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正确把握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四得”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正确把握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四得”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在学习语言文字的过程中,渗透思想教育,激发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情感,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努力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是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基于语文课程的这一特点,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我们必须牢牢把握文本的主要内容、语言特色、写作方法、能力训练,也就是说,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把握阅读文本的“四得”尤为重要。

一、从把握文本主旨中“得意”

阅读教学过程,是一个学生、教师和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在课堂教学相互对话的过程中,教师、学生对文本的解读尤为重要。虽说“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解读文本仍需要把握好文本的情感价值取向,要让学生“读透文本,走进文本,走出文本”,让学生在立体、互动、多层次的平等对话中,受到各种不同思想、意境的思维碰撞,不断获得新的启迪,进行更为深入地思考。

例如,苏教版四年级上册《徐悲鸿励志学画》一文,写的是年轻画师徐悲鸿留学法国时,受到外国学生的嘲笑和偏见,从此励志学画,以优异的成绩为中国人争光的故事,高度赞扬了徐悲鸿为祖国勤学苦练的可贵精神。在教学此文时,就要引导学生从整体入手,站在整体的高度,去把握文本所要表达的意思和主旨。找准理解的切入点,让学生对文本有个整体的印象,从而引导学生找到理解文本最适切的入口,“牵一发而动全身”。

这个切入点可以是文本的题目。我们可以抓住题眼“励志”这个词,进行有效设问:1.“励志”和“立志”各是什么意思,有何区别?2.徐悲鸿为什么要励志学画?3.徐悲鸿是怎样励志学画的呢?4.徐悲鸿励志学画的结果怎样?围绕这些问题,就可以理清文本脉络,把握文本的主要内容,进而体会文本所表达的情感,领悟文本的主旨,这就是所谓的“得意”。

二、从把握文本语言中“得言”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特别强调:“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结合文本的语言风格特点,让学生去品味语言,积累语言,运用语言,感受语言的独特魅力。

如《徐悲鸿励志学画》一文中,有这样一个句子:“他像一匹不知疲倦的骏马,日夜奔驰,勇往直前。”看似简单的一句话,在推敲琢磨之下,其包含的意味却是十分丰厚的。从修辞手法上来看,这是一个比喻句;从语言的内容上来看, “不知疲倦”“日夜奔驰”“勇往直前”这些词语内涵丰厚;从语言的形式上来看,这些词语对仗工整,精妙简练。

那么为什么徐悲鸿像这样一匹骏马呢?我们可以先让学生自读5、6两段的内容,画出有关的词句,写写自己的感受。随后,通过交流讨论,学生们认为:1.“每逢节假日”“一整天”这两个词语表现了徐悲鸿学画的时间之长;2.“画呀,画呀”“潜心临摹”则体现了徐悲鸿学画的程度之深;3.“租小阁楼住”“喝白开水和吃两片面包”体现出了徐悲鸿学画的生活之苦。

通过这三方面的阅读感悟、理解和体会,感受徐悲鸿励志学画时的情景,丰满徐悲鸿人物的个性特点,学生们很容易就能找到“持之以恒、废寝忘食、勤学苦练、刻苦钻研、精雕细刻、学而不厌、勤俭节约、立志爱国”等一系列与徐悲鸿这一人物形象相匹配的词语。

毋庸置疑,让学生从理解和感悟中丰富自己的语言,这样做不仅可以避免给人物生硬地下定义,贴标签,而且还能使学生在文本的揣摩品味中积累和灵活运用语言,可谓一举两得。

三、从把握文本表达中“得法”

阅读教学一定要教学生必要的阅读技能和方法,懂得文本是如何遣词造句、布局谋篇的,即让学生领悟课文的表达方法。“教是为了不教”“教无定法,贵在得法”说的也是这个道理。如《徐悲鸿励志学画》一文中,文本开头提到“一位外国学生对徐悲鸿的无知和偏见”,而文本结尾处写到“这个外国学生对徐悲鸿鞠躬和道歉”,这前后之间有着怎样的联系?这里就需要让学生明白文本如此布局是起到首尾呼应的作用。

再如“功夫不负有心人”这句俗语在文中又有什么作用呢?我们可以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相互讨论。在讨论过程中学生就会发现,这是一句过渡句,在此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联系内容,学生很容易就能找到这句俗语和课文前后两部分之间的联系。课文上半部分写徐悲鸿励志学画的经过――下足了功夫;下半部分写徐悲鸿坚持三年这样学画,取得优异成绩――得到了回报,所以课文用“功夫不负有心人”这句俗语来衔接前后两个部分,在谋篇布局上也是别有一番用心的。

由此可见,我们在指导学生学习文本语言和内容的同时,还要引导学生领悟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这样学生的能力提高了,方法掌握了,学习语文就自然而然,趣味盎然了。

四、从“听、说、读、写”实践过程中“得能”

能力是指能胜任某项任务的主观条件,也指人能胜任、能完成某项任务的自身条件。语文能力包括阅读理解能力、分析概括能力、组织语言与表达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写作能力等,总而言之就是“听说读写”的能力。语文阅读教学就是要在引导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中,使学生的语文能力得到培养和提高。

如何才能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是实践性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就是说,要让学生在“听说读写”的实践中,学会“听说读写”。

在具体的教学中,语文老师首先要确立能力培养的目标,通过一篇课文的学习,要让学生的哪些能力得到训练和提高,这一点必须明确。其次,要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解放学生的学习时间和空间,要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进行阅读实践。再次,阅读课还要精心设计“听说读写”的训练点,依据文本的特点,选择有训练价值的内容,让学生经历学习的过程,从而提高语文阅读的能力。

在教学《徐悲鸿励志学画》一文中,我引领学生展开想象自读课文,做到“读进去,想开来”。学生在想象外国学生如何向徐悲鸿道歉时,说得很诚恳,但少了动作。于是我启发学生,让他们加上肢体语言,表达的效果就大不一样了。后来,我再让学生们合作进行表演,学生不仅产生了浓厚兴趣,还主动要求到讲台前与老师对话。这一表演环节的设计,一方面再现了当时的情景,让学生获得了更加丰满的情感体验,另一方面也让学生明白了只有放飞语文想象的翅膀,才能更好地学语文的道理。

以上都是一些实实在在的阅读方法的指导,这些方法的渗透,在长期的积累中都可以逐步转化为学生的阅读能力,从而使学生在扎实有效的实践过程中逐渐提升自己的语用水平。

综上所述,语文阅读教学就是要在“得意”“得言”“得法”和“得能”上下功夫,我们只有通过不同的方法和途径指导学生,让学生从“一课一得”或“一课多得”的实践中受益,才能不断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作者简介:江苏省苏州市工业园区车坊实验小学语文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