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武夷山历代摩崖题刻中的生态保护意识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武夷山历代摩崖题刻中的生态保护意识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摩崖石刻是武夷山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有着较高的史料和美学价值。选取的几幅代表性题刻,体现古人在对待自然,以及人与社会等关系上的生态文明意识,值得我们借鉴学习。

摩崖石刻指在山崖石壁上所刻的书法、造像或者岩画。它是中国古代的一种石刻艺术,起源于远古时代的一种记事方式。摩崖石刻有着丰富的历史内涵和史料价值。武夷山的摩崖石刻是武夷山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据志书记载最早在武夷山题刻留名的是东晋的郭璞,后历经宋、元、明、清、民国各朝代,至今尚存有380余方。武夷山摩崖石刻内容丰富广泛,在众多题刻中能够体现武夷山先民们在生态保护意识,崇尚人与自然和谐等方面内容的摩崖石刻也不少。

一、最早的自然保护区――武夷山被封为名山大川

据清代董天工《武夷山志》载唐天宝七载(748),朝廷派登仕郎颜行之封武夷山为名山大川,此事镌于武夷山最具特色风景如画的九曲溪的一曲同亭湖畔。题刻全文:唐天宝七载岁在戊子七月,封名山大川,登仕郎颜行之记。并实行全山禁樵采。可惜后来此石刻陷落堕于溪水中。

虽说封禅是古代帝王利用“神权天授”的理论,宣扬自己的统治权是上天赋予的,借此加强自己的统治地位。但客观上这种原始崇拜的封禅活动在不同程度上也保护了一批名山大川,建立了类似当今世界自然资源最好的保护形式――自然保护区。这比1872年美国批准建立的第一个国家公园黄石公园还要早一千多年。

二、生态保护的政府通告――禁鱼令

这幅题刻镌于武夷山九曲溪四曲溪北金谷岩麓。刻文:建宁府崇安县为奉宪严禁事,照得武夷九曲溪,自唐宋元明历遵衙贴永禁捕鱼。为此,申饬下至山前灏上至平川源凡三十里内不许放药毒鱼及鸬鹚、网罟入境。如敢故违,许地方士民僧道等协拿送县以凭枷责示众,各宜遵守。康熙丙子年三月道会司奉令县正堂孔、捕厅何仝勒石永禁。

题刻时间是清代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作者是崇安县(今武夷山市)县令孔兴琏偕同主管捕捉犯人的何姓官员,为了保护武夷山九曲溪生态环境,而共同勒石安民的告示。

这幅题刻表明了两方面的意思:

(一)文中历述从唐宋元明历朝的官府保护行为,这也证明了政府的主动保护意识是久已有之,从而说明了自从唐代的封禅之后,历朝历代都十分重视对大自然的保护。

(二)说明了保护生态环境不单是政府行为,已经成为一种大众的共同参与活动。文中指出如果只要发生违反禁令行为,允许地方士民僧道等可以协拿扭送县衙,按现在的说法就是法律授权支持。在保护力度上肯定要比政府的一方禁令要强的多,民众的主动行为同时也维护了禁令的深入贯彻,培养和树立了民众自觉的保护意识。

三、最强的保护手段――勒名示众

白云洞为武夷山七十二洞之一,位于武夷山景点白云岩上,此岩因常有白云缭绕其间而得名。这幅题刻是清乾隆七年(1742),镌于白云岩白云洞侧。刻文:崇安县正堂加一级翟,审得谢观(因年久字迹无法辨别,下同)、……等,强砍白云洞僧异山松杂木是实,除追贷木价重惩外,合行勒石严禁。……尔后不得任意强砍白云洞山木,如有不遵此禁者,许该地乡练、联首及本庵住持、僧人持禀赴县,以,按律议宪,决不轻贷,至碑者。乾隆柒年贰月廿日给登白云洞勒碑永禁。

题刻的作者叫翟渊,据记载在乾隆三年(1738)任崇安县令,治邑有德政。书写勒石者为白云洞僧人。文中记述县令翟渊就白云岩林木被盗伐事,严惩肇事者,除交纳罚金外还要将名字勒石示众,并颁布禁令,重申全山禁伐木。虽说将盗伐人名刻石示众,显得有些野蛮粗鲁,但在当时也不失为一个好办法,中国是崇尚面子的国度,爱面子是古已有之,所谓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在一定程度了起到杀鸡敬猴,以敬效尤的长效作用。

四、结语

尊重自然规律,保护生态环境,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这几幅代表题刻充分彰显了古人朴素的生态文明意识,他们在保护生态环境,倡导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等方面的思想和行为,至今仍然值得我们学习。正是得益于历代较好的保护措施,才有武夷山今日碧水丹山的优美景色。在借鉴学习的同时,也应认真反思,我们今天的思想和行为,又能为子孙后代留下多少优美的自然生态环境。

(作者单位:福建省武夷山市景区管委会)