、分层分格的构图

分层分格构图在山东画像石中的运用非常广泛,它所体现的艺术技巧是高超的。这样的构图分层方式使人们在有限的二维画面上有条不紊的看到更多的东西。而分层分格的图像配置方式又具体分为三类。

(一)上下分格

这种构图方式比较常见,如嘉祥县武氏祠的画像石多采用这种构图方法,在同一层中包括很多个不同的画面和人物,构图复杂而又均衡匀称。如《孔子见老子图》,画面分两层:上层为孔子见老子,一列十三人,左起第八人手扶曲杖,二人中间有一小儿首推小车轮,面向孔子。右起第七人头戴鸡冠,榜题“子路”,右起第一人榜题“子张”。这层画面的图像比例得当,线条流畅,人物的安排井然有序。同时附加了榜题,使得故事情节主题突出,没有任何杂乱拘谨的感觉,既朴实无华,又优雅旷达。而下层刻为车马出行,前二为导骑,后有轺车五辆,辎车一辆。二步卒执便面于车主前,二骑从随于主车后,左右一人恭迎。在出行场面中,飞奔的马、急驶的车以及随从人物的安排都疏密得当,排列有序,动感极强。

(二)左右分格

这一类构图方式主要出现在西汉后期的石椁墓长板上。特点一般是左中右三格均刻画像,由边框界开,不再加其它装饰。如微山县沟南村出土的一块画像石,画面分三格:左格,狩猎。有荷毕、张弩、执戟、放犬的猎人,山中鹿、猪、虎、兔惊慌奔逃。中格,乐舞杂技。左二人击健鼓;右一三角形架,杆顶一人长袖挥舞,横木上二人倒立,斜杆上四人缘上和倒投下滑,周围有奏乐和观者。图像比例得当,线条流畅,有很强的动感。如左格的狩猎图,狩猎人围赶的激动情绪,猎犬追捕的夸张动作,鹿、羊的仓皇逃奔和回头张望的姿态,都刻画得惟妙惟肖。

(三)独立配置法

与上面提到的两种图像配置法相对而言,那些独立性较强以及必须强调的重要画像内容,则采用独立配置法。这类图像,一般都是通过周围装饰性花纹组成的边框与其他图像分隔开来,不同题材和情节内容都独立占有一个画面。

二、对称呼应的构图

画面的对称呼应之美在汉代画像石中也运用的非常广泛。这类图像配置方式更能体现出画面的形式感、韵律感。在实际运用中又分以下三类:

(一)对称构图

对称的构图也被称为均衡式构图,即上下左右的造型具有相同的形态,运用在汉画像石中它主要采用了主体居中、两侧对称或两边均衡对称的形式,既突出了中心人物的地位,又给人以画面双双对对,端庄严谨的感受,具有图案美丽、趣味性强的特点。如微山县两城出土的西王母主题画像石:西王母端坐中央,头上卧一鸟,双肩展出卷云;两侧一男一女执便面,蛇尾交盘,尾连二鸟。画面以西王母为中心,其余物象分列两侧,形成对称之势,这种构图将观者的视线自然的引向以西王母为主的对称中心,突出了画面中心任务的地位,体现出强烈的庄严美和稳定美。

(二)呼应构图

呼应是构图表现方法之一,是指画面中的物象之间前后、左右、上下要有一定的联系。在画像石中这类图像配置方式给人的感觉是自由而不失均衡,在井然秩序下又丰富多变、活泼生动。如嘉祥县五老洼出土的一块主题为乐舞杂技的画像石:画面中二人倒立、跳丸,两边数位乐人伴奏。整个画面人物平行排列、整齐划一,但每个人的动作、形态各不相同;人物或鼓瑟吹箫、或打鼓吹笛、或抚琴吹笙,同时又左顾右盼,形成巧妙的呼应,可谓静中有动。

(三)主次虚实的讲究

汉画像石画面物象的主次虚实关系主要体现在人物造型上,受当时儒家思想等级尊卑观念的影响,通常由人物的社会地位决定主次。画面一般从主要人物入手,并将其摆在突出显要的位置上,比周围普通人物刻画的更加高大细致,以突出主要人物的重要性。

总之,通过对山东地区画像石构图的比较和研究发现,山东画像石作为画刻兼施的艺术,其精妙合理图像配置方式使画面情景交融、协调呼应、有动有静,既具有汉代造型艺术的时代特点,又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其宝贵的艺术价值值得我们进一步研究和探讨。

参考文献:

[1]信立祥.汉代画像石综合研究[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