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学区管理:撬动区域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杠杆”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学区管理:撬动区域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杠杆”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近年来,每当家长要送孩子入学的时候,总能听到这样的议论:“大渡口的学校教育质量很好,怎样才能去那里读书?”作为重庆主城的一个“小区”,大渡口区教育却形成了一种良好的口碑,在民间悄悄流传。

随着重庆钢铁(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的整体环保搬迁,一个由城郊型城区走向都市核心区、由重工业城区走向新兴工业城区、由基地型城区走向综合型城区的大渡口渐渐走进人们的视野。而教育,也正在成为大渡口的一张新名片。

按照“着力提高教育质量”的要求,大渡口区以基础设施、师资力量、教学改革为载体,加大投入,改善教师队伍结构,加强教学改革,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重点,扎实开展素质教育,全面推进“全域教育都市化,都市教育优质化,优质教育均衡化”,95中、37中、区实验小学、育才小学、钰鑫小学、商务学校、旅游学校等一批优质学校越来越亮眼,区内区外有口皆碑……

然而,大渡口与重庆多数区县情况类似,城乡二元结构特征明显。反映到教育领域,一方面是城区优质学校的崛起,另一方面却是农村及城乡接合部相对薄弱学校的逐渐式微,城乡间、区域间、校际间的差距较为明显。

如何改变这种现状?从2013年起,大渡口在区内八桥、建胜片区试点实施学区管理办学模式,由城区两所办学质量较高的学校引领9所相对薄弱学校,探索整体运行、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路子。

政府推动:从“学校人”到“学区人”的机制嬗变

阻碍教育均衡发展的壁垒到底是什么?是教育投入不足?是经济发展水平差异?还是政府教育管理部门对薄弱学校重视不够?

面对这些莫衷一是的问题,大渡口区教委主任毛勇有着清醒的认识:“近年来,区委、区政府一直致力于推进教育资源向农村、偏远学校倾斜,城区热点学校和薄弱学校之间‘硬件’条件的差异越来越小。真正的差距在哪里?主要的差异其实在‘软件’,在师资队伍和学校管理。”

大渡口区教委班子一致认为,只有缩小并逐步消除“软件”差距,才能让薄弱学校、偏远农村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真正“硬”起来,“让老百姓在家门口就能读到好学校”才不是一句口号。

在大渡口区东南部相对偏远的八桥、建胜片区,有两所城乡接合部学校和7所农村学校。由于这些学校规模都很小,师资配备常常是“一人多岗”,每个年级多为一个班,教师缺少同伴。于是乎,“多米诺骨牌效应”渐次显现:校本教研形同虚设――缺教研;学科组、年级间没有比较――缺竞争;教师外出学习很难调配――缺眼界;难以产生市区级骨干教师――缺榜样……问题多年积聚,终成痼疾,该片区教师整体专业水平和学校育人质量长期偏低,成为制约全区整体育人质量提升的一块“短板”。

面对全区教育“一盘棋”,短板如何变长板?区教委经过反复调研分析,以“学区管理”试点拉动区域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改革构想渐渐落地――

建立实验“学区”,打破壁垒动真格。按照相对就近、优势互补的原则,成立八桥和建胜两个实验学区,参与学校11所,教职工人数390人,班级152个。采取“基地学校”与“联盟学校”捆绑发展的方式――以区实验小学为基地学校,捆绑带动八桥片区4所联盟学校;以区育才小学为基地学校,捆绑带动建胜片区5所联盟学校。通过捆绑,在两个实验学区内实现教育资源全面统筹共享。

在很多人看来,这样的改革试点并不新鲜,“无非是以强带弱、捆绑发展的老调重弹嘛。”

事实上,大渡口区教委考虑得更深远。区教委主任毛勇这样解读:“短期来说,就是要打破校际壁垒,盘活资源存量,对学区学校教育教学管理、教研模式、教师专业发展等进行全面重塑。而更长远的目标,则是要让城乡学校建立起一个个区域内实质融合的‘教育共同体’,促进学校之间的联手合作,实现资源深度共享互融,尤其是让教师合理分配、流动。”

区教委动了真格:明确告知试点学校,学区管理试点是政府行为,绝不是走过场的样子工程。管理上,学区管理试点由区教委全面统筹指导,区教师进修学校具体落实相关业务工作。将学区内联盟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提升情况、教师专业成长状况,纳入两所基地学校的年度考核项目。

教委进一步拿出“干货”:每年划拨学区建设专项经费50万元,用于开展学区教师培训、教学研究、研训指导、技能竞赛、质量监控、综合发展监控、校园文化建设、评估考核与奖励。

在严格的制度框架下开展工作。对试点学区按照优势互补、尊重个性、合作发展、分步推进、循序渐进、整体提高的工作原则,建立了管理机制和保障机制。建立学区管理负责人列席区教委会议制度:根据工作需要,学区管理办公室主任可列席区教委相关会议。建立中心教研组工作制度:每学期在学区内设立学科中心教研组,各中心组组长在学科教研员的指导下编制研训计划,交学区管理办公室审批后组织落实。建立德育工作交流合作制度:加强学区内学校在德育模式、德育内容、德育载体、德育方法、德育活动、德育评价等方面的交流与合作,在常规教育、专题教育和大型活动教育中进行联合策划并组织实施,开展德育专题培训、德育论坛、班主任工作论坛等活动,促使学区内学校德育队伍的共同成长。建立月联席办公会议制度:每学期围绕重点工作,针对学校普遍存在的问题和困难,制定专项活动方案,通过开展德育活动、校长论坛、教师论坛、校园文化建设等专题研讨,全面提升学校的办学水平。

此外,学区还建立了基地教师传帮带制度、学区内学生学业水平与学校综合发展监控制度等。通过严格的制度管理,学区实现了教学设施、优秀师资、课程资源的全面共享。

校际联动:“薄弱”学校正在悄悄脱“弱”

庹家坳小学位于九宫庙街道和八桥镇的联结处,生源既有街道的,也有附近农村的,是一所典型的城乡接合部学校。“一开始要求我们加入学区,我其实是十分‘纠结’的。”校长彭邦勇直言不讳,“我校生源情况比较复杂,师资又较为薄弱,日常教育教学管理就让我和老师们伤透了脑筋。区教委的管理考核就够咱们‘应付’了,再来一个‘学区管理’,负担岂不更重?”

虽然带了点儿情绪,工作上一向要强的老彭在学区工作的落实上丝毫没打折扣。

一学年下来,一连串的成绩让彭邦勇直呼“没想到”――于瑶老师获得区语文新教师赛课一等奖;李先瑜老师先后获得学区朗诵比赛、区语文“心动课堂”赛课两个一等奖;颜梦妮老师成为重庆市音乐教师基本功大赛中的一匹“黑马”,取得全市一等奖的优异成绩……要知道,这些代表教师专业水平的奖项,全都是学校发展史上“零的突破”啊!

作为基地学校,大渡口区实验小学和育才小学充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在一年多的试点中毫无保留地传帮带,让两个片区9所学校取得了切实的成长。

区实验小学校长李竹说:“我们不是把捆绑带动简单当成一个任务来完成,而是从心里把联盟学校当成‘自家人’。学校的所有教研活动联盟校教师必定参加,教学资源也全部共享。”采访的当口,李竹正要出发去九龙坡区谢家湾小学洽谈“课程整合”方面的研究合作,“我约了联盟学校的校长,一同赴约。”

区育才小学副校长张雪梅说:“我们是有计划地进行传帮带,第一年集中精力帮助联盟学校培养出自己的骨干教师队伍。他们有了自己的骨干力量,就能实现‘自主造血’,教学质量不愁提不上来。”

大渡口区教师进修学校校长曾葵告诉记者,学区管理办公室还对项目实施全程质量监控,从前测和第一次中测情况看,学区学校学生的学习质量已有明显提高。学校整体风貌的改变,让多个学区学校出现流失生源回流的现象。

2014年11月,国家教育督导对大渡口区进行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区县督导评估抽检了三所学校,恰好是学区管理试点中的两所联盟学校和一所基地学校――四胜小学、钓鱼嘴小学和育才小学。检查当天,评估组专家认为,大渡口区试点实施的学区管理,在推进教育均衡方面发挥了积极、务实、有效的作用。在年底召开的重庆市义务教育均衡“国检”总结会中,市领导点名表扬了大渡口区的学区管理工作。

内需驱动:在专业共同体中唤醒成长的力量

佛经上有这样一个故事。一天,佛祖问弟子们:“一滴水怎么样才能不干涸?”弟子们无人能答。佛祖笑曰:“让它归入大海。”

谈到薄弱学校教师专业发展,大渡口区教委副主任沈维安有着深入的思考:“人的改变是非常艰难的。要唤醒薄弱学校教师们的专业自觉,改变他们的内在精神和专业素养,让他们不断超越、迈向更高层次,就必须有一种机制,让他们告别单打独斗,进入合作共赢、团队发展的境界。”

学区管理,就为老师们提供了一个专业发展共同体的“大海”。

来看学区管理中的“教师传帮带”制度:大渡口区实验小学、育才小学两所基地学校的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等优秀教师与联盟学校相关教师结成对子,每学期联盟学校教师到结对子教师所在学校跟岗实训一周,从备课、上课,到作业设计与教学反思,从课堂管理到学校管理与校园文化建设,全方位、近距离观察,面对面、点对点咨询;每学期基地学校教师到结对教师所在校跟岗指导一周,手把手、一对一传帮带,推动结对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实现专业成长……

大渡口区教师进修学校小教部主任、语文特级教师瞿涛说:“专业成长,是每一位教师提升生命质量的内在需要。”

陈永红是钓鱼嘴小学一名53岁的老教师。当了一辈子教师,从来都是按部就班地备课、上课、辅导学生,眼看就要这样走完自己平淡无奇的教育生涯,却在学区教研中重新发现一个“专业自我”。在跟基地学校结对子教师的交流切磋中,在参与学区教研活动的讨论过程中,她发现教学原来这么美,专业发展的魅力如此迷人;她发现,自己干了一辈子的工作,原来别有洞天!她暗暗攒劲儿:退休前必须摒弃从前的工作惯性和惰性,将前沿的课改理论注入课堂,用高水平的教学成绩来诠释自己的专业生命。经过一次次自我突破,她如愿以偿地走上了学区优质课展示的讲台,“重新焕发了生命的光彩”。

区教师进修学校副校长刘吉平认为:“中心教研组、教师传帮带、定期专题论坛等制度设计在学区管理中得到了不折不扣的落实,逐渐建立起一个学区教师专业共同体。”“调动老师的内驱力,才能彻底改变现状。”

建胜小学是一所城乡接合部学校,加入学区一学期,校长刘凤记录下这样一个镜头:

(餐后闲谈中,几位教师的对话)

教师A:现在的教研很实在,和我们班上的学情比较吻合,有操作性了。

教师B:在育才小学跟岗一周,收获很大。每天都要跟着老师听课、议课,指导老师还教我们怎样备课……

教师C:最初觉得好麻烦,这么多互动,耽误时间,班上的课都上不走……现在感觉学区教研还蛮好,毕竟对教学很有帮助。

教师D:我参加的教研活动很人性化,每次听完一节课,大家交流看法,教研员还仔细点评、指导,有实实在在的收获。

看着这一幕,刘凤写下了这样的感言:“默默地观察着,悄悄地聆听着,作为校长,我心里无以名状地激动着……是什么点燃了教师们参与的热情?是什么唤起了教师们那份内在的发展渴望?我想,这就是学区的力量。”

――基地学校的教师们感到教学之路上不再孤单。课程计划、教学进度、教师培训、教研活动等项目统筹推进,基地学校教育教学工作有了更具体的指挥棒:专题讲座、示范引领、观摩研讨、影子培训……促进了优秀师资共享,及时解决教师们在教学实践中的困惑与难题,教师真正感到有团队的力量在支撑自己。

――偏远学校教师感受到“弹丸之地”也有关注的目光。由于客观原因,区级层面的研讨活动以前很少放在城乡接合部学校和农村学校。通过学区这个平台,很多活动过来了,让这些学校真正感受到被重视、被关注。

――教师们切实感受到努力付出有价值、有回报。学区定期开展教学竞赛活动,并评出等级奖,还对获奖者给予精神和物质奖励。对学校、教师的评价既有横向的对比,也有纵向的对比,这样的评价机制,让薄弱学校及其教师能更加科学地规划专业发展方向。同时,也拥有了一个属于自己的发展“场”,在“场”中,大家可以更好地展示自我、收获自信,体会教育工作的价值。

学区这个平台,让53岁的陈永红优雅地站上讲台执教优质示范课;让陈家坝小学48岁的何红彻底告别了安于现状的过去,主动要求代表学校参加学区教师技能大赛,以崭新的姿态在专业成长的路上重新出发;让越来越多的学区教师展现出积极的生命状态……

正如大渡口区教师进修学校校长曾葵所说:“学区的教师以前在各自学校单打独斗,很难找到前进的方向和动力,在学区教师发展共同体中就找到了归属感。教师获得专业自信,教育教学水平提升,职业幸福感也大大增强。”

在这个追求变革与创新的时代,大渡口区创新“学区管理”办学模式的试点探索,找准了“师资队伍共享共建”这一教育质量整体提升的支点,无疑正在成为撬动该区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那根“杠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